機繡

機繡

用機器綉制的刺繡。在中國,主要是以縫紉機繡制,也採用梭式自動刺繡機和多頭式電子刺繡機繡制。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機繡主要是以自動刺繡機繡制。

簡介


用縫紉機操作,以代替手工的一種刺繡品,迄今已有近五十年歷史。解放后,機繡工藝發展迅速,北京、山東、江蘇、湖南、廣東、黑龍江和上海等地,普遍發展了機繡行業。品種有檯布、枕套、床罩、靠墊和被單等。六十年代又成功地移植了國畫人物、山水等作品;並試製成機繡雙面綉,藝術效果幾乎和手工刺繡雙面綉一樣,為機繡工藝開闢了新路。在技藝方面,除了原來的打子綉、包梗綉、挖綉、仿手綉、包針綉、長針綉、拉毛綉等外,還創造了大打手綉、包線綉、破針燙、魚針破綉等新針法。

沿革


機繡窗帘
機繡窗帘
機繡始於19世紀初。1828年,法國棉紡織家J.海爾曼發明了專用於 刺繡的縫紉機,在彩色布上用白色棉線綉以花卉圖案,品種有床罩、枕套、檯布等。翌年,他將這一專利售予瑞士、英國等,機繡由此在歐洲流行。1829年,英國刺繡藝術家H.霍茲沃思創造了以彩色線用縫紉機繡制檯布、女裙、床罩、門簾、窗帘等,圖案大多是裝飾枝葉的花卉。機繡約在20世紀30年代流傳到中國。1941年,上海勝家縫紉機公司開辦勝家機繡縫紉傳習所,傳授機繡技藝。由於機繡生產具有設備簡單、技藝容易掌握、投資后見效快等特點,所以50~60年代在中國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產地有上海、蘇州、無錫青島、杭州等。1968年以來,各地引進了外國自動刺繡機,機繡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自60年代以來,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的機繡發展很快,產品多以化學纖維為面料,並且採用多頭式電子刺繡機等先進設備,產量高,品種多,成本低,工藝精,在國際花邊、刺繡市場佔有優勢。多頭式電子刺繡機採用電腦程序控制,每台多達24頭單機,可以全自動地在整匹布上連續綉製圖案。電腦內可儲存30個不同式樣的圖案,並且能放大、縮小或改換方向。機繡所用的綉線因品種而異。日用品多用特製的繡花線,色彩多達260多種;欣賞品多用彩色絲線。

品種和特色


機繡產品具有實用性強,花色品種多,針法多變,圖案新穎,色彩豐富等特色。另外,機繡生產速度快,自動刺繡機每分鐘能綉制110針次,所以成本較低,價格便宜。品種分日用品和欣賞品兩大類,以日用品為主,有枕套、檯布、床單、床罩、窗帘、沙發套、繡衣、靠墊、頭巾、披肩、領帶、手帕、書籤、縫紉機套、電視機套等。產品的面料也因品種而不同,枕套、檯布、床單等採用的確涼、特麗綸,便於洗滌;手帕、領帶等採用絲綢,高貴而文雅;縫紉機套、電視機套多採用平絨、絲絨等,以便防塵。此外,所用面料還有棉布、卡其、亞麻布等。各種質地、厚薄的面料都適宜於機器綉制。機繡的針法也很多,主要有基礎針法、花色針法、特殊針法三大類,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手工絲線刺繡針法的特色,而且還吸收了花邊中扣眼、抽絲、雕綉等針法以及補花的特長。有的機繡還輔以印花、噴花等工藝,既省工,又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