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

存有

希臘文einai (to be)與to on (being,拉丁文esse)指「在」與「在者」;哲學術語用「存有」(近來更常用「實有」一詞)。「存有」是任何事物賴之而成為存有者或存有物 (英語:a being ,德語:Seiendes)的完滿。

基本介紹


歷史

(1) 在早期希臘哲學中,存有與改變相對:存有是不變的,因為完滿的事物(存有物)只能變壞,不能變得更好。然而世界卻的確在變,因此,世界只含某種程度的存有(或不完滿的存有)。柏拉圖(Plato, 427-347)不變的觀念就是最真實的實體,事物的完美模式。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哲學中,存有卻是已經實現的潛能。絕對存有自身,就是那完全實現它所有的潛能者,也是「不動的主動者」,它就是神。
(2) 十三世紀,亞里斯多德地形上學被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等學者發現之後,他的思想大大影響中世紀全盛期的神學家。神(天主)是完全的實現,沒有絲毫未實現的潛能,因此,他是不變的,也是不可能變的。他也是必然的存有者,其他存有物只由於他的意志或創造而偶然地存在。用當時神學的話來說:天主不但是許多存有物中的一個存有物(a being)而已,而更好說,他是存有本身(the Being)。他是唯一能完全適當地說「我是」的存有者。因為存有就是他本身,而他的本質就是他的存有。他由於自己的純粹行動而存在;而他主要的活動就是作他自己。
(3) 希臘哲學中的這種神觀與聖經中生活的、位格的、參與歷史的天主觀全然相反,把這兩種全然相反的天主觀結合在一起真是整個思想史上頗令人驚訝的一件事。此一結合,造成了基督徒神學中許多重大問題中的一個,即如何把天主的絕對超越性和他的宇宙內在性整合在一起。舉個例子來說:一些基督教的神學家(參 446)由於他們反形上學的主張,否定神是基本或絕對存有自身的說法;如此一來,神竟有變成許多其他存有物中的一個存有物而已的趨勢。到了最後,所謂神更成了論述人的存在或人類的理想的一種方式而已。另一方面,在田立克(P.J. Tillich, 1886-1965)等人的神學中,則把神設想成存有自身;如此一來,神又變成了「有神論的神以外的神」,即最高完滿的存有自身。

天主教神學回應

存有是所有概念中最抽象的一個;而聖經中的上主則是生活的、位格的實體。這兩種概念怎能結合在一起呢?答案也許是:天主存有的奧秘是超越人的想像範圍之外的;然而,天主卻已從他的奧秘中走出來了,並且向那些聽從他的人啟示了自己。再者,天主也在他所創造的萬物中留下了足跡,尤其是那按照他的肖像而造成的人。因此,天主之為存有物與人之為存有物之間便有了類比性。今日所爭議的問題也許是:有沒有任何可以闡明這天主(Being)與人(beings)之間的類比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