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箭根薯的結果 展開

箭根薯

箭根薯科箭根薯屬植物

箭根薯(拉丁學名:Tacca chantrieri Andre)是蒟蒻薯科蒟蒻薯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近圓柱形。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20-50(-60)厘米,寬7-1(-24)厘米。花葶較長;總苞片4枚,暗紫色,外輪2枚卵狀披針形。漿果肉質,橢圓形;種子腎形,有條紋,長約3毫米。花果期4-11月。分佈於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等地;在中國分佈於湖南南部、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170-1300米的水邊、林下、山谷陰濕處。

箭根薯形與色均如一隻展翅的黑蝴蝶,尤為優美,觀賞價值較高;除此之外,箭根薯的根狀莖還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是集觀賞、藥用為一體的珍稀植物,在園林中可用於庭院、道旁、池畔的綠化。

形態特徵


珍稀植物箭根薯美圖集
珍稀植物箭根薯美圖集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近圓柱形。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20-50(-60)厘米,寬7-1(-24)厘米,頂端短尾尖,基部楔形或圓楔形,兩側稍不相等,無毛或背面有細柔毛;葉柄長10-30厘米,基部有鞘。花葶較長;總苞片4枚,暗紫色,外輪2枚卵狀披針形,長3-4(-5)厘米,寬1-2厘米,頂端漸尖,內輪2枚闊卵形,長2.5-4(-7)厘米,寬2.5-3(-6.5)厘米;小苞片線形,長約10厘米;傘形花序有花5-7(-18)朵;花被裂片6,紫褐色,外輪花被裂片披針形,長約1厘米,寬約5毫米,內輪花被裂片較寬,頂端具小尖頭;雄蕊6,花絲頂部兜狀,柱頭彎曲成傘形,3裂,裂片較寬,每裂片又2淺裂。漿果肉質,橢圓形,具6棱,紫褐色,長約3厘米,頂端有宿存的花被裂片;種子腎形,有條紋,長約3毫米。花果期4-11月。

生長環境


箭根薯在我國主要分佈於熱帶以至中亞熱帶南緣。年平均氣溫16~24℃,極端種地氣溫-6~5℃;年降水量1200~2347mm,旱季(11月~翌年4月)雨量145~5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生於海拔170~1350m的熱帶雨林林下、水邊、山谷陰濕處。在西雙版納常集中生於海拔500~700m的熱帶或南亞熱帶雨林的陰濕處。箭根薯為林下陰生植物,在70%~90%庇蔭條件下能生長發育,開花結實。喜溫暖濕潤,也能度過漫長的熱帶旱季。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生長迅速,在低於15℃及乾旱的情況下生長緩慢。箭根薯花果期4~9月,成年植株每年開花結實,植株抽生7片葉后開始抽生第1個花穗,成年植株每年抽生4個花穗,每次抽花間隔50d,小花開放需3d,整個花穗開放需30~35d,成年植株年結果十餘個,果依次成熟,果實為具3條縱棱的紡錘形的肉質漿果,每果含種子數十至百餘粒。鮮種子含水量為11.54%±0.46%,千粒重(5.83±0.07)g。
箭根薯
箭根薯

分佈範圍


箭根薯
箭根薯
產湖南南部、廣東、廣西、雲南。生於海拔170-1300米的水邊、林下、山谷陰濕處。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馬來西亞。

觀賞價值

箭根薯
箭根薯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花瓣色彩十分豐富,赤、橙、黃、綠、青、藍、紫,可謂應有盡有,但黑色花瓣的植物卻頗為稀少,箭根薯便是極為少見的一種。箭根薯株形瀟灑大方,株高適中,色綠翠旺,作室內裝飾或中庭植物,有一番特殊而略帶神秘的韻味。花形獨特,小苞片線形長長地下垂如虎鬚,尤為優美;兩輪交互對生的總苞片紫黑色,其形與色均如一隻展翅的黑蝴蝶,觀賞價值極高,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中,箭根薯作為大溫室里的重點參展花卉,大放異彩,倍受廣大中外遊客的關注和喜愛,獲得金獎。

藥用價值

老虎鬚藥用價值
別名:箭根薯、蒟蒻薯、山大黃、老虎花
來源:蛛絲草科蒟蒻薯屬植物長須果Tacca chantrieri Andre以根狀莖入葯。全年可采,洗凈切片,鮮用或曬乾。
性味歸經:苦、辛,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理氣止痛。用於腸炎,痢疾,消化不良,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流行性感冒,咽喉腫痛,扁桃體炎,肺炎,瘧疾,瘡瘍腫毒,燒燙傷。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干品 研末外敷。
備註:本品全株有毒。中毒輕者出現腹瀉、嘔吐;嚴重者則腸粘膜脫落,引起大量出血。

種植歷史


20世紀60年代,西雙版納植物園就對該植物進行了引種栽培、研究,現已成為一種大量栽培的新生花卉植物保存於園。由於它特殊的花型、花色,被園藝工作者大量運用於園林,促使老虎鬚的自然更新受到嚴重干擾,不合理的開發,使野外分佈範圍及個體數量日趨減少,處於瀕危狀態,被國家列為保護植物。植物園科研人員就其瀕危機制,對其傳統生物學特性及其交配系統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並在《美國植物學報》發表論文,引起了國際植物學界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對老虎鬚種子的貯藏與萌發進行了研究,對有效保護這一瀕危植物起到重要作用。

毒性


全株有毒,輕度中毒有腹瀉、嘔吐,嚴重時便血[A-8]。最後死亡[A-25]。化學成分:根莖含薯芋皂甙元一3β—O—[α—L—吡喃鼠李糖—(1→2))—O—[α—L—吡喃鼠李糖(1→3)]—O—β—D—吡喃葡萄糖甙(diosgenin—3β—O—α—L—rhamnopyrauosyl—(1→2)—O—α—L—rhamnopyranosyl—(1→3)—O—β—D—glucopyranoside]、胡蘿蔔甙(daucosterin)及豆甾醇(stigmasterol)等。
地理分佈:湖南、海南、廣西、雲南和西藏墨脫,生於海拔170—1350m處的山地林下,水邊及山谷陰濕處、印度、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分佈。
箭根薯
箭根薯
註:國家三級保護漸危種。圖為它的花株,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輕度中毒有腹瀉、嘔吐,嚴重時便血。小鼠腹腔注射根和葉的氯仿提取物1000mg/kg時,動物出現安靜、呼吸減慢、各種反射均消失,最後死亡。

繁殖培育


老虎鬚
老虎鬚以分株繁殖為主,結合春季換盆時進行分株。如盆栽,須保持盆土中有充足的水分,忌盆土積水,經常向植株周圍洒水,並向葉面少量噴霧,冬季應減少澆水。
栽培要點:
1:濕度60-80。適當通風,防止細菌孳生。
2:生長溫度25-38,15度以下葉片變醜。
3:光照5000-20000lux.開花之前適當增加光照。
4:根部的透氣非常重要。栽種介質70樹皮,30泥炭。

組培

種子:用箭根薯成熟種子為材料,培育出無菌幼苗,再用幼葉、葉柄進行試管繁殖,經試驗得出各階段適宜的培養基分別為種子萌發MS+6-BA1毫克/升+NAA0.1毫克/升、誘導愈傷組織MS+6-BA1毫克/升+2,4-D1.5毫克/升+KT0.2毫克/升、叢生芽誘導MS+6-BA0.5毫克/升+NAA0.5毫克/升、生根培養1/2MS+NAA0.5毫克/升。
花器官:以箭根薯花器官不同部位為外植體,通過正交試驗分析了不同因素對箭根薯花器官愈傷組織誘導、增殖、分化、生根及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雌雄蕊為花器官中誘導愈傷組織較理想的部位,最佳培養基為MS+0.5毫克/升6-BA+0.2毫克/升KT+2毫克/升2,4-D,愈傷組織分化的適宜培養基為MS+2-3毫克/升6-BA,生根培養的合適培養基為MS+0.3毫克/升NAA,組培苗移栽較適合的基質為火土:細沙=1:1。
莖尖:以箭根薯的莖尖為外植體的快繁研究結果表明,MS+6-BA1毫克/升+NAA0.5毫克/升、MS+6-BA0.4毫克/升+NAA0.05毫克/升和1/2MS+NAA0.5毫克/升+活性炭0.2%分別是對其芽誘導培養、增殖和生根培養較適宜的培養基;幼苗經煉苗后,移栽到腐殖土:珍珠岩=2:1的混合基質上,30天後成活率達95%。

播種

箭根薯亦可採用種子繁殖,即採收成熟種子,洗去果肉,直接播種在苗床上育苗。苗床基質為沙:腐質土=1:1,並經殺菌處理。苗床用塑料拱棚保溫保濕,蔭蔽度50%。一般播種15天後種子開始萌發,45天後發芽率可達90%。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5-30℃,土壤含水量60-70%。在黑暗條件下種子不能萌發;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對種子發芽沒有顯著影響;每天光照14小時,在15-35℃範圍內溫度對發芽率無顯著影響,但不同溫度下發芽速率卻有顯著差異;種子含水率不同,其發芽率無明顯差異;種子在4℃下貯藏1年,其發芽率不會下降,在-18℃下貯藏半年,其發芽率不會明顯下降,貯藏半年以上,則下降明顯。箭根薯種子是需光性種子,萌發溫度較窄且要求有較充分的土壤水分,其萌發的室溫乾燥貯藏比室溫常規貯藏效果好,而高溫高濕和低溫高濕均導致其發芽率迅速下降。箭根薯種子耐脫水、耐低溫和耐貯藏,可以用種子庫常規的種子保存技術長期保存。用4℃條件下保存1年的陳種和新種,就浸種溫度和浸種時間、光照條件對箭根薯種子發芽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陳種60℃溫水浸泡24小時、70℃溫水浸泡8小時,浸種效果最佳,發芽率分別可達73%和72%;對提高新鮮種子發芽率的處理是60℃溫水浸泡24小時、50℃溫水浸泡48小時、70℃溫水浸泡24小時,發芽率分別達73%、69%和69%;未經處理的新鮮種子發芽率低,僅有3%,而貯藏1年後的種子發芽率可提高至40%;不經任何處理的種子,播種40多天才開始發芽,60天左右發芽較多,90天後喪失發芽力;採用溫水處理可打破新鮮種子的休眠,因而種子發芽率和發芽整齊度均有所提高;在覆蓋薄土的條件下發芽率最高,陳種為75%,鮮種為68%,過強和過暗的萌發條件均不能使種子很好的萌發。

榮譽


在1999年於昆明舉辦的“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中,老虎鬚作為大溫室里的重點參展花卉,大放異彩,轟動全中園,倍受廣大中外遊客關注和喜愛,被評為金獎。

栽培技術


當小苗抽生4-5片葉后,可帶土移栽於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園地,澆水遮蔭。在熱帶地區,箭根薯一年四季均可種植,種植密度約為37500株/公頃。栽培基質要求疏鬆透氣,最好壟墒種植,植后澆足定根水,保持基質濕潤。移栽15天後即可施肥,由於花果期較長,宜在4月份施一次有機肥,5、7、9月各追施尿素水肥一次,6-8月各追施復活肥一次,10月結合鬆土施一次有機肥。冬季乾旱,應定期澆水,保持基質濕潤。

主要價值


藥用:根狀莖味苦、性涼,藥用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治刀傷、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肝炎、高血壓、胃痛、燒燙傷、瘡瘍。全株有毒,慎用。
觀賞:箭根薯株高適中,可以作室內裝飾或中庭植物。
研究:箭根薯三研究蒟蒻薯科系統發育的重要對象。

保護級別


物種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近危。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1991年9月——近危。

致危原因

其一是箭根薯自身的原因,即其種子萌發所要求的條件比較特殊,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充足的光照,而熱帶雨林林下均存在著光亮處比較乾燥,濕潤處又比較陰暗的矛盾,在自然條件下,種子成熟進入土壤后,若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和光照。短時間內就會喪失發芽能力;其二是外界的因素,一方面箭根薯果實成熟和半成熟時極易被鼠、螞蟻等動物尋食,另一方面其生境被人為地破壞。如不合理地毀林開荒,不合理地林下土地利用,使大片森林及依賴森林環境的箭根薯消失,林內“涼濕效應”向“乾暖效應”變化的趨勢使水熱條件惡化,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其野外種子的萌發和種群的自然更新;另外由於其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引起人為的濫采亂挖,進一步加重該物種的瀕危態勢。

保護措施

中國分佈區內已建立了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屏邊大山自然保護區等,應把蒟蒻薯列入保護對象。同時有關植物園等科研單位應引種栽培。

病蟲防治

箭根薯無嚴重病蟲害,主要有小螺螄和蝸牛啃食葉柄、葉片,可用800-1000倍的殺蟲劑防治,在低溫乾旱季節易感染褐斑病,噴施殺菌劑農藥有較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