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方克勤的結果 展開
- 明初濟寧知府
- 西北政法學院法律史專業研究生導師
方克勤
明初濟寧知府
方徠克勤,(1326—1376),字去矜,號愚庵,因曾任山東濟寧知府,故又稱方濟寧,寧海緱城人。方克勤祖上三代從儒,先父曾為鄞縣教諭。克勤自幼端莊凝重,好讀書,天資超人,鄉里稱為神童。
方克勤,字去矜,寧海人,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視事三年,戶口增數倍,一郡饒足。最後因為空印案被殺。
子孝聞、孝孺。
炯元之子克勤公
方克勤
方克勤祖上三代從儒,先父曾為鄞縣教諭。克勤自幼端莊凝重,好讀書,天資超人,鄉里稱為神童。元至正四年(1334)參加鄉試,以策論直陳天下大勢與政治得失,時人嘆服,但考官忌其言,未敢錄取。克勤遊覽杭州時,瞻仰岳飛墓,感嘆世事,慨然淚下。時天下百姓不堪元朝暴政,義兵四起。吳江同知金剛奴受命募兵鎮壓,克鄞勸阻說:“民之為盜者,或迫於饑寒,或怯於徭役,今斯民固無賴矣,奈何使其去妻子而為兵?幾何不首為盜耶?”后所募兵果然半路殺守護而投奔義軍,金剛奴越牆而逃,斷一足,後悔無及。元亡后,明皇朝於洪武二年(1369)詔立郡縣學,次年,克勤被闢為本邑縣學訓導。四方學子慕名前往求學者百餘人。后因母年邁辭歸,鄰近諸生即從學於其家,遠居者輒散去,邑中學舍盡空。
洪武四年(1371),朝廷派行部使者袁宏徵克勤為官,克勤以母老不願進京,躲避他鄉,不見使者。但郡縣催促急如星火,並逮克勤親姻等督促追尋。克勤無奈,不得不入京見史電執政,仍以母老請辭。執政愛其才,命在吏部考試,列第二,特命知濟寧府,賜冠帶以行。
克勤久居鄉村,深知民為國之根本,從政后,處處以百姓利益為重。元末,由於戰亂頻繁,土地大片荒蕪。明初,朱元璋曾下詔墾荒,規定新墾田畝三年不納糧。但屬吏好功奉上,不到三年輒加征,並以田畝多寡定徭役。於是百姓棄田,土地復歸荒蕪。克勤赴任后,重申詔令,與民守約。對納稅田畝,亦按肥瘦分成九等,按等級徵稅;統計每戶男丁數目,徭役按丁分擔。自此吏屬無法作奸,新墾土地日增。克勤初到任時,正值濟寧飢荒。入冬,百姓又須為北方守軍送軍衣。當時上司有令,只許陸路輸送,禁止舟運,違者論死。嚴冬臘月,陸路尤苦,民眾懇求從運河水道就便運送,以免車馬之勞。克勤不畏死罪,毅然命以舟運,說:“吾知從民便,抵法非所辭也。”后各郡陸運者難禁風雪嚴寒,人畜凍死無數,獨舟運安全無事,上竟不問罪。濟寧城牆坍壞,按舊例,應由守兵修築。濟寧守將仗勢役使民眾修城。時正當五六月間,天旱無雨,農事正忙,萬餘築城之民不得收割莊稼,哭聲聞數里。克勤為此事憂憤不食,嘆道:“民病不救,焉用我為!”暗將此事稟告中書省,吏屬懼而不敢署名,克勤獨具己名上報。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築城。詔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眾歡呼而散。是年五穀豐登,百姓作歌頌克勤之德:“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自此,濟寧接連三年俱獲豐收,兩州二十縣,家有餘糧,一府饒足。戶籍從三萬增至六萬,稅賦由萬餘石增至十四萬四千餘石。
克勤在職時,注重教化。濟寧兵后,郡縣之學皆廢,克勤倡而再興。聘學官,充弟子,未久,各州縣設學舍數百間,有弟子二千人。克勤為人,廉潔正直,愛人惟恐不及,律己惟恐不嚴。朋友下屬有急難,慷慨解囊。萊蕪縣丞欲迎老母來署,苦無資金,克勤以一月之俸相贈;有同僚衣食短缺,克勤每年贈布帛,與飲食,撫慰備至。任職三年,月俸有餘則盡散給朋友,或留官庫,毫無私蓄。平素衣著儉樸,不穿綢緞,一布袍竟穿數年。居室簡陋,牆垣傾頹處,購葦席蔽風。室中無他物,惟書冊雜陳其間.相交不受人一物,雖草木之微,亦以粟易之。兗州守遣孩童贈兩隻新鮮水果,克勤怒,笞童十數而歸還;一同鄉任鄰郡縣令,贈一雁,勤當即拒絕,並與斷交。后政聲日顯,省憲考績,列為六府之最。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嘉其善治,命禮部賜宴款待。三月還濟寧府繼續任職。五月,曹縣知事程貢因當初不職被笞,懷恨在心,此時上書誣陷克勤,朝廷責令御史楊某查辦此案。楊某為程貢朋友,恐案白累程貢坐誣奏罪,易民服暗查克勤之過,越兩月無所得。遂捕府中卒史逐一逼供,亦無所獲。於是捏造事實,誣諂克勤盜用官庫炭葦兩百斤,而此時正當十月,毋須炭葦取暖。但克勤不與辯,去職謫浦江。翌年,將釋歸,適遇“空印案”事發,克勤又被牽連,十月被害於京師。臨刑之時,克勤知己身無過,神色不改。其子方孝孺扶柩歸鄉,葬縣東北深灣童施山。學者宋濂為作碑銘。著作有《汗漫集》數卷。
方克勤青年時刻苦學習,元末避亂山中。明朝初任濟寧知府,興辦教育。在墾荒徵稅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規定辦理,取信於民,並採取很好的措施。方克勤治政取得良好的政績,但他不追求名譽,過著很簡樸的生活。每次巡行屬縣,連一杯熱水也不肯接受。兗州長官通過方克勤的小僕人進獻兩個瓜,他也退回。方克勤待人誠懇,受貶謫的人經過郡,他一定給予很大照顧。他為人寬和,禮待一位被罰俸祿的同事,那人酒後失態,後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裝做不知而安慰他。
方克勤在濟寧府任知府三年,可謂盡職盡責,功績顯著。“省憲考績,為六府之最”,這個結論,既可以說是對他功勞的忠實記錄,也可以說是對他公道的評價。
方克勤之治事,各方面都有較大的成就。他使一個底子很薄、基礎很差的濟寧府發生了深刻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主要之點,在於他們能夠不負職守,以“救民病”作為自己的責任,求真務實、勤政為民。方克勤身為一府之首,當他初上任時,見到濟寧府守將憑藉權勢在農時大忙季節役使萬餘名農夫修築城牆,給農民加重了負擔,便發出了“民病不救,焉用我為”的慨嘆。這慨嘆,就是來自於強烈的責任感。正是這種強烈的責任感,使他將真情及時奏明上司,讓百姓免除了勞役之苦。正是這種強烈的責任感,使他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生產。還是這強烈的責任感,使他“從民便”,准許府民行舟,造成了一府百姓生活和生產的便利條件……所有這些,說明方克勤致力於解救民難的始終一貫。應當說,在方克勤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績中,為民排憂解難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生動的政績。
“民病不救,焉用我為?”這種對官職價值和意義的認識比“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應當說是更進一步的。實際上,方克勤的“救民病”之舉,在當今也就是求真務實,勤政為民的體現。
“救民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縱觀方克勤的“救民病”,就很不易。首先,他為了解除百姓徭役之若,不怕得罪有權有勢的同級官員,敢於向上峰陳述自己的意見。其次,他能夠深入民間,了解和體察民情,對百姓深以為患的水害問題、蓄糧失火問題及時發現,並採取果斷有力的措施予以解決。再次,他能從這實際情況出發,不因循守舊,而是敢於打破陳舊的常規陋習,讓百姓實行舟運。這一系列的“救民病”措施的得來,都不是靠坐在官府衙門裡想出來的,而是從接觸實際,接近民眾產生的。
不論是誰,只要他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好處,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他的所作所為,總會在人民群眾中留下口碑。對方克勤“救民病”,百姓便編出歌謠廣為傳唱:“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活民者,方使君也。”由此可見,為官者在任一方,政績優劣自有公論,民眾是不會埋沒和無視他們的功績的。由於受著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方克勤做到這種程度已是十分不易。“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百姓的誇獎。”我們共產黨人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和有義務比方克勤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一、《明史循吏列傳方克勤》原文
方克勤,字去矜,寧海人。元末,台州盜起,吳江同知金剛奴奉行省命,募水兵御之。克勤獻策弗納,逃之山中。洪武二年辟縣訓導,母老辭歸。四年征至京師,吏部試第二,特授濟寧知府。時始詔民墾荒,閱三歲乃稅。吏征率不俟期,民謂詔旨不信,輒棄去,田復荒。克勤與民約,稅如期。區田為九等,以差等徵發,吏不得為奸,野以日辟。又立社學數百區,葺孔子廟堂,教化興起。盛夏,守將督民夫築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重困之畚鍤。”請之中書省,得罷役。先是久旱,遂大澍。濟寧人歌之曰:“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視事三年,戶口增數倍,一郡饒足。
克勤為治,以德化為本,不喜近名,嘗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簡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太祖用法嚴,士大夫多被謫,過濟寧者,克勤輒周恤之。永嘉侯朱亮祖嘗率舟師赴北平,水涸,役夫五千浚河。克勤不能止,泣禱於天。忽大雨,水深數尺,舟遂達,民以為神。八年入朝,太祖嘉其績,賜宴,遣還郡。尋為屬吏程貢所誣,謫役江浦,復以空印事連,逮死。
子孝聞、孝孺。孝聞,十三喪母,蔬食終制。孝孺,自有傳。
二、《明史循吏列傳方克勤》譯文
方克勤,字去矜,寧海人。元朝末年,台州盜賊興起,吳江縣知府金剛奴奉行省府之命招募水兵來抵抗盜賊。方克勤前往獻計獻策沒被採納,於是就被迫逃到山裡面加入盜賊隊伍。洪武(年號)皇帝第二年重新劃分設置縣郡,(方克勤)因為母親年邁就辭別回家了。四年後他來到京都,參加吏部考試獲第二名,特此被授予濟寧知府的官位。
恰逢此時開始(皇帝)下詔號召百姓開墾荒地,過三年後就要開始交稅。然而當地官吏徵收稅率不等到三年的期限(就要徵稅),百姓都說(皇帝)的詔旨不可信,於是就棄田離去,田地又再次荒廢。方克勤就與百姓互相約好,交稅的事情一定按期限(三年後)交納。區分田地為九等,以差等的田地徵收稅率,官吏不得耍奷,如有違反當日就罷免他的官位。同時(方克勤)又設立學堂幾百個,修繕孔子廟堂,興起教學文化的風尚。在十分炎熱的時節里,守城將領督使百姓修築城池,方克勤說:“百姓這個時候正在耕耘田地都忙不過來,怎麼能夠承受這麼重的工程。”就寫信到中書省去為百姓請命,得到停止服役的意見。由於當時久遇乾旱,而(在此時)濟寧卻五穀豐登。濟寧人歌頌他說:“是誰免去我們的勞役?使君(指方克勤)出了力氣。是誰讓我們有了糧食吃?蒙受使君的甘霖之雨。使君不異於我們百姓的父母。”(方克勤)在這裡做事三年,人丁興旺了幾倍多,整個縣郡都豐衣足食。
方克勤以德治理作為根本,不貪圖功利名譽。(他)曾經說:“靠近名利必定會耀武揚威,耀武揚威必定會禍害百姓,我不忍心啊。”他自己生活簡潔樸素,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不更換,每天也不再吃肉。太祖皇帝使用法律很嚴厲,士大夫(指朝庭大臣)被貶,凡路過濟寧的,方克勤都周到地安撫招待他們。永嘉候朱亮祖曾經率領船隊開赴北平,河水乾涸,準備使用勞役五千多人清理河道。方克勤不同意,哭泣地向天祈禱。忽然天降大雨,水深達幾尺,船隊才得以通過,百姓認為(方克勤)是神。過了八年(方克勤)進入朝庭,太祖皇帝嘉獎他的功績,賜宴席款待,送他回濟寧。後來(方克勤)受到下屬的官員呈遞奏章誣陷他,(於是方克勤)被貶到江浦服勞役。後來受空印案牽連被處死。他的兒子方孝孺為其守孝。方孝孺作有傳記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