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嶺山景區

中國古老人文景觀

塔嶺山景區又名鳳凰嶺、塔兒嶺、塔惱山,位於長治市城區東南2千米的南石槽村東側,百穀山之南,與百穀山為同一山脈,塔嶺山主峰高1300米,山勢連綿,景色雄麗。自南朝以來,歷代在塔嶺山上下修築了眾多的廟、庵、祠、閣等建築,留下了許多紀游、記事等碑碣題刻和傑作佳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和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

主要景觀


自南石槽村中大道蜿蜒向東,沿途曾建有許多廟宇,現僅存遺址殘垣。出村1千米便是牌坊,也就到了塔嶺山腳下。站在牌坊下,仰望塔嶺山,雄偉壯觀的碧霞宮掩映在蔥綠的樹叢中,金碧輝煌,氣象萬千。跨上階梯向上,兩株千年古槐舉臂相迎,再上便是第一道山門。山門內是戲樓遺址和一株宛若卧龍的古槐,盤根錯節,平伸向南,傳說攀登后便會官運亨通。卧龍古槐北側有眼古井,道家稱“新井”,井水甘甜爽口,煮飯香氣四溢。再向上即到第二道山門,也是碧霞宮的大門。山門宏大,兩座二層樓閣分立左右,傳說是碧霞元君的早晚梳妝樓,進山門,就到了塔嶺山古建築的中心——碧霞宮。
塔嶺山奶奶廟的特色在於三個神奇之處,一是,生命之音;二是,千年古槐;三是,千古奇觀——金龜探海。第一,生命之聲。如果在登山中就可以發現,九個台階為一組,這在封建中國中只有皇帝的住處才是這樣。在快接近廟宇的地方,有一個大的平台,裡面有一個圓圈上雕刻花紋,人站在那裡,如果拍一下手的話可以聽見三面九個回聲。據說,如果有緣那裡可以聽到前世的聲音。二是,千年古槐。廟宇兩邊有兩棵柏樹,年齡都在千年以上卻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就像兩個守護神一樣,排列在廟宇兩邊。另外一處,朝天宮西南二三百步處,一叢叢濃密的綠草鑲嵌在隆起的黃土包上,恰似一隻金龜遙望大海。這就是千古奇觀——金龜探海。
碧霞宮俗稱奶奶廟,相傳,農曆正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成道日,農曆九月初九是碧霞元君的壽誕日。每逢這兩天和前後數日,方圓幾百里內,數以萬計的善男信女們,虔誠地拜謁著各位神靈。更有觀光的遊客,前來領略這秀美景色和純樸民風。這就是每年兩次的塔嶺山廟會盛況。不知它始於何年,但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吸引著無數遊人。尤其是正月十五前後,山下村民的彩燈高高掛起,
塔嶺山景色秀美,寶水福地。登上元寶峰頂,站在石佛寺塔前向西鳥瞰,塔嶺山猶如一隻美麗的鳳凰,山上山下眾多的建築布局好似鳳凰單展翅,各建築物景點又好似鳳凰翅上的美麗彩斑。山腳下的南石槽村,大概受諸神庇護,也人傑地靈。

文化活動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劉伯承、薄一波、戎子和、楊獻珍、滕代遠曾在南石槽戰鬥、生活過。尤其是1938年9月至1939年7月,戎子和、楊獻珍領導的山西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簡稱抗日五專署),在這裡的裴家大院、藍家大院居住了近一年時間,為太行抗日根據地的發展、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位於村中大道南邊的裴家大院,分東西兩進,並有跨院及花園。東院為對廳歇廊結構,西院為五巷五宅院,大門面南出入。抗日五專署主要設在裴家東院。專員戎子和辦公室在北方;東房和南房供各部門辦公,西院是警衛班和工作人員的住處。坐落於村中大道北邊的藍家大院,分為東院、西院、跨院和花園,大門向南,院間有月亮門通行,距裴家大院約百步。東院三間南房是抗日五專署主任楊獻珍的辦公室兼卧室,對面三間北房是戎子和專員的卧室。他們睡的都是潮濕的土炕,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在解放戰爭中,為中國革命做出傑出貢獻的“劉伯承工廠”——原南石槽兵工二廠,即今淮海機械廠九分廠也始建於此。1945年11月,軍工部將原太行抗日根據地平順縣西安里村的兵工廠遷到這裡進行改組擴建,為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現在,南石槽村裴家大院和藍家大院的建築基本完好,五專署領導人當年辦公、居住的地方和一些用品物件基本保存下來。“劉伯承工廠”的厂部、生產部及炮彈倉庫舊址,除個別倒塌破損外,也基本保存完好,它們已成為非常寶貴的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