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子碑
荔子碑
荔子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侯祠內。堂中並立的兩塊“荔子碑”最引人注目。右邊的是宋代原件,左邊的為仿宋清朝複製品。該碑為宋刻。由於刻有韓愈的詩篇,是蘇東坡的書法,內容是柳宗元生平事迹,又稱“三絕碑”。
碑文摘自韓愈所撰的《柳州羅池碑》,因句首有“荔子丹兮蕉黃”而被稱為“荔子碑”。碑文頌柳宗元,文辭來自韓愈,筆書來自蘇軾,故又稱“三絕碑”。
“荔子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柳宗元病逝於柳州刺史任上后三年,柳州市民於羅池旁建立廟宇(時稱羅池廟即今柳侯祠)以緬懷祭祀柳子在當地的政績。次年春,韓愈於京師長安聞訊,欣然命筆撰寫了《柳州羅池廟碑》一文以悼念亡友柳宗元。碑文附作《迎享送神詩》(即荔子碑文)。這首詩仿《楚辭·九歌》體而成,配以樂曲以為柳州人士祭祀時迎神送神(柳子菩薩)歌之。時中書舍人史館編修沈傳師揮毫書寫碑文及詩,一同刻字於羅池廟中。冬去春來,兩百多年後,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又欣然潑墨獨選其詩而書。南宋嘉定十年(1217),蘇軾之作首次被刻碑於羅池廟。於是,這塊珍奇的“三絕碑”得以面世。
清順治十四年(1657),在歷經兵燹而成瓦礫的柳子祠廢墟上,湖南分守道黃中通與永州知府魏紹芳捐俸鳩工,重修廟宇時,為讓“蕉黃荔丹復起”,遂將荔子碑原本重新刻於石上,復以舊觀。至清同治五年(1866)滿州人廷桂任永州知府後,搜訪柳宗元在永州的行跡時,獲見了柳宗元游華嚴岩的題刻。其時荔子碑因歷經兩百多年風雨滄桑且為無賴所摧而字體湮滅不堪觀讀。正當他遺憾無法復刻此碑只有“獨任其剝落”之際,喜得碑文拓貼本,於是囑人立即復刻“荔子碑”。為避免其再遭舊災,創意將原為整塊的碑文分刻於四塊精選的青石之上並將之嵌於廟宇西牆邊。為給後人以交代,這位開明的知府又將自己所題書的“跋”一併刻於“荔子碑”正文之後。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荔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