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國

摩梭母系氏族社會稱號

瀘沽湖畔,有我國獨特的“女兒國”,也是中國最後的母系社會。

摩梭是納西族的分支,據稱是中國的最後一個母系社會,孩子跟母親姓,女兒比兒子更受歡迎。

瀘沽湖


摩梭人的母親湖
瀘沽湖湖岸曲折,森林密布,六個小島給人以無限悠遠的遐想。這是我國西南高原上的一顆誘人的明珠,摩梭人稱它為“謝納米”,意思是“母湖”,母親的湖。她像一個古樸、寧靜的睡美人,躺在青山環繞的懷抱之中,又像造物主藏在這裡的一塊碩大的藍寶石,一面光彩照人的天鏡。湖周長約五十公里,在湖的北岸,屹立著一座秀麗的“格姆”山,意思是女山。摩梭人把她視為女神化身。從南邊遠遠隔湖望去格姆女山又像一頭昂首而卧的獅子,人們又叫它為獅子山。
隨著楊二車娜姆的成名,躲藏在川滇交界的摩梭人走出大山,讓人認識了神秘的摩梭走婚,以及當地獨特的母系氏族制度。

母系文化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會的基本社會單位,許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構成了摩梭母系社會,正因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訪婚(簡稱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歷史,也就是摩梭人走訪婚的歷史。什麼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摩梭女老
摩梭女老
摩梭家族女老當家
整個摩梭社會的文化結構,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指同一母系親族成員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雙重概念;
摩梭人認為母為尊,女為貴,母親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軸心和靠山,摩梭人離不開母親,離不開以母親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貴的地位;
母系家庭中的成員,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均系一個或幾個外祖母的後裔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間,女子在家中花樓接待來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則外出與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屬女方,血緣按母系計,財產按母系繼承,男子只負責撫養自己姐妹的孩子;
摩梭人以生女孩為榮,在每個母系家庭中由一個最能幹、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婦女安排生產、生活,保管財產,稱"依杜達布"或"達布",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長,負責一切內外事務,"達布"往往是自然產生的,不須經過任何選舉或儀式,家庭成員都絕對服從達布的安排,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義進行活動,他們儘力協助"達",參加全家的一切活動,撫養姐妹的子女,共同維繫母系大家庭,當他們年老的時候,就由他們姐妹的子女照顧,由於共同的生活和勞作,他們與姐妹的子女之間的關係比其生父的關係更為密切和特殊。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同一母系血緣)的母系成員是親人,包括母親、女兒、兒子、舅舅等,"父親","妻子"等都是外人。
摩梭母系家庭與外界社會的家庭含義不同,首先摩梭母系家庭的結構模式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傳統摩梭母系家庭內沒有父親、丈夫、妻、女婿或媳婦的角色,也沒有父子、夫妻、妯娌、翁婿或姑嫂關係,人人都與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兄弟,母親、母親的姐妹兄弟同住,男不婚女不嫁,過著走婚的生活,家庭內每一個成員都來自同一根根(母系血緣),母系家庭以母系血緣為本,以走訪婚為主體;其次摩梭母系姐妹兄弟不分彼此,一個家庭內的摩梭個人基本沒有私有財產的概念,一切財產由家庭成員共分,其生活的原則是"分享"不是"佔有",生活的主導意識"我們"不是"我";摩梭母系家庭中摩梭女人享受著高度的自主空間,男人也輕鬆無壓力,摩梭母系家庭文化體現了"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文化思維。
摩梭人的日常稱謂非常簡單,用得最多的就是母親("唉咪")和舅舅("唉烏");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與母親同輩的女性全部被稱作母親("唉咪"),男性全部被稱作舅舅("唉烏"),這種獨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擁有多位母親和舅舅,在體貼關愛與自由的氛圍下成長,以至於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長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眾多母親中究竟誰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舅舅要承擔起教育和撫養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責任,這些與漢族家庭截然不同,這種特殊的母親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擴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論是走婚的,還是結婚的;正是由於摩梭母系體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為沒必要通過增加人口來增加勞動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個家庭中只要有一個同輩姐妹生下女嬰,根根便可延續,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長速度極為緩慢,數百年來摩梭人口增長速度之慢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之最,實是天然的計劃生育。
摩梭母系家庭與走婚,二者相輔相成;由於這種"同一根根"的母系家庭格局,生成了走婚這種特殊的婚姻形式,因為走婚保持了一個家庭中 的成員只會是一個母親的後代,保持了母系家庭的母系純潔性,維護了"同一根根"的延續;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種種婚俗中,絕無僅有一朵奇葩,這種至今保留著唯一的、亘古獨存、淳樸獨特的奇俗,由21世紀外界社會看來,簡直不可思議,著實讓人感到撲朔迷離,充滿了神秘的誘惑。

走婚制


走婚即走訪婚,摩梭語"色色"(或"替色色","的色色"等),是摩梭文化中兩地摩梭族人走婚時的通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較多宣傳和關注的;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終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走婚來維持男女雙方性關係而實現種族延續的一種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偶次晨歸回自己家中,雙方都不是對方家庭的成員,有走婚關係的男女被俗稱為"阿肖"或稱"肖波","阿肖",就是有性關係的親密情侶,由於摩梭無文字,只能用漢字的"阿肖"稱謂,但也不能確切表達"色色"的意思;有的書上稱為"阿注",是不確切的,那隻用於一般朋友之間的稱呼;走婚並非雜亂無章,更不是亂婚,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有親戚血緣關係的嚴禁走婚;不能同時結交多個阿肖;男女雙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標誌走婚關係的結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關係就穩定下來。無論哪一種婚姻,它們的核心一樣:基於男女自願,感情為基礎,是一種男女在性選擇上平等的反映。傳統摩梭人在長輩姐妹兄弟前、火塘邊談有關性的一切話題都是害羞的;走婚純屬個人私事,有走婚關係的男女只在夜間相聚,白天裝作不知此事。
特別要說明的是由於一些誤導使外界認為摩梭人只有走婚,其實在摩梭地區走婚制和結婚制是並存的,但走婚占絕大部分,摩梭人可以自由選擇走婚或結婚,可以在不同時期選擇不同形式,但選擇結婚就不能再走婚;結婚的有幾種情況:以前的土司階層實行結婚制;經調查統計,在永寧的摩梭人與摩梭人之間都是走婚的,與外族通婚或在外工作的摩梭人才結婚,還有文化大革命時政府強迫實行一夫一妻制,造成的結婚;永寧壩子及瀘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實行走婚,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侶雙方需要同居,或因家中有男無女,視女"根"的摩梭人,只好娶一個媳婦,以續香火,其他男子仍然走婚,有的母系家庭兩種形式並存;國家政策鼓勵摩梭人的走婚風俗,大多數摩梭人願意走婚不願結婚, "走婚"70%,"同居結婚"只佔30%;無論哪一種婚姻,這裡從未產生過情殺、情斗及社會、家庭的婚姻紛爭,雖然形式不同,但它們的核心是一樣的:基於男女自願,感情為基礎,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約。不論是走婚還是結婚的每一個摩梭人,在他們的心,只有母親家才是自己真正和永遠的家,母親的家門對兒女永遠是敞開。

社會傳統


被稱為摩梭人的部分人至今都保留著“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走婚制”。
社會上大多有著“知母不知父”、“母女共夫”、“無父無母”等對於摩梭族的不公評價,但事實上,摩梭族更多的是“重女不輕男”,走婚制度使男女雙方得到了充分平等。
而且,一般來說,生下孩子后,雙方的關係就會確定下來,男方在孩子出生時會帶禮物去看望,過年過節時送些吃穿用品,但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孩子沒有過多的撫養、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走婚在摩梭語中叫“CC”。以走婚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親身邊,夜晚才與自己的情人在一起。摩梭男子稱自己的情人為“阿夏”,女子的情人則叫“阿住”。男人們只對自己姐妹的孩子負責。等他們老了以後,也由家中的甥男甥女贍養和送終。

傳承與發展


“阿肖”關係的建立較為自由,而且以感情為主要基礎。在勞動中、在轉山、轉海等節日中、在日常生活和相互幫助的交往中或因對方勤勞誠實的品格產生了愛慕,或因對方俏麗的容貌、活潑的性格感染了自己……便可向對方表示自己願意結交“阿肖”的心愿。一般是男方向女方贈送諸如花頭巾、衣服等禮物,如果對方樂意接受便可建立關係。如果女方有意,也可以大膽表露,例如主動從男方身上“搶”走一支鋼筆、一塊手巾;或者主動贈送男方自己繡的腰帶.做的食物;如果對方樂意也可以建立關係。還有一種形式是,男女結交“阿肖”,必須先由男方請人履行一種當地人叫“佐佐嘎”的手續(意為互換東西)。當一個男子看中一個女子后,男子要請媒人帶著給女方的衣裙、腰帶、鞋子、茶葉等物品,到女方家給女子的母親說明來意,母親先要徵求女兒的意見,如果同意,當即收下禮物,回贈一條女子親手製作的麻布褲子和麻布腰帶。經過“佐佐嘎”的男子首次走訪女阿肖時必須邀上媒人或自己較親密的男友一人,隨身帶著茶葉、糖食等。女方家中則盛情款待.同時將男子帶來的茶、糖,分送給本村每一戶人家或只分送給自己的親族,表示自己的女兒已有了“阿肖”。入睡時,由女方母親或姊妹將男子送到女子的卧室——花房。男阿肖走訪女阿肖的最初階段都要迴避女子的舅舅、兄弟。隨著時間的推移、便可逐漸隨便起來“阿肖”關係的建立比較自由,解除這種關係也較方便。經過一段時間相處,雙方如果覺得性格不合,感情淡漠或破裂,無論男方或女方,任何一方要結束這種關係都可以。一般情況是假若男方不願再維持“阿肖”關係只要給女方說一聲“我以後不來了”就行了;或者長期不走訪女方,婚約自行解除。如果是女方不願意.就可以當面告訴男方“你不要來了”,或者在男方走訪,面帶難色或拒絕進入花房,男方自覺沒趣,就該理智地退出。在結交“阿肖”期間男女雙方無論任何一方,如果知道對方另找“阿肖”時、通常要給其送一個用麻布包著火炭、辣椒、雞毛的小包,以示警告或絕交。如果對方願意改悔,就該向送包者賠禮道歉,這樣就可以言歸於好。

民族分析


在世界眾多民族中不乏仍處於原始狀態的民族,但時至今日均無“走婚”這一特殊的風俗。對於“阿肖”走婚為什麼能夠歷經滄桑后,仍存在於瀘沽湖摩梭人中間,至今是一道世界級的未解之謎。為此,國內外學者作過大量調查研究,並運用各種人類學現有理論進行分析,然而得出的結論似乎尚不足以解開這道難題。最為詳細的調查是詹永緒先生等於1963年、1965年和1976年進行的調查研究。他對瀘沽湖沿岸和永寧平壩的六個鄉的964名女子和785名男子共計1740人進行了婚姻狀況的調查統計。結果,實行“阿肖”走婚的為1285人(女730人,男555人)佔73.5%。對於阿肖婚姻為什麼能長期延續,他認為有五個原因一是摩梭人的母系社會尚未完全瓦解,而外界的影響又還軟弱;二是社會生產力落後,尚未形成個體私有制,而以家庭集體所有製為主;三是婦女仍然充當謀取生活資料的主力;四是血緣紐結關係使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五是上層土司不反對阿肖婚姻。

難解之謎


這些說法雖有一些道理,但是,為什麼外界的影響對摩梭人母系社會的作用如此軟弱?為什麼不少比摩梭人生產力低下的民族已進入一夫一妻制而摩梭人仍然實行走婚?為什麼摩梭人大多願意選擇走婚而不願其他形式的婚姻?這許許多多疑問,仍然是摩梭婚姻的難解之謎。

存在意義


瀘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屬於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裡編織少女的夢,實現她的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聖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不奢求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她們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兒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在摩梭人最隆重、最熱烈、最歡樂的格母女神的慶典——轉山節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盡情地享受生活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