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鵐

雀科雪鵐屬動物

雪鵐(拉丁學名:Plectrophenax nivalis):體重32-45克,體長145-185毫米,屬小型鳴禽,是一種體形矮圓的黑白色鵐。繁殖期雄鳥特徵明顯,白色的頭、下體及翼斑與其餘的黑色體羽形成對比。繁殖期雌鳥對比不強烈,頭頂、臉頰及頸背具近灰色縱紋,胸具橙褐色縱紋。第一冬的鳥黑色較少,且散有橙褐色,尤其在頭頂及胸上。幼鳥的頭及胸灰色。虹膜色深;嘴成鳥黑色,幼鳥及第一冬鳥偏黃;腳黑色。

多見於低山區和丘陵地帶的開闊區,有時也見於平原地區,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蓋的草叢中或在公路旁活動。冬季群棲但一般不與其他種類混群。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主要以草子等野生植物種子為食,也吃穀粒、燕麥等農作物種子。分佈於歐亞、北美等地極北地區以及中國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河北等地。

形態特徵


雪鵐
雪鵐
雪鵐雄鳥夏羽整個頭、頸、腰、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等上體及頦、喉、胸至尾下覆羽等整個下體概為白色。初級飛羽基部、內側次級飛羽和外側尾羽亦為白色,背、肩黑色具窄的白色羽緣,初級飛羽尖端,外側次級飛羽尖端、三級飛羽和3對中央尾羽亦為黑色,3對外側尾羽白色具窄的黑色尖端。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額、頭頂至枕以及耳覆羽后緣具寬的栗黃色或淡栗色羽緣和尖端,因而使該部位呈栗黃色或淡栗色。有的眼先、頰和後頸亦沾栗黃色和淡栗色;背、肩黑色具沙栗色或灰沾黃色羽緣,在背形成黑條紋(在秋季新換的冬羽背、肩部黑色常被寬的沙栗色羽緣所蓋,到第二年春季當沙栗色羽緣全部被磨損以後才完全顯露出黑色),腰、短的尾上覆羽和整個下體白色,胸部有時綴栗色。長的尾上覆羽黑色具寬的栗色羽緣,3對中央尾羽黑色,羽緣灰色,外側3對尾羽白色具窄的黑褐色尖端。兩翅同夏羽,除內側三級飛羽,小翼羽和翅尖為黑色外概為白色,內側三級飛羽具寬的栗褐色羽緣。
雌鳥和雄鳥冬羽相似,額、頭頂至枕栗褐色,頭側栗白色混雜,耳羽、眼先、頰栗色或栗褐色,後頸棕灰色或為皮黃白色具小的赭褐色條紋。背、肩灰黑色,羽緣沙黃色,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白色有時微沾黃色。長的尾上覆羽黑褐色有寬的灰棕色羽緣,中央3對尾羽黑褐色,外側3對尾羽白色。初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白色,尖端黑色。下體污白色或近白色,上胸左右兩側各有一塊栗黃色斑並向胸中央延伸,有時形成一條隱約可見的連接的胸帶。
虹膜褐色,嘴雄鳥夏季黑色,冬季黃色,尖端黑色;雌鳥夏季黑褐色,冬季黃色,尖端黑色。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5-45克,♀32-41克;體長♂155-185毫米,♀145-180毫米;嘴峰♂9-12毫米,♀9-12毫米;翅♂100-116毫米,♀100-110毫米;尾♂55-75毫米,♀58-70毫米;跗蹠♂19-22毫米,♀20-22毫米。(註:♂雄性;♀雌性)(北方亞種)

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岸、河岸、山邊懸崖、苔原和岩石地上等開闊的地方和裸露的高山、河谷,遷徙期間和冬季則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灌叢草地,有時也進入到村屯附近路邊活動。

生活習性


越冬南遷至大約北緯50°。在中國為冬候鳥,每年11月遷來中國越冬,翌年2-3月遷走。繁殖期間多成對或單獨活動,非繁殖期常成10多隻至20餘只的小群,偶爾也集成上百隻的大群,冬季群棲但一般不與其他種類混群。活動在地上或岩石上,常慢步調為快步疾走但也作並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鳥作蛙跳式前行。性大膽,不甚怕人,常常人快到眼前才買走,飛不多遠又落在地上繼續邊走邊覓食。群鳥升空作波狀起伏的炫耀舞姿飛行然後突然降至地面。
主要以草子等野生植物種子為食,也吃穀粒、燕麥等農作物種子。

分佈範圍


原產地:奧地利、巴哈馬、白俄羅斯、比利時、百慕大、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捷克、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德國、格陵蘭、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哈薩克、韓國、拉脫維亞、立陶宛、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瑞典、瑞士、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克蘭、英國和美國。
遊盪:阿爾及利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希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盧森堡、馬爾他、蒙古、黑山、摩洛哥、塞爾維亞和土耳其。
雪鵐分布圖
雪鵐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雪鵐繁殖於北極區苔原凍土帶及海岸陡崖,繁殖期6-8月。在到達繁殖地后的最初一段時間仍然成群生活在一起,隨著氣候轉暖、冰雪融化,才逐漸分散成對。營巢於岩壁縫隙、岩洞中和岩石凹處的地面上或石塊之間,也建於於喬木和灌叢中,巢呈杯狀,底部墊以植物材料枯草莖、葉、苔蘚地衣,內襯羊毛、獸毛和鳥類羽毛。巢直徑7厘米,巢深5厘米。雌鳥每窩產4-7枚卵,卵白色微沾綠色、被有黑色斑點,卵為卵圓形,大小為19.5-25毫米×16-17毫米。卵產齊后即開始孵卵,孵化期14天。雛鳥晚成性。留巢期14天。
雪鵐(卵)
雪鵐(卵)

亞種分化


雪鵐(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雪鵐冰島亞種Plectrophenax nivalis insulaeSalomonsen, 1931
2雪鵐指名亞種Plectrophenax nivalis nivalisLinnaeus, 1758
3雪鵐阿留申群島亞種Plectrophenax nivalis townsendiRidgway, 1887
4雪鵐北方亞種Plectrophenax nivalis vlasowaePortenko, 193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雪鵐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