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迪

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楊燕迪,男,1963年生於青海省西寧市。祖籍四川省達縣。曾任上海音樂學院原副院長(保留副局長級)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保留副局長級)。

楊燕迪教授研究範圍廣泛,涉及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批評、歌劇研究以及著作翻譯。

任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西方音樂學會會長,中國音樂評論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翻譯家協會理事。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人物簡介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
楊燕迪,男,1963年生於青海省西寧市。祖籍四川省達縣。曾任上海音樂學院原副院長(保留副局長級)。曾任音樂學系副主任、主任;中國著名音樂學家、評論家。兼任全國西方音樂學會會長、全國音樂評論學會副會長、全國音樂美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人民音樂》副主編、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
1977年入伍,任部隊宣傳隊隊員;1979年複員後任電台音樂編輯;同年入大學學習,1983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藝術系音樂專業;同年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師從譚冰若教授,1986年獲碩士學位;1991年師從錢仁康教授,1994年獲博士學位;1986年畢業后留學任教,教學職稱兩次破格晉陞;1987年留學英國,1993年、1999年和2002年間曾分別赴美國和德國進行學術研究和考察。楊燕迪教授研究範圍廣泛,涉及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批評、歌劇研究以及著作翻譯。
先後於1983年、1986年和1994年獲得學士、碩士(導師譚冰若教授)和博士學位(導師錢仁康教授)。曾留學英國(1987-1988),並在美國(1993-1994,1999)和德國(2002)進行學術研究和考察。發表著譯200萬字,另發表校譯文字約300萬字。主編論著及審校西方重要學術論著多種。論域涉及音樂學方法論、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歌劇研究、音樂批評與分析、中國現當代音樂評論、音樂表演藝術研究等多個專門化領域。曾獲得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1993),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美國亞洲基金會(ACC)學者研究獎(1993)、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1994)、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研究獎(1996)、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論文三等獎(1996、2008)、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1997)、上海市曙光學者稱號(2001)、上海市育才獎(2001)、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集體獎,2001),全國教學成果二等獎(集體獎,2002),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三等獎(2002)、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學術研究獎(2002)、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二等獎(2005、2007)、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6)、上海領軍人才(2007)等榮譽和獎勵。
2019年12月5日,當選為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2021年2月2日,當選第九屆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任免信息


2020年8月,中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擬任楊燕迪為省屬本科院校行政正職。
2020年8月7日,楊燕迪任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試用期一年。
2021年2月2日,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李心草當選副主席。
2021年2月2日,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確認楊燕迪的代表資格有效。

著作


《孤獨與超越--鋼琴怪傑古爾德傳》(編著,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
《樂聲悠揚》(音樂文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音樂的人文詮釋——楊燕迪音樂文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主編


《二十世紀十大音樂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上海音樂學院學術文萃1927-2007·外國音樂研究卷》(與錢亦平合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上海之春50年紀念文集》(陸在易、楊燕迪主編、王勇執行副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年版)
《音樂學新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六點音樂譯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譯著


參與譯著

《李斯特傳》(Liszt,A. Wilkinson原著,與孫國忠、洛秦合譯)
《作為戲劇的歌劇》(Opera as Drama, Joseph Kerman原著,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Paul Henry Lang原著,中譯本與
顧連理、張洪島、湯亞汀合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9年版)
《音樂史學原理》(Carl Dahlhaus原著,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
《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Carl Dahlhaus原著,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

校訂譯著

《簡明牛津音樂史》(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Gerald Abraham原著,顧犇
譯,錢仁康、楊燕迪校訂,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
《修補裂痕:音樂的現代性危機與後現代狀況》(Music: Healing the Rift),Ivan Hewett原著,孫紅傑譯,楊燕迪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音樂詩學六講》,Igor Stravinsky原著,姜蕾譯,楊燕迪校,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4月版。
《歌劇與觀念:從莫札特到施特勞斯》,Paul Robinson原著,周彬彬譯,楊燕迪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
《音樂作品的想象博物館》,Lydia Goehr原著,羅東暉譯,楊燕迪校,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4月版。
《作曲家的人格聲音》,Edward T. Cone原著,何弦譯,楊燕迪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版。
《音樂哲學導論:一家之言》,Peter Kivy原著,劉洪譯,楊燕迪校,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音樂中的偉大性》,阿爾弗雷德。愛因斯坦(Alfred Einstein)原著,張雪梁譯,楊燕迪孫紅傑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版。

系列文章


《二十世紀西方音樂分析理論述評》(博士論文)
1、《音樂分析的本質界定及歷史回顧》(《音樂藝術》1995年第1期)
2、《申克爾分析體系》(《音樂藝術》1995年第2期)
3、《對申克爾分析理論的擴展與修正》(《音樂藝術》1995年第3期)
4、《動機分析:勛柏格及其影響》(《音樂藝術》1995年第4期333333)
5、《邁爾的分析理論:心理學的角度》(《音樂藝術》1996年第1期)
6、《結語:對音樂分析的批判與展望》(《音樂藝術》1996年第2期)
《音樂愛好者》"新世紀隨想"

專欄


1、《音樂的新生命--CD現象》(1996年第1期)
2、《何謂"懂"音樂?》(上,1996年第2期)
3、《何謂"懂"音樂?》(下,1996年第3期)
4、《奏樂之樂》(1996年第4期)
5、《大的小作曲家與小的大作曲家》(1996年第5期)
6、《歌劇的誤會》(1996年第6期)
7、《造訪現代音樂》(1997年第1期)
8、《走進歌劇》(1997年第2期)
9、《布拉姆斯百年祭》(1997年第3期。后收入《流動的經典》一書,陳子善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閱讀馬勒》(1997年第4期)
11、《〈卡門>新解〉(1997年第5期)
12、《評判音樂》(1997年第6期)
13、《演釋不是臨摹》(1998年第1期)
14、《聽樂之道》(1998年第2期)
15、《女僕作貴婦--漫議歌劇中的音樂》(上,1998年第3期)
16、《女僕作貴婦--漫議歌劇中的音樂》(下,1998年第4期)
17、《世紀末的音樂沉思》(1998年第5期)
18、《話說〈圖蘭多〉與普契尼》(1998年第6期)
19、《聽昆德拉談樂》(上,1999年第1期)
20、《聽昆德拉談樂》(下,1999年第2期)
21、《將自己的生命植入其中――訪馬勒"第二"專家、"業餘"指揮大師卡普蘭》(上、下,1999年第1期、第2期)
22、《高屋建瓴與明察秋毫――《簡明牛津音樂史》中譯本前言》(1999年第3期。轉載於《上海新書報》597期B版頭版,略有刪節)
23、《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切利比達克的音樂境界》(1999年第5期)
文匯報》“筆會”專刊“聽樂思樂”專欄:
1、《琴聲中的極限體驗》(1999年1月24日第7版)
2、《“誤入”音樂》(1999年2月24日第9版)
3、《經典永駐》(1999年3月30日第9版)
4、《飄泊與拯救》(1999年4月11日第7版)
5、《傾聽切利比達克》(1999年8月16日第9版)
6、《紐約樂記》(1999年9月9日第11版)
7、《寂靜的獨語》(1999年9月13日第9版)
8、《馬勒的“後現代性”》(1999年10月24日第9版)。

論文及文章


《對於我國音樂理論工作的一點看法》(《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3期)
《對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現狀的思考》(《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4期)
《音樂體驗的層次與方式》(《人民音樂》1986年第8期)
《自我意識與音樂思維》(與孫國忠、洛秦合作,《上海藝術家》1987年第2期)
《音樂史家的自詰與迷惑》(《中國音樂學》1989年第2期)
《現代音樂的荒誕狀態》(《中國音樂報》1989年2月3日第3版)
《在突破中尋找自身》(《中國音樂報》1989年3月17日第3版)
《1989年音樂學方法論研究綜述》(《中國音樂年鑒》1990年卷)
《實證主義及其衰落--二次大戰後英美音樂學發展述評》(《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1期)
《論西方音樂研究在我國的重建》(《黃鐘》1990年第1期)
《關於西方音樂書目翻譯的選題推薦》(《音樂學術信息》1990年第1期)
《尋找自立--談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的意義》(《人民音樂》1990年第2期)
《荒誕及其本質--西方先鋒派音樂中的主體拋棄與自我肯定》(《音樂生活》1990年第3期)
《作為人文學科的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莫扎特歌劇重唱中音樂與動作的關係》(上、下,《音樂藝術》1992年第2期、第3期)
《西方音樂研究的主要領域及其代表著述》(上、下,《藝苑》音樂版,1992年第2期、第3期)
《作曲家與歌劇腳本作家的關係》(《音樂研究》1993年第4期)
《無言的懇談--漫話室內樂》(《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5期)
《音樂斷想》(十二則,《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6期)
《今日權威碟評》(CD樂評四則,《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6期)
《音樂中的幽默》(《音樂愛好者》,1995年第1期)
《西方音樂斷代史研究導論》(上、下,與孫國忠合作,《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第3期)
《為音樂學辯護--再論音樂學的人文學科性質》(《中國音樂學》1995年第4期。本文曾獲
上海市九四年至九五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聽樂與讀樂》(《音樂愛好者》1995年第6期)
《悲歌經典莎翁情--寫在古諾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滬首演之際》(《歌劇藝術研究》1996年第3期。刪節版《古諾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載《新民晚報》1996年5月26日第15版)
《唱片感受與現場體驗》(《現代音響技術》1996年第7號)
《孤傲天才現代隱士--記鋼琴怪傑格倫·古爾德》(《東方歌聲》1996年第11期)
《個體感悟與東方寓言--評97上海國際廣播音樂節海外華人作品音樂會》(《音樂周報》1997年12月19日第3版)
《探索音樂史:方法論反思四題》(《中國音樂學》1998年第1期)
《經典故事重新詮釋--劉敦南舞劇〈梁祝〉觀后》(《人民音樂》1998每第1期)
《責任與人性的衝突――寫在中國首演〈阿依達〉之際》(《文匯報》1998年9月2日第8版"筆會"專刊,《歌劇藝術研究》1998年第6期轉載)
《音樂的心靈回聲――賀〈音樂愛好者〉發刊百期》(《文匯報》1998年10月18日第4版“筆會”專刊)
《浮士德傳奇的歌劇演繹》(《文匯報》1998年11月15日"筆會"專刊第4版;《歌劇藝術研究》1999年第1期轉載)
《歌劇〈浮士德〉:背景、詮釋與評價》(上海大劇院98年11月下旬上演歌劇《浮士德》節目單專論)
《古諾〈浮士德〉的上海之旅》(《新民晚報》1998年11月20日第32版;《歌劇藝術研究》1999年第1期轉載)
《論歌劇與音樂劇的不同美學品格:起源、音樂功能與展望》(《歌劇藝術研究》1998年第6期》)
《普契尼的歌劇創作道路》(《音樂藝術》1998年第4期)
《體驗合奏之樂》《新民晚報》(1998年12月18日第32版)
《1996年西方音樂研究綜述》(載《中國音樂年鑒》1997卷)
《解讀〈茶花女〉:現實主義與心理洞察》(載1999年12月上海大劇院演出《茶花女》節目單,後轉載於《音樂愛好者》2000年第1期)
《歌劇的真諦:以音樂承載戲劇――評克爾曼的〈作為戲劇的歌劇〉》(《音樂藝術》2000年第1期)
《期待鄭京和》(《新民晚報》(2000年4月6日第17版)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譯后瑣記》(《音樂藝術》2000年第2期)
《堅守抑或退卻?》(《文匯報》2000年2月24日第11版)
《“專業樂迷”自白錄》(《文匯報》2000年7月4日第11版)
《〈簡明牛津音樂史〉簡介》(《音樂愛好者》2000年第3期)
《巴赫的神性》(《愛樂》2000年第3期)
《啟蒙和覺醒――莫扎特〈魔笛〉的內》(《文匯報》9月9日第9版)
《非常時代的詩意鍛造――重聽田豐交響合唱〈為毛澤東詩詞譜曲五首〉》(《音樂周報》2000年9月15日第3版)
《科普蘭研究的新啟示――讀何平新著〈科普蘭與他的音樂世界〉》(《中國音樂學》2000年第3期)
《世界兒童鋼琴名曲集》註釋解說(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二十世紀十大音樂家〉緒論》(載《二十世紀十大音樂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未來的同代人――古斯塔夫·馬勒》(載《二十世紀十大音樂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藝術歌曲創作漫談――全國藝術院校藝術歌曲創作比賽觀後記》(《人民音樂》2001年第2期)
《尋訪中國音樂之"真"》(《讀書》2001年第2期)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中譯本前言》(刪節版,《音樂愛好者》2001年第2期;另,此文的全文以""超越時間"的音樂史"為題刊登在《讀書》雜誌2001年第10期)
《威爾第百年祭》(《愛樂》2000年第1、2期合刊)
《展望理想的"音樂學生態"》(《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命運無情――談柴科夫斯基的歌劇《黑桃皇后》》(《新民晚報》2001年5月27日第12版)
《藝無止境――從李雲迪獲得肖邦鋼琴比賽大獎說起》(《文匯報》2001年7月11日第11版)
《以音樂透析政治――上海大劇院音樂會歌劇〈唐·卡洛〉觀后》(《愛樂》2001年第9期)
《形式的困境》(舒巧與楊燕迪對話錄,《藝術世界》2001年第11期)
《豪放的或雋永的》(回顧中國的愛樂雜誌,《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1年11月1日,第23版)
《聽莫扎特三境》(載《文匯報》5月28日,《愛樂》2002年第4期)
《現代音樂與中西文化――從《響趣》音樂會談起》(瞿小松、楊燕迪、孫國忠三人談話錄,《愛樂》2002年第6期)
《中西音樂文化比較筆談》(載《光明日報》2002年3月21日)
《音樂的"雙城薈萃"》(《人民音樂》2002年第9期。刪節版載《文匯報》2002年7月27日)
《〈波希米亞人〉的詩意》(載《文匯報》2002年12月22日第八版)
《日常生活的詩意――〈波希米亞人〉觀后》(《歌劇藝術研究》2003年第1期)
《經典的枕邊書》(《劍橋插圖音樂指南》書評,《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1月10日第8版;另轉載於《音樂愛好者》2003年第2期,更名為《學術型的音樂普及――讀〈劍橋插圖音樂指南〉》)
《19世紀浪漫主義的交響音樂》(載《美的啟迪――全國著名專家談美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9-273頁)
《音樂與媒體》(《文匯報》2003年4月30日第13版《音樂·鑒賞》)
《社會批判與人性和解――〈費加羅的婚姻〉的人文/音樂解讀》(《歌劇藝術》2003年第3)
6、《聽音尋路――論譚盾的新作〈地圖〉兼及其它》(《文匯報》2003年8月8日第11版)。

辭典條目


《新格羅夫婦女作曲家辭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Women Composers):黃准、劉庄、瞿希賢、辛滬光,1993年)
《國際現代藝術辭典》(余秋雨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有關二十世紀音樂學名著介紹詞條14則)
《學生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有關音樂知識詞條25則)。

譯文


《現代音樂的主要特徵及代表作品》(上、下,G. Anderson原著,署名翔啟,《音樂譯文》1981年第2期、第4期)
《瓦格納之後的德奧音樂》(M. Bernstein原著,署名翔啟,《音樂譯文》1982年第1期)
《音樂史學的觀念》(P. H. Lang原著,《音樂藝術》1986年第4期)
《新古典主義》(A. Whittall 原著,顧連理校,載《西洋音樂的風格與流派》,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
《音樂中的意義與資訊理論》(L.B.Meyer原著,《黃鐘》1990年第4期)
《關於音樂意義的論辯》(L. Treitler原著,《音樂藝術》1997年第1期)
《歐洲鋼琴教程》(第三冊文字說明,E. Fritz原著,與趙小紅合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貝多芬的音樂精髓》(Paul Henry Lang原著,載《音樂愛好者》2000年第3期)
《品評莫扎特的歌劇》(Paul Henry Lang原著,載《音樂愛好者》2000年第4期)
《文藝、學術中的古典傾向》( Paul Henry Lang原著,載《音樂藝術》2000年第3期)
《〈基尼斯經典唱片1000張〉序》(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

所獲獎項


曾獲“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1993)、國務院終身特殊津貼(1993)、文化部優秀專家”(1994)、“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997)、“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6)、“上海領軍人才”(2007)等稱號,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基金會研究獎”(1992)、“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上海市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5、2008)、“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研究獎”(1996)、“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集體獎,2000)、“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集體獎,2001)、“上海市育才獎”(2001)、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研究獎(2002)、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二等獎(2005、2007)、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三等獎(2002、2010)等各種獎勵和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