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子廟
貝子廟
貝子廟,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位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
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歷經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費白銀174多萬兩。全廟共分五大殿,中為朝克沁(行政教務)殿,兩側分別為拉布楞(活佛)殿,卻日(哲學)殿,滿巴(醫務)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數學)殿。此外,貝子廟周圍還有十幾座小殿和兩千餘間喇嘛住宅,貝子廟建成后總面積達1.2平方公里。
徠貝子廟是藏傳佛教聖地。它的規模,歷來被稱為錫林郭勒盟地區第一大寺,是錫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寶庫,享有“北國名剎”聲譽。貝子廟周邊水草肥美,風光秀麗。聖潔的錫林河水在貝子廟西邊,由南向北緩緩流去,如今它的兩側是繁華市區。相傳,當年選擇的廟址為一塊吉祥寶地。有一百多年的興盛時期,喇麻最多時達1200人,當時,廟裡的上層喇麻與西藏拉薩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層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並常常跋山涉水徒步到拉薩等地朝拜、取經。後來隨著滿清王朝的覆滅貝子廟開始逐漸衰敗。
貝子廟正名為“江龍·班智達·葛根·黑德”或“阿日雅·章龍·班第達·葛根索木”,即以此廟一世稱號為名。亦有“葛根素木”、“葛根黑德”、“章龍班第達索木”“班第達·葛根索木”“葛根廟”“貝子廟”的異稱。俗稱“班第達·葛根索木”,簡稱“貝子廟”,市民又俗稱“大廟”。
貝子廟山門
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朝克沁殿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殿宇
始建朝克沁殿,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1786年,乾隆帝賜封巴拉吉爾隆德布為一世活佛,以“阿日旺·章龍·斑智達”為稱號,意為“聰明傳教師”,並賜給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字匾額頒發了度牒。“章龍班智達葛根廟”由乾隆帝欽賜漢名為“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時佛殿又大規模擴充,具有一百多年的興盛時期,清光緒年間達到極盛,喇嘛最多時達1200至1500多人(1840年—1930年)。廟寺的上層喇嘛與西藏拉薩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層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班智達葛根廟”由乾隆帝欽賜漢名“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時佛殿經掌又大規模擴充。具有百多年的興盛時期。清光緒年間達到極盛。喇嘛最多時達1200多人。廟寺的上層喇嘛與西藏拉薩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層保持薯密切的聯繫。貝子廟雕樑畫棟,重樓復閣。飛檐斗拱的建築風格,千姿百態的佛像塑造。富麗堂皇的繪畫裝飾。貝子廟歷經蒼桑,在1966年“破四舊”運動中,幾天之內廟頂被砸、塑像搗毀、堆積如山的經捲圖書付之一炬。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廣場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賬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20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衝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后,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人民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后,貝子廟一帶成了錫林郭勒盟政治、經濟中心,周圍的建築不斷增加,數十年後最終形成了錫林浩市。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摺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裡撥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2006年05月25日,貝子廟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 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
• 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
• 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
• 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
• 五徠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
• 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后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貝子廟
相傳,乾隆七年(1742年),一位34歲的西藏傳教喇嘛叫班覺倫布,在草原上展轉傳教來到錫林郭勒草原貝子旗的牧民太及家。女主人正要給蒙古包內供奉的佛上香,忽見喇嘛登門,忙不迭地一手提桶鮮牛奶,一手舉著剛點燃的佛香,急忙走出蒙古包門去迎接來客。班覺倫布喇嘛見狀認為這是一個吉兆,便決意在此地住下來。他取得貝子(管轄3個旗的王爺)班覺多吉的資助和支持后,便在額爾敦敖包前建造了一座木結構的小廟,開始傳播喇嘛教。漸漸地,他得到了人們的尊敬,被當地牧民稱為班第。
貝子廟
此外還有貝子廟喇嘛教的其他節慶日。如,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日(四月初八)和成道(成佛)日(十二月初八)。宗喀巴大師生日和升天日(十月廿五),每到這時貝子廟各大經堂均舉行“千盞燈節”(燃燈節、蒙和珠拉、長年燈)活動。喇嘛們齊集各廟堂念經,點燃一千盞黃油佛燈,舉行各種念經儀式。喇嘛們擁在大堂全天念經,經名為“兌布金經”,子夜還接著念其它相關經,並堅持念到次日凌晨。朝克沁殿里每天有經會,有“達力黑經”(太平經)、“熬特其經”(藥師經會)及“伊若樂經”(祝福經)等。
手把肉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因此,用手把羊肉款待遠方客人,在錫林郭勒地區已成為一種定規。
馬奶酒是用鮮馬奶經過發酵變酸釀製而成的一種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的飲料,是流行整個草原地區的傳統飲料,最早始於秦漢時代,歷史悠久,味道酸辣,有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譽為“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時期的宮廷和貴族的主要飲料,相傳忽必烈曾以金碗盛著馬奶酒來犒勞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