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回元觀鐘樓銘

大唐回元觀鐘樓銘

柳公權《大唐回元觀鐘樓銘》,石橫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鐫刻。

簡介


1986年11月出土於西安市和平門外。
《回元觀鐘樓銘》碑是柳公權58歲時所書,也是現存柳碑中最完整的。
此碑風神爍爍,一筆不苟,其用筆重骨力,以方筆為主,輔以圓筆,勁利清健。其結構往往錯位中求變化,比如左右結構的字“蹲”、“鍾”、“樓”等將左邊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長的結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韻趣。此碑記述了唐回元觀的歷史沿革,簡練而隱晦的提到了回元觀是玄宗賞賜給安祿山的宅第。

流傳概述


柳公權《大唐回元觀鐘樓銘》
柳公權《大唐回元觀鐘樓銘》
柳公權《大唐回元觀鐘樓銘》,石橫置,長124厘米、寬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質。碑題為“大唐回元觀鐘樓銘並序”,令狐楚撰文,柳公權中楷正書。銘文共41行,滿行20字,共761字,唐開成元年(836)4月20日立,邵建和刻字。與碑相距不遠,伴出了一截殘斷的無字棱形經幢,以及直徑一米的八角形經幢頂蓋,從雕刻風格看,應屬唐代遺物。由於長期埋藏地下,碑面和個別字稍有殘損,但文可通讀。碑文前半部分記敘了唐代回元觀的歷史沿革,其中提到回元觀舊址原是唐玄宗賞賜給安祿山的宅第,以及“安史之亂”歷史事件。碑文的後半部分,講述了唐文宗給回元觀賞賜銅鐘的經過,並讚揚鐘聲的美妙“聞其聲者,寢時興,行斯歸。貪淫由是衰息,昏醉以之醒悟。雖三塗六趣之中,亦當湯火淪寒,拲梏解脫”。
根據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唐長安城遺址所獲資料,碑的出土地點應是長安城東市的位置,而史載回元觀所在的親仁坊,應在距此約一公里以外的西南方。從同時出土的物品看,石碑是為道觀所立,而經幢卻是佛寺物品。據《兩京城坊考》記載,在唐大曆六年(771)曾在這裡修建僧房佛舍,可知此亦為資聖寺遺址。至於什麼時候,又是什麼原因,使原在回元觀的石碑,搬到了東市的資聖寺,則是一個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