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安城東市

唐長安城東市

“買東西”一詞中的“東西”最初指代唐長安城兩大集市“東市”和“西市”。

“東市”和“西市”是唐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也是當時全國工商業貿易中心,還是中外各國進行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

唐長安城東市的位置在今天西安城牆外的東南方位,在唐長安東市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450件唐代珍貴文物和一批重要的商業遺跡。

歷史


唐代長安城有百萬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應。根據前代都城將工商業店肆集中在固定地區的制度,唐長安城在外郭中的東西兩側設置了兩市。東市與西市一樣,都是唐長安城的商業區,二者從功能定位上來說別無二致。作為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商業區,無論在對外商貿,還是滿足城中居民日常生活、生產需要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東市和西市各在朱雀街兩側相同的位置,左右對稱,各處在皇城外的東南方和西南方,佔地面積大致相等。東、西兩市搭建起了唐長安城的商業格局。
據史書記載,唐長安城東市的位置在今天西安城外的東南方位,四周的具體範圍是:東線在西安交大西側,南線在友誼東路,西線在安西街東側,北線在咸寧西路。
“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這是史書中對唐長安城東市繁榮景象的記載。
徠文獻中記載東市內不僅有筆行、酒肆、鐵行、肉行、雕版印刷行等還有賃驢人、買胡琴者、雜戲、琵琶名手、貨錦繡財帛者……
東市是長安城中手工業生產與商業貿易的中心地之一。這裡店鋪毗連,商賈雲集,工商業十分繁榮發達。市內生產和出售同類貨物的店鋪,分別集中排列在同一區域,叫做行。堆放商貨的客棧,叫做邸,邸既為商人存放貨物,又替他們代辦大宗的批發交易。東市的工商業不僅分門別類,更多達二百二十行,而且各行業的經營,都有相當的規模。

現狀


唐長安城東市發掘現場
唐長安城東市發掘現場
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興慶宮西南角以南約300米的地方進行了考古發掘,根據位置、以往考古調查資料、文獻記載並結合本次出土遺跡現象和遺物等綜合分析,發掘位置應在東市遺址的中部偏東處。
此次發掘可謂收穫頗豐,500平方米的探方中累計出土磚瓦、陶器、三彩器、玉器、骨器、銅器、玻璃器、寶石戒面、開元通寶以及寫有“□家酒店”字樣的瓷壺底片等唐代遺物450件。將遺物採集回實驗室后整理髮現這些唐代遺物基本都是反映市場遺址特性的物品,不僅與西市遺址出土的遺物非常類似,也與文獻記載東市情況相符。

文物價值


出土的器物中,有一塊虹化玻璃殘片,這是一種表面有鍍膜的玻璃,龔國強請考古界的玻璃器專家看過這塊殘片后,專家推斷這並非唐代我國製造的玻璃,應該是沿著絲綢之路而來的外國玻璃器皿殘片。因此專家推斷雖然唐代胡商多集中在西市,但東市也有對外貿易。
現場眾多遺跡的出土已能清楚判定東市的布局當初確實是九宮格局,有兩縱兩橫4條主幹道,且商戶多是前店后坊結構。
東市出土文物
東市出土文物
專家在現場發掘的過程中共發現了3條唐代道路遺跡、3條水溝遺跡、店肆後作坊遺跡1片、水井4口、窖井2口、滲井11口、灰坑12個、活土坑3處以及卧泥池、陶瓮坑各1處。
3條唐代道路均為南北走向,三者大致平行,3條水溝則在三條道路旁邊。在一處水溝邊上,還發現了一排三個間隔的小柱孔,推測應為溝上架設簡易木橋的遺跡。而水溝內的填土底部大多為淺灰色的細淤土,由此推測當初水溝里的水應該是比較清澈的。
在發現的3口水井處,記者看到有2口都用磚砌過,井深均在3米左右,且井底也有平鋪磚塊。龔國強說:“水井這麼淺,足可見當年東市範圍的地下水位是比較高的,當年的長安應該是一座豐水城市。”
為了尋找店肆的建築遺址,搞清店肆與排水溝的關係,考古專家在一條唐代道路的東側發現了密集分佈的水井、窖井、滲井、灰坑和卧泥池等遺跡,並出土礪石、石臼、骨器殘料、玉石廢料、陶器殘件等,專家推斷此處為臨近道路的店肆后坊遺跡。龔國強說:“結合出土的遺物判斷,更確切地說這片遺跡應是唐代東市內一處店肆後院的玉器和骨器加工地點。”
而專家根據道路兩側的水溝所處位置、寬度、車轍等遺跡分析,目前已發現的道路應為當時東市內的曲巷道路,為運料、出貨、內部交通所設,而水溝則是東市內配置的引排水設施。
這些遺跡的出土,均凸顯了東市作為貿易、加工、服務場所的特點。

東市相關


官府機構

根據史料記載,東市內當時除了店鋪外,最中間的地方還設有管理機構和中央派駐機構。
唐代律法嚴明,中央為了管控市場秩序,不僅在東市內設立了市署這樣的管理機構,還設置了常平倉、平準署這樣隸屬於中央的派駐機構。
唐代實行坊市制度,唐中期前政府不允許在市以外的地方開辦商店和作坊,因此東市和西市是唐代比較集中的商業區。唐律嚴明,政府為了保證市場秩序和買賣公平,在東西兩市均設有常平倉和平準署。平準署是物價機構,國家通過它掌握市場上關於民生類商品的價格槓桿,通過政府買賣不斷調節著生產、流通、消費之間的關係,推動著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其他國家機構不能代替的作用。
而常平倉的功能較平準署則更加具體,常平倉是國家用以調節糧價的糧庫。政府在市場以雄厚的糧食、食鹽儲備作為後盾,隨時用以平準糧價,從而進一步穩定市場物價,打擊囤積居奇的不法商人。”

顧客經營

東西兩市分佔長安城兩端,市場的經營經營種類是否相同呢?根據史書記載唐代‘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東,第宅所佔勛貴’。諸州、藩鎮的駐京機構州邸或進奏院分佈於東市附近,國子監和趕考的各地考生們也都在附近活動。因此,東市的客源較西市相比,達官顯貴應該更多。”
有記載稱“當時東市由於靠近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周圍多達官顯貴住宅,故市中等奢侈品很多,這是它在商業上不同於西市的特點。
有資料記載白居易當年就住在城東,至今還深深影響韓國的漢學家崔致遠也住在城東;而作為皇家座上客的李白很有可能也住在城東,因此城東當年不僅是達官顯貴的聚集地,也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故而東市有高等級貨物出售的說法也有存在的可能。

遺址保護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規劃和旅遊開發中突出古城風貌已經成為西安市城市建設的一大特色。當前,西安市建設部門已將恢復盛唐時期的“大唐東市”遺址納入計劃。
“大唐東市”遺址位於現在西安經九路北段的西側,咸寧路西段北側。西安市碑林區有關部門已對“大唐東市”約300畝土地進行了詳細調研摸底,初步制訂了改造方案,2007年將組織實施“大唐東市”遺址恢復工程。“大唐東市”遺址恢復改造完成後,將建成面積50萬平方米,集商貿、旅遊、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區域。
東市遺址如果還能進一步發掘,考古工作者或許還能從中找出更多盛唐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

典籍記載


1.《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夜三更,東市失火,燒東市曹門以西十二行四千餘家,官私錢物金銀絹葯總燒盡。’
2.《太平廣記》載,‘唐開元中,……於東市一小曲內,有臨路店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