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江街

滂江街

滂江街位於瀋陽市大東區東部,緊鄰二零四地區,系1924年張作霖為服務其“奉天兵工廠”所建。街名取自於當時內外蒙通道上的重地、今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東南的重鎮:滂江。解放后的瀋陽街巷名稱,有些和全國一樣,更多的卻是自有特色。

簡介


比如,南北為街,東西為路,這和全國許多大城市相同。但瀋陽街道分區取名,皇姑區以中國的山川河流命名,且山川為路,河流為街;瀋河區以全國各地主要城市和經緯命名;鐵西區因為是老工業區,幾乎所有街道名字都是帶“工”字……就是瀋陽獨有的特色了。位於瀋陽市大東區中部的滂江街,人們從街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滂江街是瀋陽一環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滂江街北起珠林路與北海街相連,南抵滂江橋與萬柳塘路相接,由南向北依次與小河沿路、管城四街—航空西路、大東路—長安路交叉,並與善鄰路、講武堂路等路巷呈丁字形相交。長度2475米,雙向12車道。

歷史經歷


民國初年,東北軍閥張作霖在大東邊門外建立奉天兵工廠,製造槍炮彈藥,並建立大東工業區。為解決兵工廠員工就近居住等問題,由兵工廠出面,將今天的長安地區及管城地區一部分的民地購買下來,規劃兵建設工廠員工生活區,生活區西側的南北向道路就是今天的滂江街(大東路與德化巷之間部分)。1923年,兵工廠生活區正式動工興建,定名為大東新市區。
1924年,張作霖將大東新市區的中心街道命名為長安街(今長安路),並對大東新市區的街路進行了統一規劃。並借用當時內外蒙通道上的軍事重地——“滂江”(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東南)為之命名,同時翻修為石子路。滂江街成為瀋陽市少有的自命名起,歷近百年,至今從未更改名稱的街路。
被張作霖所借為街名的滂江,又稱明安,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在旗政府所在地賽漢塔拉鎮東南約25公里處。清康熙年間,為便於內地與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的貿易往來,整修由張家口通往庫倫的驛站,專設台站,並派台官專治台站驛務,滂江即重點台站之一。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家口至庫倫的郵電線路建成后,滂江又成為張庫郵電通信的重要中間站,設置了專門負責管理郵電通信和道路管理的機構,此後張家口至庫倫的驛道經過整修而成為張庫公路。民國6年(1917年),張庫公路通過有史以來第一輛汽車,張庫線成為郵電、交通合一的要道。滂江既是郵電通信中點,又中汽車運輸中途站,接待汽車加油、膳食住宿等項事務。當時滂江有電報局一所,土房十餘間,電信業務及中途站,共有辦事人員近10名。
滂江是南京國民黨政府一度計劃修建的平滂(北平——滂江)鐵路終點站。滂江也是當時**、軍事要地。蒙古德王為實現高度自治做準備,建立了一支由500多名兵員組成的“烏滂守備隊”,駐紮在滂江,其中“烏”為“烏德(今蒙古國扎門烏得)”。這支部隊專門擔負由張家口到滂江地段的護路任務。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佔領滂江,在它附近建立特務機構“善鄰協會”,進行特務活動。
解放后修建了集寧至二連浩特鐵路,並沒有按國民黨政府計劃的平滂鐵路走向,鐵路沒有通過滂江,滂江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里。時至今日,尚有大量滂江的殘跡、舊址留存在蘇尼特草原上。
“滂江”名字的來歷:滂江附近有一較大的低洼盆地,稱滂江窪地,每當雨季,來自四子王旗境內以及其他方向的雨水彙集於此窪地,形成汪洋一片,蒙古語稱“滂蓋淖爾”,后被人簡稱為“滂江”。(可惜,該史料沒有留下“滂”的讀音,以致今天街名讀音的莫衷一是!)
1954年,市政府修建了南運河上的滂江橋(木橋),並將滂江街向南由德化巷延至滂江橋;滂江街中段(大東路與原中捷友誼廠東門之間)本不存在,該地為奉張時期的奉天兵工廠(今瀋陽礦山機器廠和黎明廠)。1958年,市計委為改善瀋陽東部的南北向交通,在滂江街正對的礦山廠和黎明廠之間的大牆處開道,與滂江街北段(珠林橋以南,北海街延長部分)打通,並將原石子路拓寬,改建為柏油路。
其實,30年前的滂江街還稱不上是“街”。僅僅是簡單地鋪上了瀝青,沒有馬路邊石,也不分機動車道、自行車道、人行道。人們經常在大卡車的縫隙里穿行,大卡車攆著自行車猛按喇叭。路面也不平整、路邊是黃泥地,趕上下雨天,路窩窩裡就積了深深淺淺的水,車走人過,人車都會變得“水一身泥一身”。最鬧心的要數路邊的住戶,由於滂江街在棚戶區穿行而過,最近的住戶距離路面僅有一兩米,不僅要遭受噪音的污染,還要承受安全問題的威脅。改革開放后,滂江街被規劃為瀋陽中環路,道路逐年拓寬,街區面貌也發生了巨變。沿街尤以餐飲配套最為市民留戀。街內文物古迹也被列入保護之列。
改革開放后,滂江街被規劃為瀋陽中環路,道路逐年拓寬,街區面貌也發生了巨變。滂江街正努力的改變著,滂江街即將迎來嶄新的沈撫新城,黎明新城。而瀋陽經濟區的發展也正在給滂江街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