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使徒

十二使徒

十二使徒,基督教術語,原意為“受差遣者”,指的是耶穌開始傳道后從追隨者中揀選的十二個作為傳教助手的門徒。

十二使徒所在的教會是上帝的教會(林前1;1)並且在各個地區建立了教會,多數以殉教結束。

十二使徒


簡介

聖經》記載十二使徒是彼得、安德烈、西庇太之子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托馬斯、馬太、亞勒腓之子雅各、達太、西門、加略人猶大。猶大因出賣耶穌后自盡,補選馬提亞為使徒。(註:20世紀70年代在埃及 El Minya 省附近的沙漠中出土猶大福音,可作為猶大背叛事件真相的參考。)使徒分別到黑海、帕提亞小亞細亞等傳播福音。

彼得

彼得在獄中
彼得在獄中
彼得(Peter,亦譯“伯多祿”):原名西門(Simon,亦譯“西滿”),是加利利的漁民,家住迦百農,和弟弟安得烈是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彼得性情剛猛,對耶穌忠心耿耿,是耶穌最緊密的三個門徒之一,在門徒中威信很高,被公認為十二使徒之首。耶穌給他起名叫“磯法”(Cephas,亦譯“則法”或“刻法”,阿拉米文的音譯,意思是“磐石”,希臘文譯作“彼得”),對他相當器重。他曾第一個公開承認耶穌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兒子”。為此,耶穌誇讚他說:“你是有福的……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耶穌升天前曾三次囑託彼得:“你牧養我的羊。”耶穌升天后,彼得成為眾門徒的領袖,聖靈降臨時,他率先站出來宣傳福音,並組織了最早的教會雛形——原始基督徒社團。彼得和約翰搭伴先在耶路撒冷、撒瑪利亞一帶傳道,行神跡醫治病人。約公元44年,猶太統治者殺害了西庇太的兒子雅各並把彼得囚在監獄里。天使把彼得救了出來,他就到羅馬去,在那裡建立了第一所教會。約公元48年,彼得回耶路撒冷主持了基督教的第一次宗教會議,支持保羅和巴拿巴,確定了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方針,為基督教的發展與傳播奠定了基礎。會後,彼得又外出傳道。《新約》中的《彼得前書》和《彼得后書》都是神感動他所寫的。約公元67年,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把他釘十字架。臨刑前彼得說:“我不配像我主耶穌基督那樣釘在十字架上。”因此,他被倒釘死在十字架上。16世紀中葉,畫家米開朗琪羅創作了一副名畫,描繪彼得被倒釘時的壯烈情景。傳說彼得的遺骨埋葬在今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下面。1940-1949年天主教會曾對此進行過考古挖掘。找出幾塊骨頭說這是彼得,羅馬天主教說羅馬教會是彼得建立的,彼得又是十二使徒之首,所以,後來羅馬主教據此提出“彼得優越論”,自稱羅馬主教是聖彼得的嫡傳繼承人,應是普世教會的元首,遂成為教皇制的理論基礎。天主教會稱彼得為第一任教皇,而真正的教皇是在538年消滅東哥特才確定教皇,教皇定6月29日為聖彼得瞻禮日。

安得烈

安得烈(Andrew,亦譯“安德肋”):西門彼得的弟弟。為人忠厚老實。起先是施洗約翰的門徒,聽施洗約翰說耶穌是彌賽亞,就和哥哥西門彼得一起跟隨了耶穌,《聖經》中對安得烈的記述不多。據說,耶穌升天后,他曾到巴爾幹半島、黑海一帶傳道,約公元60年,在希臘的帕特雷被釘在叉形十字架上殉道,因此叉形十字架被稱為“安得烈十字架”。希臘教會稱安得烈是“第一個被選召的使徒”,對他特別尊敬,奉他為守護聖徒,他還是蘇格蘭的守護聖徒。天主教會定11月30日為其瞻禮日。

雅各

雅各(Jacob,亦譯“雅各伯”:亦稱“大雅各”或“長雅各”,以區別於十二使徒中另一個名叫“雅各”的人。原是加利利漁民,其父名西庇太(Zebedee,亦譯“載伯德”)故又稱“西庇太的兒子雅各”,以免混淆。他與弟弟約翰一起跟隨耶穌后,成為耶穌最親密的三門徒之一。性格暴烈,耶穌稱他為“雷子”(又譯“半尼其”Boanerge,亦譯“巴乃熱”,意為“雷霆之子”),曾與彼得、約翰一同目睹耶穌改變了聖容。耶穌升天后,成為原始基督徒社團的核心人物之一,主持耶路撒冷的教務工作。約公元44年,被猶太統治者希律·亞基帕一世(公元37-44在位)所殺。據說他曾去西班牙傳道,但目前還缺少必要的證據。天主教會定7月25日為其瞻禮日。

約翰

約翰(John,亦譯“若罔”):西庇太的兒子,大雅各的弟弟。耶穌最喜愛的門徒。與哥哥雅各一起被耶穌稱為“雷子”。耶穌被捕后,曾跟到大祭司的院子里去打聽消息。耶穌受難時十二使徒只有他一個人守在十字架下,耶穌就把母親瑪麗亞託付給他照看。耶穌升天后,約翰和彼得搭伴積極進行傳道活動,被保羅稱為“教會的柱石”。約翰曾因傳道被羅馬政府放逐到小亞細亞以西的拔摩海島(亦譯“巴毛斯”或“帕特摩”),在那裡見了異象,寫成《啟示錄》。後來,約翰獲釋在以弗所傳道,並把瑪麗亞接到以弗所去奉養。在聖靈感動下,著有《約翰福音》與三封《約翰書信》。於公元106年去世。天主教會定12月27日為其瞻禮日。

腓力

腓力(Philip,亦譯“斐理伯”):伯賽大人,與彼得、安得烈是小同鄉。耶穌最早親自選召的門徒之一。跟隨耶穌后又把自己的朋友拿但業(Nathanael,亦譯“那達乃爾”)介紹耶穌作門徒。耶穌升天后,腓力曾到小亞細亞一帶傳道,最後在希拉波立殉道。天主教會定5月1日為其瞻禮日。

巴多羅買

巴多羅買(Bartholomew,亦譯“巴爾多祿茂”):有些學者認為他就是腓力介紹給耶穌的門徒拿但業。為人坦率誠樸,口直心快。腓力告訴拿但業說他遇見了彌賽亞,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不信,脫口而出說道:“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么!”所以耶穌一見他就稱讚他:“心裡沒有詭詐!”他立即回答說:“拉比,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耶穌升天后,他曾到印度、亞美尼亞等地傳道,最後在亞美尼亞殉道,死得很慘,被斬首、剝皮、倒釘十字架上。米開朗琪羅的名畫《最後的審判》中那個從天而降宣布審判的人就是巴多羅買。天主教會定8月24日為其瞻禮日。

托馬斯

顯現給多馬
顯現給多馬
托馬斯(Thomas,亦譯“多默”):又名“低土馬”(Didymus,亦譯“弟弟莫”或“狄狄摩”)。加利利 人,漁民出身。據《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知道拉撒路死了,就要去救活他。拉撒路的家離耶路撒冷很近,當時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正想捉拿耶穌,門徒們勸耶穌不要冒險到那裡去,耶穌不聽。這時,多馬挺身而出,對大家說:“我們也去與他同死吧!”耶穌復活後向門徒們顯現,第一次多馬不在場,沒有親眼看見耶穌,就表示懷疑,說一定要親手摸摸耶穌被釘的傷痕后才能相信。過了八天,耶穌又向他們顯現,對多馬說:“伸出你的手來摸摸我的傷痕!”多馬這才相信耶穌真的復活了。因此,後人稱他為“懷疑的多馬”,成為文學作品中性格多疑的人的典型。據說,他曾到波斯、印度傳道,在印度被人用長槍刺死而殉道。天主教會定12月21日為其瞻禮日。

馬太

呼召稅吏馬太
呼召稅吏馬太
馬太(Mathew,亦譯“瑪竇”):又名利未(Levi,亦譯“肋未”),蒙召前在迦百 農當稅吏。稅吏為羅馬政府服務,是猶太人(特別是法利賽人)看不起的職業,認為稅吏都是仗勢欺人,敲詐勒索的罪人。馬太自己並不避諱這一點,他在自己寫的《馬太福音》中直接自稱“稅吏馬太”,而其他福音書則沒有使用這種稱呼,或使用婉轉的說法。由於職業上的習慣,馬太在神默示下的著作中較多地記錄了一些有關銀錢的事,而且對法利賽人的反感很明顯。耶穌升天后,馬太在巴勒斯坦一帶傳道多年,後來又到外地去傳道並殉道,遺骨現存義大利的薩萊諾。天主教會定9月21日為其瞻禮日。

雅各

雅各(James,亦譯“雅各伯”):父親名亞勒腓。因與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同名,故稱“亞勒腓的兒子雅各”或“小雅各”、“次雅各”。所謂“大”“小”“長”“次”,不是指年齡大小,而是按照跟隨耶穌的先後而區分,大雅各在前,小雅各在後。有些學者認為小雅各是耶穌的表弟,又是《聖經·新約·雅各書》的作者,但仍有爭議。公元44年,大雅各在耶路撒冷殉道,小雅各就成為耶路撒冷基督徒的核心領導之一,保羅稱他為“教會的柱石”。公元48年,耶路撒冷會議時,他與彼得一同主持會議。公元58年,曾在耶路撒冷接見了第三次旅行佈道歸來的保羅。據說小雅各於公元62年在耶路撒冷殉道。天主教會定5月1日為其瞻禮日。

達太

達太(Thaddaeus,又稱“達陡”):小雅各的弟弟,《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中稱其為“達太”,而《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中則稱其為“猶大”(Judas,亦譯“猶達”)。有些學者認為他是耶穌的表弟,又是《聖經·新約·猶大書》的作者,但有爭議。他也是殉道而死。天主教會定10月28日為其瞻禮日。

西門

奮銳黨西門(SimonCalledZelotes,又譯“熱誠者西滿”或“加那人西滿”):跟隨耶穌以前曾是一名奮銳黨成員,因與西門彼得同名,固在名字前加上“奮銳黨”以表區別,奮銳黨亦譯“熱誠黨”或音譯“吉拉德人”“加那人”,是公元一世紀時猶太法利賽人中的一個極端激進的政治派別,其成員以下層人民為主,宗教上狂熱地擁護傳統律法,蔑視其他任何權威;政治上激烈地反對羅馬佔領及猶太希律王朝和撒都該派的統治,宣稱彌賽亞即將來解救猶太人的民族苦難。其中一部分兒女熱衷於搞恐怖活動,被稱為“匕首黨”(Sicaril,亦譯“短刀黨”)。奮銳黨是公元一世紀猶太民族起義鬥爭中的中堅力量。奮銳黨的西門在埃及、波斯等地傳道,後來殉道。天主教會定10月28日為其瞻禮日。

猶大

猶大之吻
猶大之吻
1.普遍傳說:加略人猶大(JudasIscariot,亦譯“猶達斯依斯加略”或“加略人茹答腓”):即出賣耶穌的猶大。加略 是猶太南部的一個城市,註明他的籍貫是與亞勒腓的兒子猶大相區別。加略人猶大是十二使徒中唯一的非加利利人,精明幹練,善於理財,耶穌委派他管理錢袋,後來以30塊銀錢為代價把耶穌出賣給猶太教當局,帶領大祭司的差役到客西馬尼園去以親吻為號捉拿耶穌。所以西方常用“猶大的吻”代表“叛賣活動”“陰謀詭計”或“口蜜腹劍”“猶大”也成為“叛徒”的同義詞。西方人忌諱“13”也源於此。耶穌受難后,猶大後悔莫及自縊而死。為補足十二門徒之數,門徒們又補選了馬提亞(Matthias,亦譯“馬弟亞”)以代替加略人猶大。

歷史疑雲


:猶大福音成書於公元2世紀,介紹猶大背叛耶穌的真相:猶大受耶穌命令供出耶穌,使耶穌得以完成受難的使命並重回天堂。猶大是耶穌最忠實的追隨者,最親密的朋友,是犧牲最多的殉道者。其成書時間較早,可信度較高。其他各福音書的一些關於猶大背叛的疑雲正可以被其彌補。猶大福音的發現表明了早期基督教教義的多樣性。曾被古羅馬高盧地區 Lugdunum 主教 Irenaeus在公元180年前後寫成的《反異端》(Against Heresies)中指責為異教觀點。後失傳,內容久不為人所知。 20世紀70年代,其抄本在埃及 El Minya 省附近的沙漠中出土。具有極大的價值。參考鏈接里是天主教官方網站里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