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獅子

高台獅子

高台獅子是四川省成都市的傳統民間雜技表演類節目的典型代表,主要流行於成都市金堂縣土橋鎮,其傳人為周樂茂、周英凡家族,是世代相傳的一門民間雜技。

基本簡介


金堂縣土橋鎮位於成都、中江簡陽樂至交界處,歷代為商賈雲集、文化繁盛之地,是遠近聞名的金堂縣4大歷史文化古鎮之一。

表演形式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高台獅子在表演時,先把五張八仙桌重疊在一起,然後再由民間藝人登高競技和表演。道具的安裝過程如下:第一張八仙桌四腳朝下,桌面向上;第二張八仙桌桌面向下與第一張八仙桌重合,形成四腳朝上的態勢;然後第三、四、五張八仙桌均採取桌面朝下、四腳朝上的態勢相互垂直重疊,形成一個高約5米的檯子。也有一些表演者,可以重疊七張、九張甚至十一張八仙桌進行高空表演,但一般的演出均採用五桌重疊。
上台表演的藝人一共有三個,一個裝扮成胖大的和尚,一個裝扮成靈巧而精瘦的猴子,兩人分別面戴和尚面具和猴頭面具。演出開始時,先由和尚和瘦猴攀上高台,表演各種挑逗、嬉戲和高難度的空中動作,兩人通過手腳的靈活運用,一邊表演、一邊向高台頂端攀爬。最後,再由一名身披獅皮的藝人爬上高台“封頂”,形成由胖和尚、瘦猴和獅子一同盤踞在台頂的驚險造型。這時四腳向上的八仙桌僅有不足一平方米的面積,三名藝人在如此狹窄的高台頂端表演各種驚險的雜技動作,令下面的觀眾鼓掌叫好。
為了保證雜技藝人的安全和增加演出的觀賞性,劇團一般會安排兩個人“吊桌子”,即使重疊的八仙桌保持垂直和平穩。同時,另有四名藝人手執大鑼、鈸等樂器有節奏地敲擊,目的是營造氣氛和控制節奏。

傳承人物


高台獅子民間雜技的第一代傳人是土橋鎮金壺村的周玉新,他於1844年學藝回鄉,帶回了這門獨特的傳統民間雜技功夫,後來又通過家族傳授的方式傳給周后享、周樂茂和周英凡等家族成員,使這一民間絕技代代相傳,沒有絕跡和中斷。

歷史淵源


據高台獅子第四代傳人周樂茂回憶,高台獅子的故事題材來源於南宋宮廷故事,說是當時皇子們為了爭奪帝位發生內訌,一名皇子為了躲避劫難,假裝精神錯亂,披頭散髮逃出宮廷,躲進深山的寺廟作了一名和尚。故事說的,就是這名皇子剃度以後,在山頂與猴子相互嬉戲的場面,整個表演既詼諧又充滿高難度的雜技動作。據《金堂文史》一書記載,1929年當地駐軍旅長楊秀春有幸觀看了高台獅子,看完后激動萬分,伸出大拇指誇讚說:“這麼精彩的節目真是生平所未見!”

傳承發展


從高台獅子的表演程式來看,它不需要多麼複雜的道具,僅需八仙桌數張,獅皮、猴與和尚面具各一個,大鑼、鈸、二鼓、馬鑼子各一個,拂塵一柄,因此表演起來機動靈活,特別適合民間表演。此外,高台獅子對演出場地的要求也不高,而且參加演出的藝人也不多,極易於在民間推廣。
根據清末民初一些民俗資料記載,高台獅子民間雜技曾經在成都地區廣為流傳,頻繁地出現於花會廟會、集市等場合,受到群眾的一致歡迎。為了使高台獅子這項極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發揚光大,當地政府已經在人才培養、項目開發等方面做了很多前期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高台獅子能夠像過去一樣,活躍於川西平原的鄉村和集市,為老百姓帶來文化和休閑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