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亥麥蛾
昆蟲綱鱗翅目的動物
昆蟲名,為鱗翅目,麥蛾科。分佈於廣西、福建等省區。此蟲為近年來新出現的一種龍眼樹害蟲,以幼蟲鑽蛀龍眼的新梢嫩莖、花穗梗,受害的莖梗髓部形成暗褐至黑褐色的隧道,枝梢生長受阻,結果母枝成花率下降,易落花落果。
龍眼亥麥蛾
末齡體長7-9毫米。頭部紅褐色,前胸背片黑色有光澤,中線灰白色,中胸以後各體節背面為淡紫紅或淡紅黃色。頭部額區銳三角形。前胸氣門圓形,較大,有側毛2根;亞腹毛2根。中胸和后胸背面各具毛片2列,前列6枚,后列2枚。腹部第1-8節的背面的毛片數和前後排列相同,但後方列的2枚與前方列中線兩側的2枚呈梯形排列。胸足正常,腹足4對,但第1對已退化,僅留痕迹,趾鉤2或3序缺環。臀板寬大黃褐色,上具長毛6根,臀節上有刺4根;端部下方具臀櫛,有刺4根;臀足趾鉤單序橫帶。
體長5.6-7.0毫米,胸寬1.2-1.4毫米,淡黃褐色。頭部前端緩凹,上布短密絨毛。觸角基部粗大,內側稍上方具微彎的豎毛2根。中胸後端圓鈍,末端伸達后胸1/2外。翅芽伸達第5腹節端部。腹末肛門兩側具細長臀棘20餘條。
龍眼亥麥蛾,一年發生的世代數各地不一,在福建的神州地區年發生5代,在廣西南寧發生5-6代,且世代較重疊,以幼蟲或蛹在受害的枝梢內越冬。越冬幼蟲於12月下旬至次年1月陸續化蛹,1月上中旬至2月羽化出成蟲。成蟲一般在上午8-10時和下3-5時羽化,白天多棲息在樹葉或草叢的隱蔽處,晚間進行交尾產卵活動。雌蛾產卵前期3-5天,產卵歷期4-8天,每雌蛾日平均產卵5-6粒,卵散產,並多產在新梢頂芽夾縫和嫩葉背面葉脈間,或嫩梢花穗梗表皮裂縫處。卵期7-11天,幼蟲多於上8-11時孵化,初孵幼蟲由卵底直接蛀入取食,後轉移到頂芽幼嫩處蛀入為害。幼蟲蛀入嫩梢后,通常向下蛀食,被害部形成隧道,隧道內壁黑色、光滑,並在適當的部位咬一圓形孔口,以便不斷向洞外排出糞便。隨著早齡增大,隧道直向下延伸,洞口也不斷擴大。若新梢老化,幼蟲可轉梢為害。幼蟲歷期19-25天,共4齡,一生可轉稍為害1-2次。老熟幼蟲在隧道中距洞口近處化蛹,蛹期7-11天(21.6-28.60C)。
(1)農業防治:加強栽培管理,各梢期要合理施肥,促進新梢抽發整齊,以縮短適宜產卵、侵害的物候期,減輕為害。此外,結合修剪或疏梢、疏花和疏果工作,適度剪除蟲梢和蟲穗,以減少蟲源。
(2)藥劑防治:對蟲害較重的龍眼品種或果園,在頂芽變成淡綠色時和新梢基部第1-2個複葉的小葉伸展時,特別是春梢和花穗抽發初期,注意及時噴葯,每梢期噴1-2次。有效藥劑品種:98%巴丹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加40%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或15%8817乳油2000倍液,或30%雙神乳油1000-1500倍。
(3)注意事項:開花期不能用藥,謝花后的幼果期不能噴灑樂果和氧化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