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干橋

長干橋

長干橋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跨外秦淮河,始建於楊吳時期,為8孔鋼筋混凝土梁式橋,全長98.83米,跨徑7.7~17.3米,寬21.96米,其中車行道寬15米,人行道各寬3.2米。

簡介


長干橋
長干橋
長干橋原橋為五代十國時楊吳始建,為南唐御街直達城外長干里必經之道。
南宋咸淳五年(1269),戶部尚書馬光祖重建,更名長安橋,為五孔石拱橋。
明初改建,又名聚寶橋。清代多次維修。
太平天國時,在天京防衛戰中遭破壞。
清光緒二年(1876)予以修復,橋長43米。
1937年抗日戰爭時炸毀。日偽時期搭木橋維持交通。
1946年草修,兩年後崩塌,臨時架設軍用便橋,維持交通。
1951年1月由市建設局重建。橋分5孔,全長48.51米,寬21.3米,為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利用原橋基重建墩台,設計車輛荷載為汽-13級、拖-60級,第一任市長劉伯承題寫橋名。后因汛期排洪仍不順暢,1975年再度擴建,利用舊橋北面3孔,拆建南面2孔,向南用預應力混凝土T型梁增設3孔,梁底高程12.02米。排洪量增大1倍多,達每秒700~800立方米。

歷史


長干橋位於南京城南,從中華門城堡出來,即邁上了凌空越阻的長干古橋。步上橋面,當覺寬闊開朗,氣度不凡,長干橋始建於南唐,為南唐宮毆御街直達城外長干里的必經之道。南宋年間,戶部尚書馬光祖重建,更名長安橋,為五拱石橋;明初復建,又名聚寶橋;清代歷次修之。古長干橋是水陸碼頭交會之處,它前臨長干里、雨花台,后倚南門、鎮淮橋,百雉紆遇,萬戶櫛比。
長干橋猶如古城金陵的門牙,曾屢遭戰火,橋因此而漸圮清代後期和民國時期皆修建過。1937年12月,為阻止日寇進攻,國民黨守軍炸毀了中間的大拱,後用木板鋼樑鋪搭以為交通。1951年,重建為鋼筋水泥橋,由劉伯承親書橋碑。隨著交通發展的需要,並且為了提高秦淮河排澇能力,1975年又進行了擴建。擴建后的長干橋長百米,寬約24米,共8跨。劉伯承題的"長干橋”漢白玉碑鑲嵌在橋頭欄桿左右。
立橋望水,只見遠處帆檣順著占老、恢弘的城牆移動;橋下秦淮湍流,橋畔春風如絮,柳花似風雪;橋上整日車水馬龍,行人絡繹,一派春意盎然的昇平景象。

詩歌


長干橋民國舊影
長干橋民國舊影
《雜曲歌辭·長干行二首》李白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尚不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十六君遠行,瞿塘灧預堆。
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
嫁與長幹人,沙頭候風色。
五月南風興,思君在巴陵。
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別離多。
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
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北客真王公,朱衣滿江中。
日暮來投宿,數朝不肯東。
好乘浮雲驄,佳期蘭渚東。
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餘,顏色桃李紅。
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