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倫塔

貝倫塔

貝倫塔,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是葡萄牙古老建築之一,此塔不僅是見證葡萄牙曾經輝煌的歷史遺跡,它的獨特建築風格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它帶來了世界各地旅遊觀光者,是里斯本最上遊客鏡頭的一個風景點。歷史上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甚至是燈塔,也曾利用貯藏室改造成地牢作為監獄。在大航海時代,也是航海家們的起點。

簡介


貝倫塔(英語:BelemTower,葡萄牙語:Torre de Belém)是一座五層防禦工事,位於葡萄牙里斯本的貝倫區。
它建於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時期的1514年到1520年間,用來防禦位於貝倫區的港口,以及附近的聖哲羅姆派修道院。
貝倫塔,矗立於特茹河北岸,是貝倫岸邊兩座名塔之一。
此塔不僅是見證葡萄牙曾經輝煌的歷史遺跡,也是里斯本最上遊客鏡頭的一個風景點。
貝倫塔
貝倫塔
這是一座有著近500年歷史的古城堡,是 葡萄牙有名的地標,也是里斯本的象徵,它見證了里斯本昔日曾有過的輝煌。
如今它已被闢為博物館,首層還陳設有當年的大炮和炮台。
貝倫塔看盡了世間的凄涼。貝倫塔建於1500年,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雖名為塔,但是它更像一座小型的碉堡,鎮守在河岸邊。
整個塔身全部用大理石打造,底部原為儲藏室,後用來關押囚犯。
每當漲潮時分,頂部的塔樓如浮在河面上,漂浮不定,美若仙境。
貝倫塔位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聳立在特茹河畔,建於16世紀初,是當年扼守里斯本門戶的軍事要塞。
貝倫塔是海盜式冒險航海的見證,是葡萄牙地理大發現的起點,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貝倫塔
貝倫塔
其外形像一座碉堡,全都用石灰岩建造,是里斯本無數紀念碑中最華麗、最優雅的建築。

地理位置


貝倫塔
貝倫塔
貝倫塔,矗立於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特茹河北岸。坐落在特茹河入海 口北岸的7個山丘上,有“七丘城”之稱。
面積82.88平方公里。瀕臨大西洋,是風光秀麗的海濱城市。
里斯本是葡萄牙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總統府、共和國議會、總理府、外交部和國防部等重要政府機構均設在濱河的帝國廣場。
商業廣場一帶是古代皇宮。由於里斯本處於地中海—南亞地震帶上,城內多為低建築,但20世紀以來,也有不少高層建築拔地而起。
城中最高點為聖喬治城堡,城垛巍峨,牆厚且堅,城頂高矗著聖喬治王子的塑像,保留著400年前的炮台,堡內用藤蘿裝設了一個大餐廳,一個精緻的動植園。
被稱為里斯本露天博物館的聖若熱城堡,遊人如織。
另外,有建於1147年的羅馬—哥特式大教堂,弗洛拉的聖文森教堂。有葡萄牙皇室先王祠的奧古斯丁修道院。卡馬爾教堂保持著最初面目。
市郊多點綴著別墅、村舍、葡萄園、花園、公園和林地,更是一派明媚多姿的南國風光。里斯本大學建於1290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學府之一。
此外還有高等技術學院,音樂、藝術等學院。市內交通以汽車和地鐵為主,距城7.2公里處有國際機場。
西郊大西洋沿岸有海濱浴場,是葡著名的旅遊區。里斯本(Lisbon)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和葡萄牙最大的海港城市,位於歐洲大陸的最西端。
面積82平方公里。人口53.5萬(1999年)。里斯本北面為辛特拉山。葡萄牙最大的河流特茹河流經城市南部注入大西洋。
受大西洋暖流影響,里斯本氣候良好,冬不結冰,夏不炎熱。一二月份平均氣溫為8℃,七八月份平均氣溫為26℃。
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和日麗,溫暖如春,舒適宜人。里斯本在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定居。1147年,葡萄牙第一代國王阿方索一世奪取了里斯本。
1245年,里斯本成為葡萄牙王國的首都和貿易中心。公元前為腓尼基人始建。13世紀成為葡萄牙首都。
1755年全城三分之二毀於大地震,重建后的新城呈格子狀布局。城市日益擴大,興盛時為西歐大西洋沿岸各地與地中海區域間及東西方貿易的樞紐。
戰略要地,為葡萄牙海空軍事基地,並有國際軍事設施。

歷史由來


貝倫塔是為了守衛古司和入口、阻止敵人入侵建造的,是那個時代的象徵。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葡萄牙里斯本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海港。當時有必要建造一些防禦工事來防衛里斯本和它的港口。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Joo II )最早提出一個防禦計劃。貝倫塔就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貝倫塔的建造也為了紀念里斯本的主保聖徒,聖文森特(St. Vincent)。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Francisco de Arruda)被任命為貝倫防禦工事總建築師。他以前在北非建造過許多防禦工事,頗有名氣。貝倫塔的建造始於1514年,由皇家工程大臣迪奧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主管,當時他也負責附近的聖哲羅姆派修道院的建造。貝倫塔在1520年完工,一年以後加斯帕·德·派瓦(Gaspar de Paiva)被任命該塔的第一任長官。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早在15世紀末,里斯本已成為歐洲海洋探險中心。人們建造了貝倫塔,它是在原來的“格蘭德諾”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原來的“格蘭德諾”遺址曾經遭受過火災,因而,這次用
Belem Tower
Belem Tower
石頭代替了木製結構。
貝倫塔
貝倫塔

貝倫塔


貝倫塔
貝倫塔
貝倫塔就像聳立在美國紐約入港處的自由女神像一樣,聳立在里斯本港口的它成為了葡萄牙的象徵。在1983年,貝倫塔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站在高高的貝倫塔上,似乎看到 了諸多航海家前仆後繼的大膽探險——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打開歐洲與印度的通商之門,麥哲倫則以實踐證實了“地球是圓的”真理。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航海的先驅者以生命和頑強的意志來探索人類之秘。倫塔就像聳立在美國紐約入港處的自由女神像一樣,成為葡萄牙的象徵。
離發現者紀念碑不遠處,我們看到了里斯本的地標,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貝倫塔(Torre de Belem)。這座建在岸邊水上的塔除了是昔日葡萄牙作為防守敵人的地方,也是當年航海家們揚帆出海之處。越過鐵橋,走進了白色古堡型的貝倫塔,看見塔內有著多台大炮對著窗外,底層還有個上了鎖的地下室。塔內部的窗戶,圓梯,柱子及外部的設計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站在貝倫塔頂上,眼前原本該是景色宜人的太加斯河(Rio Tejo)。可惜的是,到訪的這一天卻遇見了大霧,沒能目睹到漂亮的景色,令人遺憾。

建築風格


在貝倫塔的建築風格上很容易看出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的作用,他大量使用了摩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藝術元素,比如說崗亭頂端的胡椒粉盒形狀的炮台。
為了顯示出國王的聲威,塔上裝飾了許多曼努埃爾式的象徵物,比如說厚的石繩環繞塔身,點綴石結、渾天儀或是耶穌十字和一些其他的動植物元素。其中一座石雕犀牛相當引人注目,它在崗亭的底座上,顯示了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功績。

建築結構


貝倫塔被分為兩部分:塔身,內部有四個有拱頂的房間;壁壘,有著許多炮台。

壁壘

走過弔橋,穿過大門,就可以看到壁壘的內部。牆上共有16個炮位可以安裝大炮以禦敵。地板中間高,邊緣低,這樣有助於保護大炮,也可以快速的排干積水。在屋頂的中央有個哥特式的矩形天窗,用作壁壘的通風口,以便大炮開火的硝煙能快速散去。在壁壘的地板下面有一些儲藏室,最大的一間可以從北面的樓梯到達。這些儲藏室一開始被用來放補給品,後來變成地牢。在入口的右邊有一座陡峭的樓梯通向壁壘頂部的平台。在多邊形的平台的角上有六座崗亭,每座都有一扇瞭望窗和胡椒盒形狀的屋頂。在平台的中央有一圈欄桿,圍著下面的天井。在1580年開始的增建工程試圖使貝倫塔有更多的空間容納更多人,但這些增加的部分不久就被毀壞,貝倫塔回到了原先的樣子。在欄桿的南面有一座勝利聖母像(Nossa Senhora do Bom Sucesso),也被稱之為葡萄處女(Virgem das Uvas)。

塔身

塔的正面朝南,入口在壁壘平台上。塔的朝南面上有著極好的石雕。在第二層的陽台上有用花邊裝飾的楣和欄桿,在上面有一個巨大的曼努埃爾一世國王之盾(Royal Shield of King Manuel I)。這個用皇家符號和曼努埃爾式的元素裝飾的正面,被16世紀的旅行者和水手稱讚。沿右側的樓梯走上去,就進入塔中的第一個房間,被稱之為長官的房間。那裡有個八角形開口的水箱,用來貯藏雨水。房間的頂是用石灰塗抹的。在東北角和西北角又通向崗亭的入口。左側有一段螺旋梯,通向上層其他的房間。房間的名字可能來源於這是原來長官辦公的地方。1521年,加斯帕·德· 派瓦在這裡辦公,行使管理和審判的權利。沿螺旋梯向上可以到達第二個房間,被稱之為國王的房間。這間房間通向南面的陽台,那裡地板上有8個圓孔,可以讓防守者往下扔石頭和沸油。上面的第三間房間被稱之為觀眾的房間。這有兩扇大窗,它們之間有個壁爐。最上的一個房間被稱之為小禮拜堂,有著扇形的拱狀天花板,裝飾著曼努埃爾式的象徵物,這間房間總體來說相當樸素。

用途


貝倫塔
貝倫塔
隨著時間流逝,貝倫塔失去了它建造時的主要用途,防守塔霍河(Tag us River)邊上的港口。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它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甚至是燈塔。利用貯藏室被改造成的地牢,它也曾被用作為監獄。隨著時間的流逝,該塔經歷了無數次的改造。其中19世紀,改造達到了頂峰:塔本身保留了中世紀的風格,只不過要窄得多,且有四個拱頂的房間;而堡壘經改建,更加現代化,包括在原來放置大炮的地方設置了匹配物。之後,隨著新堡壘的建設,貝倫塔已經失去了它當初作為特茹河防護地的作用。據說,罪越重的犯人,就被關在越底層。當潮漲的時候,底層的犯人就會被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