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官墳

中官墳

地名。

中關村內無中官


中關村地名最早出現在民國36年(1947年)的北平地圖中,至今不過有60多年的歷史。中關村一帶古時是一片水汪汪的世界,很少有人在此築墳修墓。
位於北京海淀區的中關村是萬壽山腳下的一塊風水寶地。古代此處多天然水泉,直到明清年間,這一帶依然有豐富的地上水資源。根據侯仁之先生主編的《北京地圖集》記載:中關村最早出現在北平地圖上的年代是民國36年(1947年),到今不過有60多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城市建設飛速發展,海淀鎮一帶居民人口不斷增多。1961年4月28日,成立中關村街道辦事處。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批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並於同年5月2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指出: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建立外向型、開放型的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設立中關村科技園,從此,中關村的知名度大增,馳名海內外。
關於中關村的歷史沿革,曾有學者說:今中關村,原稱中官村或中官墳。是供中官生活或供作義地埋葬中官的地方。還有一些媒體說中關村是由中關墳演變而來的。

何謂中官呢?


在《辭源》里“中官”條目稱:中官,朝內的官。即宦官、太監。《漢書·高后紀紀》“八年諸中官,宦者令丞,皆賜爵關內侯食邑。註:諸中官,凡閹人給事於中者皆是也。《後漢書宦者傳》:“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官卿之位,於是中官始盛焉”。
有學者說:中關村源於中官墳。並說20世紀50年代當地的幾戶人家就是當年給太監看墳的。有人說海淀當年有“中官茶莊橋”,中官茶莊是清宮太監開設的,並說“茶莊橋”也是中官墳墓主人修造的。更有一種說法稱,看墳人中有善烹五香豆者,曾榮獲慈禧太后之獎賞恩崇……
曾任海淀區文物管理所所長、文物專家焦雄先生曾向筆者介紹,他從小生長在海淀鎮,八十年來,從未見過中關村曾有過“中官墳”,也未曾出土過“中官墓”。他說清代太監的墳墓,多建在今中關村以南4公里的八里庄恩濟庄一帶,慈禧太後手下的總管太監李蓮英就葬在那裡。今頤和園西南3公里處,有老公墳村,當年也是埋葬清宮太監的墓地。今海淀中關村一帶古時是一片水汪汪的世界,不亞於江南水鄉,故很少有人在此築墳修墓。
北京圖書館資深館員金勛在其1940年撰寫的《成府村志》中,將今中關村寫成“鐘關”。金勛是成府村人。成府村與今中關村是鄰村。據當地的老人說:民國年間,今中關村是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由於小,也沒有一個準名。住在附近的老人都叫她“鐘關兒”,官書上叫她“中灣兒”的。
查閱古文獻、古地圖,今中關村這個地方,因為是處在一片水域中的小村子,確實沒有記載。到了民國初年,北京的地圖上才有了“中灣”,這個標記,在“中灣”的附近,還有“大泥灣”、“小泥灣”之標記。從來沒有過“中官村”的標記。
最早在地圖上出現“中關”字樣是1934年。當年出版的《北平特別市圖》上,將原中灣之地標註為“中關”。在新中國成立后,歷年出版的北京地圖上,大多將原中灣之地標註為“中關村”,也有標註為“中官村”的,但沒有標註為“中官墳”的。最早在地圖上標註“中官村”的是: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築事務管理局測量隊測量隊測圖的1000:1的地形圖。該圖將他們自己的頭一年測制的5000:1《北京市郊區地形圖》標註的“中關村”,錯誤標註為“中官村”。這是因為測量隊一名繪圖員的馬虎粗心造成的。後來沿續了十來年,殊不知官方出版的地圖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法律效用的。當地的路牌也相應改成了“中官村”,郵局的投遞員則以此為準。中國科學院的各個研究所在往來信件的信封上也不得不寫作中官村XX號。也就是從這時起,就使人們產生一種猜測和疑問。中官者乃太監、宦官也。這“中官村”是否是由“中官墳”演變而來的呢?於是一些熱衷於此事的學者便列出課題,作了一個結論:說中關村是由中官墳演變而來的,就有了住在這裡的幾戶人家是給死去的太監看墳的說法。其實這些說法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
20世紀60年代初,海淀區人民政府鑒於當時海淀鎮一帶的城建發展之需要,決定設立街道辦事處,對於街道辦事處之命名,依據的是1950年北京地圖標註的“中關村”命名為“中關村街道辦事處”。從事實上行動上糾正了1951年北京地圖標註“中官村”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