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京

山中高士

袁京(公元69-142),字仲譽,河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后隱居於袁州郡(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是一位山中高士。

其為東漢司徒(宰相)袁安次子,潛心研究孟氏易,作《難記》,16萬字,為當時(東漢)研究易經有成就的名士之一,世稱高士。繼東漢大隱士嚴子陵之後,第二位最具影響的山中高士。死後葬於大袁山(今宜春的袁山公園)。

軼事典故


話說袁京厭倦了京城豪華的生活和權謀傾軋,毅然辭別父母,拋下妻小,南下雲遊。這袁京是當朝司徒袁安之子,袁氏家庭為京城名門望族。從袁安起,幾代位列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出過諸如袁湯、袁紹袁術等歷史上著名人物。袁京對入仕為官毫無興趣,只想尋個地方,隱姓埋名,苦身修行,做個普通人士。一日行至袁州地界,看見大小兩山,那山上林木蔥籠,鳥雀瞅鳴,更有一條秀美的河流徐徐東去,四野清幽靜謐。袁京一見此景便說,此乃吾所棲也。於是刈茅結廬,荷鋤躬耕。桑麻之餘,讀書求索,撫琴引鶴。從此清貧勵志,潔身自好,過了多年。
傳說,一日袁京想起要去看望父母,便打點行裝,徒步返京。走到自己家門前,家人卻不讓進去。他們不相信這身穿粗衣布衫、足蹬草鞋、面容清瘦的農人,竟然會是權傾朝野的大司徒的公子。他們轟他出去,甚至要拿他治罪,幸好他的乳娘出門時認出了他,才得以與父母見面。
袁安見兒子如此窮困,執意勸他不必再去隱居。但袁京謝絕了,他說他回來只是為了看看父母,看到父母安好,他就要回去了。袁安勸阻不了,就叫人拿來銀兩衣物,備好車馬,準備送袁京返回袁州。袁京笑曰,我能耕種,要這些錢物做什麼,我有雙腳,可以安步以車。他什麼也沒有要,仍是包袱雨傘,飄然回到袁州。朝廷素聞袁京才學淵博,就派人請他進京做官。袁京堅辭不去,依舊過他的隱居生活。幾年以後,袁京病逝。
袁京去世后,人們感念他的高風亮節,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袁山,改宜春郡為袁州府。
袁州府就是現在的宜春市,袁京墓地在市內袁山公園處,一直是袁氏家族的一片熱土及龍脈。每年清明都會有附近地區很多袁姓族人前來掃墓,包括宜春地區(萬載縣,豐城市,宜豐縣等,還有萍鄉市,新余市等袁姓子孫),袁姓族人在宜春地區可謂是大姓家族,每個地方有新祠堂大家都會一起慶賀。

史籍記載


《通志》記載,袁京初拜郎中,稍遷侍中,出為蜀郡太守。后遠徙於袁,隱居於縣城北山之麓。是時,宜春尚為縣,后因其姓以為山,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其嫡五世重孫袁紹,袁術皆為三國名將。

人物評價


袁京是繼東漢大隱士嚴子陵之後,第二位最具影響的山中高士。

歷代評價

方孝孺《高士袁京贊》:“緊袁之山,富春並峻,緊袁之水,嚴灘比清。嚴袁兩公,東漢齊名。”
葉涵雲:“漢室兩偉人,千古更無比,子陵義誠高,畢竟有所倚,天子為故人,調節卧不起,客星犯帝座,光武成其美。匹夫百世師,劈空樓台起,矯矯留孤蹤,先生猶賢矣。”意思是說,嚴子陵與漢光武帝劉秀曾是同學,劉秀當了皇帝,找到嚴子陵召他去洛陽為諫議大夫,嚴隱居於浙江富春山不仕。他的“高義”畢意有所“倚”。倚的是劉秀這塊皇帝招牌而名揚四海。而袁京不過是一介“匹夫”,小小老百姓而已,卻也成了人人景仰的“百世師”,人們為他修高士祠,建高士書院,甚至把袁山對面的一條路叫做高士路,那種賢德才是更加難能可貴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