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環保

保護大自然一種行為

綠色徠環保是指人類為了保護大自然而採取的一種行為。這裡綠色環保標誌的含義是,標誌由三部分構成,即下方的綠色環保,左右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徵自然生態。顏色為綠色,象徵著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

綠色主題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據中科院測算,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綠色環保
綠色環保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三分之一。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 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併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有一些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人民幣,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也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麼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鍊、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后買票”等違法現象。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諮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后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后再來治理。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后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注重環境的保護。

污染種類


大氣污染

1.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我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見圖3-1)。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米3範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強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為60微克/米3。以宜賓、貴陽、重慶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區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內蒙古及河南、陝西部分地區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較為嚴重。
2.污染來源
能源使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斷上升。
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劇增長之勢。這是導致西南地區酸雨污染歷時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機動車尾氣。近幾年來,我國主要大城市機動車的數量大幅度增長,機動車尾氣已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
此外,汽車排放的鉛也是城市大氣中重要的污染物。

水污染

1.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和水利部門報告顯示, 1997年,我國七大水系、湖泊、水庫、部分地區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與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長增加了6.3個百分點,豐水期增加了5.5個百分點,在所評價的5萬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佔42%,其中污染極為嚴重的河道佔12%。
全國七大水系的水質繼續惡化。監測的67.7%的河段為Ⅲ類和優於Ⅲ類水質,無超Ⅴ 類水質的河段。
黃河面臨污染和斷流的雙重壓力。監測的66.7%的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揮發酚、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
珠江幹流污染較輕。監測的62.5%的河段為Ⅲ類和優於Ⅲ類水質,29.2%的河段為Ⅳ類水質,其餘河段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總汞。
淮河於流水質有所好轉,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狀況改善明顯。幹流水質以Ⅲ、Ⅳ類為主,支流污染仍然嚴重,主要污染指標為非離於氨和高錳酸鹽指數。
海灤河水系污染嚴重,總體水質較差。監測的50%的河段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遼河水系總體水質較差,污染嚴重。監測的50%的河段為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汞、揮發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松花江水質與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監測的70.6%的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和生化需氧量。
2.污染來源
工業廢水。工業水污染主要來自造紙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以及採礦業等等。
城市生活污水。儘管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在過去的十年期間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總量卻在增加。

固體廢棄物污染

1.污染現狀
1997年,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為10.6億噸,其中鄉鎮企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4.O億噸,佔總產生量的37.7%,危險廢物產生量1077萬噸,約佔1.0%。1996年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1690萬噸,其中危險廢物排放量佔1.3%。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累計堆存量已達65億噸,佔地51680公頃,其中危險廢物約佔5%。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14億噸,全國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幾年來,塑料包裝物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問題突出。
2.污染來源
工業固體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

雜訊污染

1.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我國多數城市雜訊處於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雜訊影響範圍大並呈擴大趨勢。交通雜訊對環境衝擊最強。
全國道路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分佈在67.3~77.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為71分貝(長度加權)。在監測的49個城市道路中,聲級超過70分貝的占監測總長度的54.9%。
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等效聲級分佈在53.5~65.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為56.5分貝(面積加權)。在統計的43個城市中,聲級超過55分貝的有33個,其中,大同、開封、蘭州三市的等效聲級超過60分貝,污染較重。
各徠類功能區雜訊普遍超標。超標城市的百分率分別為:特殊住宅區57.1%;居民、文教區71.7%;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80.4%;工業集中區21.7%;交通幹線道路兩50.0%。
環境保護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保護環境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迅速。經過不懈努力,環境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得到加強,污染治理投入穩步增加,全國環境質量嚴重惡化的趨勢基本得到了控制,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
環境保護事業穩步發展
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艱難中起步,開始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穩步發展。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使環境保護工作步入法制軌道,加快了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83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正式把環境保護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制定了“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要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方針,明確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的環境保護三大政策。“八五”期間,特別是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第一次明確提出轉變傳統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九五”期間,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和《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十五”期間,黨中央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2002年,我國第一部循環經濟立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出台,標誌著我國污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開始向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十一五”時期,國家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儲存“綠色資本”


人們為了安坦地生活,會儲糧存錢;企業為了順利開展生產,會儲存資金和資源;人類為了維護生態安全,則要儲存“綠色資本”。因為綠色既是生命與健康的象徵,也是文明與環保的標誌,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基色。如果沒有了綠色,就會威脅到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地球也將面臨物種滅絕。所以,攜手共存“綠色資本”,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生態危機的共識和責任。
儲存“綠色資本”,就是植樹護綠,擴展綠化。要儲存更多的“綠色資本”,最有效的直接方法就是植樹造林。植樹造林,不僅能美化生活環境,預防水土流失,而且還能更有效地減少地球臭氧層的二氧化碳,為人類提供清潔、新鮮的空氣,改善生態環境和調節氣候。人類已意識到了儲存“綠色資本“的重要性。世界上很多國家為此設立了植樹節,通過植樹護綠等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和綠化意識,促進人們植樹護綠的激情,以此達到儲存“綠色資本”、保持生態平衡的目的。
但是,儲存“綠色資本”,不可能憑“植樹節”的一陣風和幾句口號就能做得好,我國仍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儲存“綠色資本”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儲存“綠色資本”,始於教育和實踐,重在規劃與治理。儲存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我們必須把植樹護綠的科普知識編寫到中小學生的課本中去,從小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熱愛勞動的品德”、“關愛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環境的意識”,並積極引導他們參加各種綠化實踐活動,扭轉“要我造林”變為“我要造林”的自覺新風。同時,各級綠化和林業部門應根據各地區的氣候和土壤、適合植樹的時間、適宜種植的樹種和生態環境等因素,進行造林綠化的科學規劃,杜絕隨意種植和“做秀”現象,努力構建層次多樣化、結構合理化、功能科學化的綠色地帶。並且同步及時跟進宣傳發動、督促檢查、評比表彰和後期的養護管理等工作,擴展、保護、鞏固綠化成果。
儲存“綠色資本”,貴在傳承文化,遠在創建品牌。一樹一景躍在紙上就是一幅畫,儲存“綠色資本”,就是寓意於生活中的一幅幅動態的畫,是一件件活生生的藝術品,也是一種新興的綠色文化。因此,儲存“綠色資本”,如果要造福子孫、利於千秋,則就得要求各地區創建各地的“綠色”品牌,把本土歷史演進傳承下來的文化內涵有意識地賦予給“綠化造林”,使它擁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和獨特的個性品質,給我們的後人創造更多的附加值。只有這樣,才會儲存好“綠色資本”,讓地球安下心來。
節能環保法律法 清潔生產審核1.《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2.《清潔生產審核暫行辦法》
3.《關於印發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程序的規定的通知》
4.《關於印發北京市<清潔生產審核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 (京發改[2006] 364號)
5.《關於印發<北京市支持清潔生產資金使用辦法>的通知》 京財經一[2007] 156號
6.《關於發布北京市清潔生產審核驗收暫行辦法和北京市清潔生產審核諮詢機構管理辦法(暫行)的通知》 京發改 [2007] 1379 號
7.《關於印發<北京市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京財經一[2005] 412號
8.《關於印發<北京市清潔生產專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京發改 [2007] 1760號
9.《關於發布北京市第三批清潔生產審核諮詢機構名單的通告》京發改 [2007] 791號
合同能源管理類:
1.《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扶持辦法(試行)》(京發改[2009]1171號)
2.《北京市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實施細則(試行)》(京財經一〔2009〕1189號)
3.《北京市第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節能量審核機構公開選聘結果》 2009-11-02
4.《北京市第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節能服務機構公開選聘結果》 2009-11-02
節能管理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2.《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辦法》 1999年12月1日起施行
3.《北京市節能監察辦法》 2006年7月20日起施行
其他類:
1.《北京市加強能源統計監測工作實施意見》 2008-06-12
2.《北京市貫徹落實〈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京發改[2008]1101號)
3.《關於印發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府投資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京發改〔2004〕24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