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亭

四川省遂寧市八角亭

遂寧八角亭位於遂寧城西的船山上,八角亭只是老百姓口中的俗名,書名叫文峰閣。在老百姓心目中,八角亭既親切又神秘;在文化人心目中,文峰閣更是占風水、主文運的鎮州之寶。八角亭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200多年來成為遂寧標誌性古建築,在見證遂寧百年風雨、承載遂寧歷史文化過程中,成為遂寧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麗風景。

歷史


八角亭[四川省遂寧市八角亭]
八角亭[四川省遂寧市八角亭]
《遂寧縣誌》記載:“文峰閣,俗稱八角亭,在城西船山頂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修建,本質結構。閣高16米,樓二層。”建國后,人民政府曾兩次撥款維修。“文化大革命”中,閣基古磚被部分竊走,於1978年倒塌。1981年,遂寧縣人民政府撥款6萬餘元,征地3畝,仿古重建,於1982年9月竣工。重建的文峰閣,仍為本質結構,一樓一底,閣身呈青色,檐角飛揚,有龍頭裝飾,覆以黃綠兩色琉璃瓦,頂端寶頂為瓷片鑲嵌,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光彩奪目。閣外繞以灰色水泥欄桿,四方大門各有台階七級。東西門楣上懸有‘文峰閣’匾額,為邑人書法家周宇澄手書。1986年,因木質腐朽而拆除。
船山亦名天榜山,因其形若舟又名舟山。清乾隆時汪少府廷棟倡建文峰閣于山頂。閣高六丈余,有樓二層,皂壁丹柱,琉璃金瓦,麗日晴天,光彩眩目。閣成,當年遂寧便有5人中舉,詩人張船山便是其一。此閣獨佔山水,主文運,臨閣遠眺,城市風光盡收眼底,起伏群山動人遐思。

傳說故事


自從八角亭矗立在船山坡上后,八角亭在遂寧人心中就有了一種既親切又神聖的色彩,圍繞著船山坡八角亭,各種版本的民間傳說在老百姓口中一代代流傳下來。
傳說一:觀音的金簪與太上老君的鐵塔 很久以前,遂寧是一片汪洋,稱為西海。海中妖孽很多,尤其是幾條惡龍,時常興風作浪掀翻過往船隻,危害百姓生命財產。觀音從此路過,見自己的故土災難深重,慈善之心大動,隨手脫下她的一隻繡花鞋凌空拋下,把所有的妖孽都壓在了繡花鞋底。眾妖孽、惡龍“道行”不淺,一齊將繡花鞋掀得搖搖晃晃。觀音隨手拔下自己頭上的金簪向繡花鞋插去,繡花鞋即刻化為一座山巒,穩穩地壓住了眾妖孽。那根金簪化為山上的一座亭子。一時間,西海消退,汪洋變成沃土,只有這座船形小山立於川中大地,這便是遂寧船山,那亭子即為八角亭。
另一種流傳的說法是:觀音的繡花鞋化成船山坡壓住眾妖孽,眾妖孽一齊將船山掀得搖搖晃晃。此時太上老君正在南天門下棋,忽聞人間妖氣濃烈,掐指一算,卻是在遂寧船山腳下,於是隨手將自己頭上的黑鐵塔拋向船山坡,化成了八角亭。船山一帶從此風平浪靜,百姓安居樂業。
傳說二:倒扣的珠寶船與篙竿。
很久以前,遂寧是一片汪洋大海,名叫西海。有一天,一個珠寶商人運了一船珠寶路過這裡,船上的人看見周圍青山綠水,風光秀麗,就地邊撐船一邊觀景,不覺到了忘我之境。由於船速較快,珠寶又裝得多,不知是撞上了什麼東西,還是操作不當,那船一下就翻了個底朝天,船上的人和東西都被扣(罩)在船底下,只有那珠寶商人僥倖逃脫了性命。他怕珠寶被水沖走,就慌忙把手裡的篙竿反插在船頭上,又將船上的纖繩套在山邊的一棵黃桷樹上。但過了很久,誰也沒能把這條船再翻過來,船上的珠寶也就長期埋在海里了。
天上日久,這條船就變成了一個坡,就是現在的船山坡;那個篙竿則變成了一座亭子,就是山頂上的八角亭。被纖繩套過的那棵黃桷樹,至今還長在船山坡的一個埡口上,樹身上的印記還清晰可辨。後來,西海的水慢慢幹了,變成了一片平整、肥沃的陸地。由於這裡風景如畫,氣候宜人,加上還有無數的地下寶藏,所以人們都從四面八方搬到這裡來居住,船山腳下便迅速興起了一座城池。
傳說三:“覆舟”之上有一隻千年不倒的“船舵”。
很久以前,涪江並不像現在這樣風平浪靜。蜿蜒而來的江水到了遂州,不知何故頓時變得洶湧湍急,時常造成舟覆人亡的慘劇。這給以水運為主要交通途徑的遂寧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古人自然無法用科學來分析原因,只好八方廣請術士,為遂寧的風水把脈。後來,終於請來了一位頗有道行的“大師”。“大師”慎重其事地拿著羅盤繞城一周后,大聲驚呼:“原來是此山在作祟!”於是指著城西的船山說,“你們看它像不像一隻船?”眾人一看,還真是像一隻船。“你們看它是不是像被浪打翻的一隻船?”眾人一看,頓時驚呼,天啊!真是像被浪打翻了的一隻船!於是眾人將“大師”奉若神靈,以金銀若干求得“解藥”:解鈴還需系鈴人,要治住涪江,就必須在“覆舟”之上修建一隻千年不倒的“船舵”。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遂寧人以無比虔誠的態度,有錢捐錢,無錢出力,在船山頂上修起了一座高16米、樓兩層的八角亭。不知是“大師”真有通靈之能,還是涪江被世人的精神所感動,此後的涪江竟真的變得風平浪靜、清澈絹秀了。後來著名詩人張船山聽說這個故事後大有感觸,於八角亭上即興作楹題聯一對:“江城罨畫東西岸,煙寺浮圖遠近山”。(罨畫:庵名,即當時的罨畫庵;浮圖:塔的代稱,煙寺浮圖,指廣德寺善濟塔。)額為“舟山一柱”。

詩詞


八角亭矗立船山坡后,二百多年來,它在遂寧人中一直有著親切而又神聖的色彩,圍繞著它不僅僅有眾多的傳說,還有遂州文人墨客綿延不絕的詩詞楹聯。特別是楹聯,僅流傳收集的就有49則,如“仰船山高聳,靈氣獨鍾,一席詩人分佔,儼然白陸饒風雅;看涪水遠來,煙波浩渺,萬傾農田灌溉,宛似瀟湘入畫圖”。
最著名的還是張船山為文峰閣題的楹聯。除膾炙人口的“舟山一柱”外,還題有一幅楹聯是:“文峰成一柱,歲月深刻此中;船山越數朝,才人隱約可見”。
清乾隆進士、著名書畫家、詩人張船山在《船山詩草》中有一首七絕即是專為文峰閣題詩,其序簡明扼要地敘述了文峰閣的由來及神奇:
遂寧文峰閣
吾縣西山文峰閣為汪少府廷棟所造,閣成科甲頗利。戊申秋榜,中試者五人,予舉京兆試,亥白兄舉鄉試,皆是乎也。乙卯年秋,少府來京,以詩冊索題,為賦一絕志之。
小試神通地便靈,不教箕口困文星。
憑伊山尉囊中術,絕勝平沙玉尺經。
八角亭倒塌,成為遂寧心中之痛,有詩人為其詩祭,如陶若愚的《梁父吟·志八角亭倒塌》:
西蜀古遂州,船山得名久。
上有八角亭,矗矗撐箕斗。
煙寺接晴霞,江城罨碧柳。
畫圖真自然,光景成奇偶。
歷代漢唐書,禪文支許口。
可憐耗火飛,偏在馬頭走。
白晝日熊熊,黃昏風颼颼。
佛基被倒傾,勝跡成骷髏。
實與時潮關,非因地勢有。
遂寧人記得:1978年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八角亭倒塌了,好多老百姓都害怕地說沒有鎮州之寶遂寧恐怕要遭淹。1981年遭遇那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遂寧人紛紛猜測這或許是八角亭倒塌的後果吧?1982年八角亭再建起來,當從外地回家鄉的遊子在車上遠遠看到八角亭,便心跳起來:到家了!不料沒幾年又因木質腐朽不得不拆除八角亭,遂寧人仰視的目光便沒有了著落。隨著時間的流逝,遂寧人的八角亭情結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濃,甚至說:經過歷史洗禮和歲月錘鍊的八角亭,作為遂寧曾經的標誌性建築符號,已經成了這座城市的靈魂——因為它能提醒並喚起人們對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的記憶。
城市在變,人們在忙忙碌碌地生活,只有船山在默默地見證著一切。什麼時候船山頂上能再現八角亭的身影,遂寧人仰望她的時候目光有個著落—那承載著遂寧歷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