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棍兒
長篇單口相聲的統稱
八大棍兒,亦稱八大段兒、八大墜、八大貴、八大櫃等,相聲行業術語。傳統八大棍兒主要指八部長篇單口相聲,包括《君臣斗》、《馬壽出世》、《宋金剛押寶》、《解學士》等,現為長篇單口相聲的統稱。
“八大棍兒”,長篇單口相聲的統稱。篇幅上沒有評書長,表演介於相聲和評書之間,有“包袱”有“扣子”。因為長篇單口相聲有與評書搶飯碗的嫌疑,所以相聲界自律,長篇單口相聲就限制在“八大棍兒”里。
關於哪些長篇單口相聲可以歸為“八大棍兒”的說法很多,相聲界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指《君臣斗》、《馬壽出世》、《宋金剛押寶》、《解學士》、《康熙私訪月明樓》、《碩二爺》、《張廣泰回家》、《大小九頭案》這八段相聲作品。其中《張廣泰回家》、《宋金剛押寶》、《康熙私訪月明樓》和《馬壽出世》出自評書《永慶昇平》。類似的段子還有《古董王》、《姚家井》、《張乙住店》、《賊鬼奪刀》、《後補三國》等,及後來發生的天津實事《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槍斃任老道》以及《聊齋》系列等。
姜昆等主編的《中國傳統相聲大全》收錄的“八大棍兒”作品有:《賊鬼奪刀》、《姚家井》、《君臣斗》、《張乙住店》、《宋金剛押寶》、《後補三國》、《古董王(治羅鍋)》、《古董王(糊驢)》、《古董王(買雞子兒)》、《馬壽出世》。
“八大棍兒”是中短篇故事,講究包袱和扣子巧妙結合,具有短平快、非常靈活的特點,強調演員要具備紮實的基本功。2012年10月4日上演的“南開杯”第二屆全國(天津)相聲新作品大賽之“笑傲江湖——八大棍兒專場”是相聲歷史上首次將“八大棍兒”這一藝術形式作為專場推上舞台。
“八大棍兒”說法來歷有多種。
(一)根據著名曲藝理論家倪鍾之介紹:
“八大棍兒”源於評書,早年的評書每場演出都是八個段落,相聲移植后經常在飯口演出(過去相聲場地都是連續演出,飯口不休息,此時觀眾也不會很多),在此時說演這種連續性的笑話,以便能籠絡住觀眾。因此有比作“八根棍子、百發百中”的寓意。
(二)根據相聲名家李伯祥先生介紹:
清朝的北京城,賭業非常興盛。當時最厲害的賭博場就是“寶局”。快板名篇《諸葛亮押寶》里就曾經描寫過寶局裡賭博的混亂場景:小小的寶盒兒一塊銅,能工巧匠將它給造成。四塊銅幫壓一木,三面黑來一面紅。寶盒兒落在光棍人手,黃天大會支寶棚。“倉啷”一聲開了寶,圍了個裡七層,外八層,里七外八不透風。里七層,圍著沒事要押寶,外八層,他在那外邊猜黑紅。這個就說:“三吊三百給我押‘大拐’。”那個說:“兩吊二百給我押‘孤丁’。”
由此可見,當時寶局裡的賭博場面是何等“驚心動魄”。常言說“久賭無贏家”,有多少賭徒在此輸得一貧如洗,家破人亡。有些輸紅了眼的賭鬼,就鋌而走險,到寶局裡“耍橫”、“立棍兒”。其中的一種做法,是把自己的手指剁下,或者從腿上割下一塊肉來押在桌子上當賭注。如果寶局的老闆惹不起這個人,就要每天掛若干銅錢在牆上,他來了拿錢就走,這叫做“拿掛錢”的。
還有一種更極端的“立棍兒”方法,就是“跳寶案子”。來人躺在寶局的賭桌上,雙手護住頭及要害部位,微屈身成“半弓形”,以此表明自己要“跳寶案子”的動機。這時,寶局老闆就要按照“江湖規矩”辦事,不能硬性地把人拉走,而是要“請”出來自己的“鎮局之寶”——一根三尺多長的粗木棍,向“跳寶案子”人的身上隨便擊打。一般來說,一棍子就能把腿打折,數棍子就能把人打成終身殘疾,但是決不允許把人打死,否則寶局要賠償大量的撫恤金。而“跳寶案子”者,無論如何疼痛,也不能“哼哈”一聲,否則就算“跳寶案子”失敗,打死勿論。如果來人一聲不吭,讓寶局老闆服氣了,則算來人“跳寶案子”成功,此人後半生的一切花費皆由寶局供給。“跳寶案子”是那個變態社會裡的一種變態的“遊戲規則”。
寶局裡用來打人的那大棍子,有一個專用的名稱,就叫做“八大棍兒”,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名詞。
早期的長篇單口相聲《宋金剛押寶》、《馬壽出世》、《張廣泰出世》、《康熙私訪月明樓》等等,都涉及到了“八大棍兒”或者有關寶局的內容,因此相聲藝人就把這樣的幾段作品稱作“八大棍兒”了。
後來,《白宗巍墜樓》、《解學士》、《落榜艷遇》、《雙槐樹》等多部作品,內容雖未涉及寶局,但它們的長度與原有的“八大棍兒”相似,故此也被藝人們統稱為“八大棍兒”了。這也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詞義擴大”現象。
如果再往上追溯,寶局裡打人的棍子叫“八大棍兒”是因為舊北京除了“局”(即寶局)以外,還有“倉”、“庫”、“大”、“小”、“明”、“暗”、“中”等七類常出“混混兒”的場所(“倉”是糧食倉庫,“庫”是存銀子和糧食的地方,“大”、“小”、“明”、“暗”、“中”是各種風月場所),這些地方也都有類似“跳寶案子”的江湖規矩,不是一般人可以開得了的。在以上八種場所“立棍兒”的主兒都很“不簡單”,因此被人們稱為“八大棍兒”。後來這種對人的稱謂,又被用到了打人的棍子上,這也是漢語中的一種“語義轉移”現象。
還有一種說法是:最早相聲藝術中並沒有單口一說,只有評書演員說書,後來相聲演員借鑒了評書的藝術形式,並將相聲里特有的‘包袱笑料’等技巧加入評書之中,才形成了單口相聲這一藝術形式,此舉遭到了評書演員的不滿,按照江湖規矩來說,說相聲的“嗆行”了,搶了他們的飯碗,後來兩者之間進行了協商,評書演員允許相聲演員說評書,但只能說一些“禿故事”,即從某些長篇評書里截取的片段,無頭無尾,上下不解,如果說評書是一棵大樹,有枝兒有葉兒有根兒,那麼單口相聲則是沒枝兒沒葉兒只有一根光禿禿的棍兒,因當時的評書演員只給了相聲演員八部評書里的八個節選片段,故稱:八大棍兒。
八大棍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