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音樂人生的結果 展開
- 河北文藝廣播《音樂人生》
- 張經緯導演紀錄片
- 中央電視台播出的談話類節目
- 劉樂洪演唱歌曲
- 汽車音響改裝品牌
音樂人生
張經緯導演紀錄片
《音樂人生》是由張經緯執導,黃家正主演的紀錄片。
影片講述一個音樂天才的迷失和尋找自我的故事。本片於2009年4月3日在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
音樂人生劇照
今年他17歲了,就實際音樂成績而言,例如獎項以及演出機會,他沒有太大進展,其中有兩年他更停止了鋼琴演奏。他有時不快樂,這不單單就一個功利層面而言,黃家正所思考的不止於此。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黃家正 | 黃家正 | |
羅乃新 | 羅乃新 | |
衛承發 | 衛承發 |
監製 | 陳玲珍、張金維 |
導演 | 張經緯 |
攝影 | 李植熹(2008年部分)、張經緯(2002年部分)、譚子傑(2007年部分) |
剪輯 | 張經緯 |
錄音 | 五條秀美(2008年部分)、張經緯(2002年和2007年部分) |
(以上資料來源)
音樂人生[張經緯導演紀錄片] | 黃家正(KJ) 演員 黃家正 一位音樂天才,父親是一位醫生,家境富裕,讓他在物質生活上不虞匱乏。11歲即贏得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獲得去捷克與當地專業樂團合作演出以及錄製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機會。身邊的人認為他有點太狂、太自大、太愛作秀、太喜歡博人眼球。 |
曲目 | |
---|---|
曲目 | 演奏 |
貝多芬C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黃家正、衛承發、博胡斯拉夫·馬爾蒂努管弦樂團 |
布列頓簡單簡單弦樂交響樂 | 拔萃男書院高級弦樂團 |
尼爾森弦樂小組曲 | 拔萃男書院高級弦樂團 |
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 | 汪浩東、吳寶均、周業偉、葉啟康、黃泰城 |
曼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 廖堡鋒 |
海頓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 黃家立、黃家正 |
貝多芬第3號A大調大提琴奏鳴曲 | 黃家瑤、關小琴 |
布拉姆斯F小調鋼琴五重奏 | 張庭瑋、戚耀庭、彭施皿、莫君淳、黃家正 |
肖邦E大調練習曲 | 黃家正 |
貝多芬第8號C小調鋼琴奏鳴曲 | 黃家正 |
安娜貝爾·李兵車行 | 拔萃男書院&拔萃女書院高級混聲合唱團 |
布洛赫美名大師之尼根 | 黃家正、張平 |
拉赫瑪尼諾夫第2號C小調鋼琴協奏曲 | 拔萃男書院管弦樂團、黃家正、吳懷世 |
(以上資料來源)
時間 | 獎 | 具體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09年 | 第46屆台北金馬獎 | 最佳紀錄片 | 音樂人生 | 獲獎 |
最佳剪輯 | 張經緯 | |||
最佳音效 | 張經緯 | |||
第16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最佳電影 | 音樂人生 | 獲獎 | |
第3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 “真的假不了”展映單元 | 音樂人生 | 入圍 | |
第11屆首爾國際青年電影節 | 展映單元 | 音樂人生 | 入圍 | |
第6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 紀錄片年度十佳展映單元 | 音樂人生 | 入圍 | |
第7屆廣州紀錄片大會 | 競賽單元 | 音樂人生 | 入圍 | |
雲之南紀錄影像展 | 特別展映單元 | 音樂人生 | 入圍 | |
第29屆香港金像獎 | 最佳新晉導演獎 | 張經緯 | 獲獎 | |
最佳電影 | 音樂人生 | 入圍 | ||
最佳剪輯 | 張經緯 | |||
最佳音效 | 張經緯 | |||
第16屆上海電視節 | 白玉蘭紀錄片競賽 | 音樂人生 | 入圍 |
在香港,有一年一度的學校音樂節,涉及各種樂器和所有音樂學童,他們會在幾十個地方同時比賽,比上幾個月,成績優異的孩子可以獲得加分,成為進入名校的跳板。這個比賽在香港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對整個香港的音樂教育有深遠影響。
2002年,導演張經緯從紐約回港,在香港聽了一個很大型的音樂比賽,開始想拍一部關於音樂節的紀錄片。當年獲得好名次的孩子一共有13個,張經緯和他們聊了之後,從中選擇了3個人開始拍攝,黃家正是其中之一。3人中他年紀最大,已經快11歲了,另一個男孩6歲,還有一個女孩10歲,她在香港已經相當有名。張經緯當時獲得一個機會和KJ一同去捷克。本來機票是張經緯的老師的,他臨時有事去不了,就改了張經緯的名字。於是,就有了影片中KJ在捷克表演和在後台採訪的那一段。
拍攝了一段時間后,導演想過要不要把影片剪輯出來,一開始的想法是3個孩子的故事平均分配,每人一段。但考慮了一陣,覺得沒有很好的主題和熱點,加上手頭又有其它事,熱情和動力都減退下來,於是這片子就被擱置在一邊。這7年中,期間依然有和採訪對象接觸,例如聽他們的音樂會等等。張經緯也時常在一些場合遇到KJ,但並沒有在專門拍他。可是,他11歲時在後台講的那些話,卻一直橫亘在導演的心裡,導演始終在找個機會去完成他的故事。
2007年11月,拍完了《歌舞昇平》之後,張經緯又到KJ家裡訪問了他,發現他完全沒有變。儘管他的父母離婚了,搬家了,他也長大了,但他思考的問題和對人生的執著追求一點也沒有變。把兩段採訪對照起來看,發現他提出的問題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當時張經緯就決定要做這個片子,但因為自己也是學音樂的,仍然擔心會太主觀。於是把KJ11歲時的資料素材去拿給許鞍華導演看。2008年張經緯又重新開始了對黃家正的拍攝,這時主角就變成他一個人了。
在影片結束的時候,黃家正離開香港去了美國,那時他還沒有讀完預科。導演覺得他的人生將要開始新的一章了,因為黃家正跨越了香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level,所以影片就此結尾。至此,這部用了6年、花費9萬元的電影拍攝完成。
《音樂人生》選材獨到;導演功力不凡,用導演細膩和精準的交叉剪輯手法,讓少年“黃家正”和青年“黃家正”跨越六年時空交相呼應,強烈的對比彷彿給影片賦予了一種時間的魔法;極富啟發性( ) 。
《音樂人生》並不是一部關於天才如何成長或者如何培養天才的作品,而是深入到天才的成長過程與內心深處,挖掘出不為人熟知的一面。影片的精彩之處,在於並非單純地採用了一般紀錄片的時間或空間化的敘事方式,而是借鑒了劇情片的敘事技巧,以黃家正的內心變化為主線,加上不斷形成對比性的細節,綜合性地將看似片段式的人生片刻串聯起來,形成一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潮迭起的影片。與其說,《音樂人生》是一部關於天才的成長電影,不如說是一部關於一個自傲的偏執少年的內心成長戲;而導演張經緯的華彩之處,就在於將此前追蹤製作的紀錄片題材與片段,採取劇情片的敘事手法緩緩地舒展,並最終結束於黃家正對於父親的直接質疑,加上其借鑒特呂弗的名作《四百擊》的結尾鏡頭方式,留給觀眾深思(東方早報評)。
《音樂人生》雖然是紀錄片,但煽情指數不亞於劇情片(信息時報評)。鋼琴少年主題非常吸引觀眾。結構層次分明,表現出香港中產價值觀的瘡痍滿目,音樂天才個人的孤寂反叛心跡令人感嘆(香港電影評論協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