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不求甚解的結果 展開

不求甚解

鄧拓雜文作品

《不求甚解》是鄧拓的議論文作品,文章主要是為了議論:“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即多次反覆、虛心領會.”這個道理,首先,提出問題,先提現在人們對“不求甚解”古義的否定,用“對任何問題”指出這種否定屬於看問題絕對化。然後,分析問題,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意。最後,解決問題,進一步強調不能僅僅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讀書,要理解“精神實質”.

作者簡介


鄧拓(-),鄧子健,又名鄧雲特,筆名馬南邨(福建人,當代著名的思想理論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馬南邨”(cun1)等筆名。

原文


般,題求甚。盡。雖必提倡求甚態,,盲反求甚態充。
陶淵明
陶淵明
求甚句早陶淵。《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後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麼,無論說什麼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麼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對於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 虛心,目的在於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 前後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並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遊學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後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後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後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分段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擺出批駁的靶子。
這篇雜文是一篇駁論文,作者首先擺出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著作者明確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
第二段,從“不求甚解”的出處入手,證明人們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第3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首先,要養成“好讀書”這個習慣。只有“好讀書”,才能談到“求甚解”這個問題。其次,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而“會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淵明每有“會意”,就十分高興。第四段,說明因為“會意”不易,所以陶淵明只好說“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兩層含義,一是表示虛心,因為書不一定都能讀懂,就承認“不求甚解”。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固執一點,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並以古人事例證明。
第5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以普列漢諾夫為例,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實際上做了許多曲解,因此被列寧批評。今天我們讀經典著作,一定要虛心讀,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第6段,介紹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態度讀書的。舉了諸葛亮的例子。諸葛亮讀書是“觀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於精熟”高明,知識面更廣,了解問題更全面。
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釋“不求甚解”,指出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因某一局部而放棄整體。
第7段,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從反面說,“不求甚解”不是馬馬虎虎,很不認真,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第八段,緊接上一段的意思,說明陸象山的語錄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與“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第五部分(第9段):強調重要的書要反覆閱讀的正面主張。
因為書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結尾又提出“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的主張,點明了中心論點,給讀者以有益的建議。

教案


題目:《不求甚解》,鄧拓(基礎版)第一冊
教學目的:了解陶淵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義,認真體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張。
教學重點:品味文中的關鍵詞語“會意”、“前後貫通”、“了解大意”和“觀其大略”等。
教學難點:就讀書是否完全讀懂這一問題先行思考,然後圍繞“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開討論。
教學方法:討論法、朗讀法。
(一)複習舊課
《懷魯迅》和《在列車上的偶然相遇》同為寫人散文,在句式、表達方式、寫作特點上何區別?
(二)作者簡介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又名鄧雲特,福建人,當代著名的思想理論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馬南邨”等筆名,創作了一批引人入勝、啟人心智的雜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話》。“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於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話》中的一篇代表作。
(三)理清結構
1、本文共有幾個自然段?試找出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在課文中的什麼地方出現?
3、熟讀第一自然段,要求背誦。思考:
A、“其實也不盡然”中的“然”指的是什麼?“也不盡然”是指什麼意思?
B、不必提倡的是什麼樣的不求甚解?
C、不能盲目地反對的又是什麼樣的不求甚解?
4、如何理解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5、“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觀其大略是什麼意
思?
6、“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是什麼意思?
7、試結合陶、諸葛、陸象山三位古人的話來談談自己在讀書中的一些體會。
明確:
不求甚解:語出晉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原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現多指學習或工作不認真,不求深刻的理解,淺嘗輒止。含貶義。
造句:
我們讀馬列的書,讀毛主席的書,要刻苦鑽研,聯繫實際,深入領會,不能~
第一自然段:
“然”是指“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也不盡然”是指也不完全是這樣,也不能說得這麼絕對,即不能把話說死。“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不能“盲目反對”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領會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中心論點:
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即多次反覆、虛心領會。(在文章結尾)
開卷有益:打開書讀就會從中受益。
下面闡述陶淵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據;二是對引文進行全面辯證。
A、“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
B、“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
C、陶淵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虛心,戒“自負”;二是前後貫通,戒“固執”。
觀其大略是指“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是指“不因小失大”,與不求甚解提法很相似。
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先提現在人們對“不求甚解”古義的否定,用“對任何問題”指出這種否定屬於看問題絕對化。
第二部分:分析問題,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意。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進一步強調不能僅僅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讀書,要理解“精神實質”。
(四)反覆朗讀
要求背誦三處引用的古人語句,領會其中的含義。
(五)課堂討論
結合實際情況,談談自己在讀書學習中的一些體會。自由發言,共同討論,教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