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鎮

四川省屏山縣龍華鎮

四川省屏山縣龍華古鎮歷史悠久,始建於宋代,明清時已成規模,是歷代四川邊防駐軍重地。古鎮依山傍水,建在老君山下的大龍溪與小龍溪交匯處。古鎮小街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石台階將上下街道連接成環形。街道全由青石板鋪成,全木質結構的街坊至今保存完好。古鎮四面臨街的小龍溪發源於老君山,溪水清澈見底,河上所建龍華涼橋,外觀頗似侗族風雨橋,但又有所不同,橋樑造形考究,風格別緻,橋長廊書法扁額掛於橋上瓦屋的樑上,展現出名家風範,古風猶在。古鎮八仙山上有一座世界第一的立佛“八仙山大佛”,為深浮雕接引立佛像,高32米,鑿於主峰紫紅色崖壁上。據考證,該大佛建於明末,已有400餘年歷史。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華鎮人口數為19462人。

四川屏山龍華古鎮於2010年12月16日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屆時古鎮將大力發展旅遊業。

文化名鎮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保護範圍


2013年2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四川龍華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的批複》(川府函〔2013〕64號),原則同意宜賓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四川龍華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龍華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範圍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環境協調區,總面積75.62公頃。核心保護區主要包括正街、新街、順河街、東正街(古鎮段)、麻柳街、豆腐街等傳統風貌保護街巷,面積為3.67公頃。建設控制區為核心保護區範圍以外,北到校場壩,西到八仙山山腳,南到新倉組,東到鳳凰咀的用地,面積為15.75公頃。環境協調區為建設控制區的外圍,沿大龍溪、小龍溪對岸的自然山體,姊妹溪上遊方向500米的沿岸,以及南側200米至500米的發展建設區域,面積為56.2公頃。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四川龍華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的批複》要求,第一,加強歷史文化保護。按照歷史文化保護範圍的分級控制要求和規定,要保護好龍華鎮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風貌格局和人文環境,嚴格控制好歷史文化保護範圍周邊建築的性質、高度、體量和色彩,嚴格保護好龍華鎮的整體山水格局、古樹名木、景觀視線走廊和社會文化資源。第二,完善基礎設施。未來3—5年,要根據《名鎮保護規劃》,做好保護區內必要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好旅遊產業,以帶動當地經濟社會加快協調發展。第三,嚴格實施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及時公告《名鎮保護規劃》中的強制性內容。建立健全實施監督管理機制,確保《名鎮保護規劃》嚴格實施。

歷史沿革


龍華鎮始建於宋,明清時期已形成古鎮現存規模,此地歷為川邊駐兵重鎮。明末清初設守備,雍正九年改守備為平安營都司,統屏山、馬邊、沐川、雷波等地駐軍,咸豐元年(1851)年築城堡,其後咸豐九年,幾任都司曾加以修葺。都司衙門的雄美石獅現移涼橋橋頭供人欣賞。

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華鎮人口數為19462人。

交通信息


從宜賓汽車站乘坐去屏山縣的班車到達屏山後,可搭乘屏山直達或路經龍華的班車,一天大約有5班。

獲得榮譽


2019年3月25日,龍華鎮被授予“四川省第三批省級森林小鎮”。
2021年3月2日,入選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