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鄉

磻溪鄉

磻溪鎮(原磻溪鄉)2013年4月13日經上級領導審批,升格為鎮級,磻溪鎮位於劍河縣東部,距縣城98公里,距離州府駐地黔東南州158公里。與天柱、錦屏兩縣和南明、敏洞、南加、南寨4個鄉鎮接壤。全鄉轄24個行政村,54個自然寨,共有5079戶21373人。總人口中侗族人口佔99.4%。,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的典型侗族聚居鄉鎮。磻溪鄉總面積151平方公里,有耕地16562畝,林地面積839.78公頃,森林覆蓋率67.14%。磻溪鄉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被譽為“劍河的青藏高原”。

地理位置


伯黨回族鄉位於民權縣南,處於民、睢、寧三境交界處,鄉政府駐地距縣城9公里。全鄉總面積25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28個自然村,伯黨回族鄉北與花園鄉相接,西依民太公路,南邊和睢縣董店鄉毗鄰,東與寧陵縣邏崗鎮相連。土質以沙土和青沙地為主。

產業發展


這裡屬旱區,風調雨順年景雖少,但井水、河水充足,基本上旱澇保收。最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紅薯、大豆、藥材、苗木、蔬菜等農作物。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璀璨多彩的精神文明,積累了深厚的文化遺產。伯黨回族鄉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天,陽光明媚,鮮花盛開;夏季萬物蔥蘢、生機蓬蓬;秋季碩果累累,遍地飄香;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好一派美景如畫的自然風光。
農業是基礎。伯黨回族鄉黨委和政府把農村工作放在首位,努力抓緊抓好。在實施“八字”憲法以糧食為綱,糧棉並舉的基礎上破除了舊的傳統種植觀念,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積極推廣先進科學技術種優良品種,及時搞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糧、棉、油,果、菜等單位面積產量和市場效益。
林業起步於建鄉之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各行政村(即大隊)建起了小型林場,七十年代全鄉實施了農桐間作。進入九十年代大部分桐樹成材更新,隨後又栽上了新的樹苗,現已根深葉茂,即將成材。有30%的農戶培育了苗圃基地,嶄新的樹苗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相當一部分農民已取得了一大批收益。擺在全鄉人民面前的將是一座座綠色的銀行。
黃淮海開發工程異常可觀,鄉東是一條黃河故道,於1975年重新開掘名曰,“黃沙河”,鄉西部與睢縣民眾合作開挖了一條蟹子八河,建橋八座,為了引黃灌溉挖了六條支渠,全長15353米,全鄉共打機井358眼,現已全部配套。建水閘一座,大河、小渠全部暢通,達到旱可澆、澇可排,旱澇保收的新局面。水利工程共投資86.2萬元。
畜牧業是伯黨回族鄉的後起產業,過去是一家一戶的飼養,漢民養上一頭豬幾隻雞;回民同胞養上幾隻羊或十幾隻雞。現在為了發展經濟,儘快走上致富路,已開始了大牲畜的飼養,有相當一部分農戶已養了一頭、兩頭、三五頭黃牛。2001年建四個飼養場,其中有兩個育種站,出現了300隻、500隻的養雞戶15家,養兩千、三千、四千隻的鵪鶉戶十四戶。飼養業已成了熱門,好多農戶正籌措資金,大力發展養殖業,因為農民已從中得到了可喜的實惠。

參考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1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