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漚麻的結果 展開

漚麻

麻纖維加工工序

漚麻òumá為利用細菌作用使麻的木質組織軟化以便打出纖維而將亞麻莖或黃麻置於水中的浸漬。將麻莖或已剝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使之自然發酵,達到部分脫膠的目的。

漢語辭彙


òu má ㄡˋ ㄇㄚˊ
漚麻(漚麻)
◎ 漚麻òumá
(1).《詩·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元 無名氏 《獨角牛》第一折:“我去那碾麥場中打套子,煞強如您漚麻坑裡可都摸泥鰍。”
(2).《晉書·石勒載記下》:“勒 令 武鄉 耆舊赴 襄國。既至,勒 親與鄉老齒坐歡飲,語及平生。初,勒 與 李陽 鄰居,歲常爭麻池,迭相敺擊。至是,謂父老曰:‘ 李陽,壯士也,何以不來?漚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於天下,寧讐匹夫乎!’乃使召 陽。既至,勒 與酣謔,引 陽 臂笑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賜甲第一區,拜參軍都尉。”后因以為爭鬥之典。清 唐孫華 《冬日書懷》詩之一:“漚麻有鬭鬩,爭桑或尋讎。”參見“漚麻池”。

麻纖維工序


漚麻的麻纖維的初加工技術
漚麻(retting for bast fibers)
獲得麻纖維的初加工技術。分水浸和雨露漚麻兩種。水浸漚麻,是將收割的麻株或剝下的麻皮,浸泡於水中,進行發酵,以獲其中之纖維。寸露漚麻是將收穫的麻株平鋪于田間,通過雨露浸潤發酵制纖。
利用細菌和水分對植物的作用,溶解或腐蝕包圍在韌皮纖維束外面的大部分蜂窩狀結締組織和膠質,從而促使纖維與麻莖分離的加工過程。基本的漚麻方法有露水漚和水漚兩種。露水漚通常用在水源有限的地區,適用於夜間有重露,白天氣溫較高的氣候。露水漚麻時,將收穫的麻莖平攤在草地上,在細菌、陽光、空氣和露水的作用下發酵,溶解掉包圍在纖維束外面的大部分物質。根據氣候條件的不同,經過2∼3周的時間,纖維被分離出來。露水漚制的纖維與水漚的相比,一般顏色較暗,品質較差。在廣泛應用的水漚法中,麻莖浸沒在水中,水滲透到麻莖的中央部分,使內部細胞膨脹,脹破最外層,從而增加對水分和細菌的吸收。兩次漚麻法是生產優質纖維的加工工藝,在漚麻完成之前,把麻莖從水中撈起,經乾燥數月後再漚。
用天然水源漚麻時,通常用石塊或木頭把成捆的麻莖壓入水中,浸泡約8∼14天。在人工水池中漚麻能生產出品質均勻的纖維,並可在任何季節進行。漚浸時間約為4∼6天,開始的6∼8小時,稱為瀝濾時期,大部分污垢和有色物質被水洗凈。為了獲得清潔的纖維,要經常換水。漚麻廢液經處理後可用作肥料。漚過的麻莖,露天曬乾或烘乾,貯存一個短時期,促使纖維與麻莖分離,最後用手或滾筒把麻莖中的脆木質壓碎,去掉木質碎片。從加工過程中得到的下腳麻和短纖維,一般須經第二次處理,短纖維常用於造紙,下腳麻可用作燃料,或用於製造纖維板。漚麻在時間和勞動方面所需成本高昂,影響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效益,因此,世界科學家正在探求新的方法,如在漚麻水中添加細菌菌株或化學藥劑等。
漚訂是一種微生物發酵過程。在水浸發酵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細菌,尤其以芽孢桿菌最為活躍,如厭氧性的費地梭菌Clostridium felsineus、酪酸棱菌Clostridium butyrium和蝕果膠梭菌Clostridium pectinovorum;需氧性的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多粘芽孢桿菌Bacillus polymyxa和浸麻芽孢桿菌Bacillus macerans等。在露浸發酵中真菌起主要作用,如蠟葉芽枝霉Cladosporium herbarum、細極鏈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亞麻刺盤孢Colletotrichum lini等,細菌居次。這些微生物均能產生果膠酶,漚麻就是利用這種酶的分解果膠能力,使纖維細胞(或纖維細胞束)與其周圍的薄壁組織之間失去粘連而分開,故又稱漚麻為脫膠。
漚麻經過物理、生物和機械三個過程。物理過程主要使麻莖(皮)、麻葉吸水膨脹、可溶物和色素的溶出,時間約6-12小時。之後進入生物過程,先是好氧果膠分解菌及輔助菌系活動,分解部分果膠並耗去水中的氧氣,生成有機酸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接著厭氧果膠分解菌繁殖起來,它們的強烈發酵作用使薄壁組織、韌皮射線以及莖的表皮徹底腐解,將纖維分離出來,這一階段主要分解產物有乙酸、丁酸、丁醇、丙酮、二氧化碳、氫、硫化氫和甲烷等。機械過程是在生物過程結束后對纖維進行漂洗,以除凈粘附在纖維上的殘留物,從而獲得鬆散柔軟的纖維。
水浸漚麻是利用天然水源(溝、塘、江河、湖泊等)或人造漚麻池進行漚麻。適於韌皮纖維作物有的“整株漚洗”、“剝皮漚洗”和“兩浸一洗”之分。
“整株漚洗”法即在收割后將麻株去葉紮成適當大小的麻捆,放入水中再連結成麻排浸漚。整株漚洗法廣泛用於黃麻、紅麻茼麻、大麻和亞麻的纖維加工。
“剝皮漚洗”法即先剝下麻皮(俗稱生皮),再扎把漚於水中。浙江、廣東、福建、山東、台灣等省多採用。
“兩浸一洗”法即先行整株漚洗,至半脫膠狀態撈出剝皮,再將麻皮扎把重新浸入水中漚至完全脫膠。
葉纖維作物,一般先將葉片打碎或用石碾壓榨后,將葉片捆成束漚制。水浸漚麻的主要技術關鍵是選好水源和掌握好發酵程度。漚麻水源的水質要軟、有機質豐富、深淺適宜、流動緩慢或靜止、水量穩定等。漚制大麻還要求水清。黃麻、紅麻和青麻的漚麻適度標準是麻莖(皮)變成淺黃色,表皮粘滑,基部表皮易脫落,剝取時麻皮與麻骨易分離,橫撕麻皮纖維呈魚網狀。漂洗后纖維潔白、光滑、鬆軟。在天然水源中漚制亞麻已不多見,普遍採用的是溫水漚麻法,該法在亞麻加工廠的特製漚麻池中進行,水溫可人工調節,並能通氣和調整pH值。脫膠時間短,纖維質量好。
歐洲一些國家廣泛採用雨露漚制亞麻和大麻,中國黑龍江省的亞麻和安徽省的大麻也部分採用此法漚制。
在天然水源中漚麻,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受環境條件(水源性質、溫度等)影響較大,脫膠周期長,質量也不穩定。同時,此項操作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並嚴重污染水源,影響飲水和養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科學家們正在探索應用微生物脫膠和酶製劑脫膠的方法。

漚麻池

詞語名稱;漚麻池。
詞語解釋;漚麻的水池。後趙國主石勒未貴時,曾與李陽爭漚麻池,舊址在今山西省榆社縣。

傳統漚麻法

雨露漚麻是應用好氣性真菌,在適宜溫度下分解果膠使纖維束脫離木質部的漚麻方法。雨露麻的色澤及其它物理性狀與好氣性真菌的種類有關,其所需的最適溫度是18℃,相對濕度50-60%。雨露麻漚制過程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其纖維較水浸漚制的纖維易漂白和紡織。其特點是需要較長的漚麻時間,氣候條件直接影響干莖漚製程度和纖維質量。
場地選擇
根據年加工量選定漚麻場地面積(每公頃原莖可漚麻4-5噸)。可選留草地、麥地、收穫后的麻茬地做漚麻場,地勢要平坦,排水良好,不積水,管理方便。
麻莖處理
按麻莖等級分別進行漚制,以提高成麻品質和出麻率。
鋪麻
鋪麻要均勻一致,防止麻層夾有死綹和根梢倒置現象。麻趟間距15-20厘米。麻層厚度一般在2-2.5厘米為宜。
漚麻時間
雨露麻直接受氣候條件影響;根據氣候條件應越早越好,東北地區一般是8月5日開始,最晚不能超過8月末漚制。隔年漚制的麻莖應妥善保管,最好第二年6月份氣溫上升後進行漚制,不宜過早。漚麻時間一般為15-20天。
翻麻
為使漚麻均勻脫膠,確保纖維質量,在麻層表面有70%左右的麻莖變成銀灰色、接近漚好時,適時進行翻麻。翻麻採用人工或機械。翻麻時防止上下麻莖相混。麻層內有死綹子,要把麻莖重新鋪勻。一般只翻1次就可漚好。若麻層過厚或鋪得不均應多翻幾次。
干莖鑒定
迎著太陽看,漚好的麻莖發出銀白色的亮光,亞麻莖稈外表長滿了細小黑色斑點,用手敲打麻莖飛出黑色灰塵。
晴朗乾燥天氣,空氣濕度大,把干莖變成短弓形,麻莖皮與麻稈產生分離。或用手揉搓靠麻莖1/3處,麻莖中的木質部從纖維中脫落,麻皮不帶死屑,麻皮能從根部一直撥到梢部,麻干不帶麻毛,麻皮內側具有銀白色的底光,即已漚好。在具體鑒別時,要根據麻田大小,做到多點鑒定,每點應有95%以上的原莖達到漚制標準。
濕莖鑒定
每天早晨露水特別大或雨後麻莖水分達到飽和狀態時,把漚好的麻莖靠梢2/3處折斷,易抽出6-10厘米長麻骨,而不帶纖維;用拇指和食指連續掐斷麻莖,能發出清脆的響聲,麻莖粗細不同其響聲也不一樣。
捆麻
麻莖幹透后捆麻,捆麻要做到根齊不亂,每捆5公斤為宜。隨捆隨碼小垛,及時拉運歸大垛,以防雨淋,麻莖潮濕易霉爛。

鮮莖漚麻法

此法是傳統雨露漚麻法的改進,使困擾亞麻業多年的原莖保存問題得以解決。鮮莖漚麻是亞麻拔下就漚,充分利用亞麻收穫季節的高溫多雨,漚制速度快,時間短,田間損失小。同時麻率、麻質得以相對提高,以機械收穫為主,生產成本低。
收穫方式
小面積種植可人工拔麻,邊拔邊鋪。麻趟間距10-15厘米。鋪麻要均勻一致,麻漚完后脫粒。此法種子損失30%以上,在多雨的情況下多用此法。大面積種植,利用機械收穫,拔麻、脫粒、鋪麻同時完成。
漚麻
亞麻原莖拔掉后就地漚制,所以必須注意麻層與地面接觸情況,若遇連續降雨麻層下部與地面接觸易發生霉爛,應馬上翻麻。如果亞麻原莖產量高、麻層厚,應適當增加翻麻次數。
捆麻
鮮莖漚麻以機械收穫為主,日收穫量大。所以麻漚好的速度快,時間集中,捆麻時必須準備充足人力,及時將麻捆起,確保漚麻質量。

噴水漚麻法

噴水輔助雨露漚麻法
雨露麻是利用太陽能依靠自然降水,但東北地區適於漚麻的時間短,主要集中在7-9月份,往往因溫濕度平衡不夠,直接影響漚麻質量,所以採用人工方法彌補自然降水的不足,從而提高漚麻質量。
漚麻時間
適於漚麻的起始溫度是18℃,一般在每年5月20日-9月1日鋪麻,可保證漚麻溫度。
漚麻方法
採用48小時向麻層噴水4毫米。5月、9月鋪麻,噴水時間在每天上午10時進行,6、7、8月份噴水時間為下午4時。如果自然降水量大於4毫米,減少1次噴水。降水少於4毫米人工噴水補足,以保證麻層濕度在65-75%的最佳狀態。

站稈漚麻法

此法杜絕了亞麻因收穫過晚而出現倒青的現象,降低了農業風險。利用脫膠劑將亞麻植株殺死,3-4天後值株死亡,漚麻過程開始。立稈漚麻可提高亞麻纖維的產質量,漚麻過程簡單,易於管理。雨水充沛,10天左右麻莖即可漚好。在一般年份21天左右就可漚制結束。缺點是纖維可撓度低,降雨量少的地區不易採用此法。
噴葯時間
在亞麻工藝成熟初期,集中時間噴灑脫膠劑,要求大面積作業,嚴禁漏噴。
鑒定標準
以亞麻脫膠為準,方法同雨露麻鑒定標準。立稈漚麻:一般年份纖維呈棕黃色,雨大時,亞麻上部為黑色,下部為黃色。
利用此法亞麻必須大面積種植,漚好后利用聯合拔麻機收穫,隨拔隨捆,及時拉運、歸垛,妥善保管。

原理特點

雨露漚麻的原理和特點
雨露漚麻是利用好氣性微生物,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溫度18°C,相對溫度50—60%),利用生物發酵,把亞麻原莖中的韌皮果膠分解,使筒狀纖維脫離木質部的漚麻方法。
第一是把好雨露漚麻場地選擇關,每噸原莖需5畝左右地勢平坦場地,排水通暢、無積水、不跑風,便於看管。
第二是把好選莖關。把收購的亞麻原莖,按原莖等級標準分別選莖,同一等級的原莖按粗細按色澤分成細黃、粗黃、細綠、粗綠、細褐、粗褐等,進行分別漚制。
第三把好鋪麻關。要把麻莖鋪得散落均勻,麻層齊、薄,一般厚度為1.5百米左右,防止麻層夾有死絡和根梢顛倒,麻趟之間要留15—30厘米空間,做為翻麻過道。
第四是把好漚麻時間。根據蘭西縣歷年秋季氣候條件,當年漚制的最好選在8月10—20日。隔年漚制的最好選在6月份氣溫上升後進行漚制。
第五是把好翻麻關。為使漚麻均勻,脫膠一致,纖維性能一致,要在麻層表面有70%左右的麻莖變成黑灰色,接近漚好時,適時進行翻麻,翻麻偏早或過晚,都會使漚麻生熟不均,影響纖維質量。
第六是把好漚制終點鑒定關。漚好的麻莖變成銀灰色,麻莖外表長滿細小黑色斑點,迎著陽光看麻莖發出銀白色的亮光,用手敲打麻莖,可飛出黑色灰塵。
雨露漚麻的特點是:漚製程序簡單,依靠天然雨露,不需特殊設備,漚制中如得到適當降雨或充分露水,氣溫適宜,能獲得良好乾莖,制出優質纖維,成本較低,其缺點是需要時間較長,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佔地面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