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隴村的結果 展開

大隴村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南徑鎮下轄村

大隴村,隸屬廣東省普寧市南徑鎮轄下行政村,位於市區流沙東偏北方向15.5公里處,有人口13000餘,村民多出外經商務工,部分留守以農為業,或從事二三產業。據載,明代有巫、林、顏、楊、陳、江、黃七姓遷此創村,各姓氏所建幾座寨圍共置十八個寨門,村大,多姓,合攏聚居,取“隴”與“攏”同音,故名。村按自然角落分為兩個片,聚落呈塊狀分佈,建築多為傳統貝灰三合土結構潮式民居,現代漸建大批鋼筋水泥樓房。有耕地二千多畝,農業主種番薯、水稻、甘蔗、蔬菜,淡水魚養殖業發達。有磚瓦廠、腌制廠。腌制廠所產青瓜、三葉芹暢銷日本。1939年至1940年間,村大同小學曾是中共潮普北邊區委活動據點之一,是紅色老區。有小學1所。民國間所建大同圩遺跡位於村內。現保存有古寨圍、祠堂、廟宇多座。村東有南貴公路通潮陽貴嶼,西有鄉村公路直達南徑鎮區,廈深鐵路在村南貫穿。

經濟


大隴村,隸屬廣東省普寧市南徑鎮轄下行政村,位於市區流沙東偏北方向15.5公里處,有人口13000餘,村民多出外經商務工,部分留守以農為業,或從事二三產業。據載,明代有巫、林、顏、楊、陳、江、黃七姓遷此創村,各姓氏所建幾座寨圍共置十八個寨門,村大,多姓,合攏聚居,取“隴”與“攏”同音,故名。村按自然角落分為兩個片,聚落呈塊狀分佈,建築多為傳統貝灰三合土結構潮式民居,現代漸建大批鋼筋水泥樓房。有耕地二千多畝,農業主種番薯、水稻、甘蔗、蔬菜,淡水魚養殖業發達。有磚瓦廠、腌制廠。腌制廠所產青瓜、三葉芹暢銷日本。1939年至1940年間,村大同小學曾是中共潮普北邊區委活動據點之一,是紅色老區。有小學1所。民國間所建的大同圩遺跡位於村內。現保存有古寨圍、祠堂、廟宇多座。村東有南貴公路通潮陽貴嶼,西有鄉村公路直達南徑鎮區,廈深鐵路在村南貫穿。
大隴村
大隴村

地理環境


南徑大隴村,是普寧東部大村,其村域廣闊,東鄰林內,北接橫山尾,西有隴華,南為碧嶼;據不完全統計,村現戶籍人口近13000,其中江姓佔70%左右,黃、陳各10%,楊姓幾十戶,巫姓近十戶等。大隴村整體呈一個“)”形半環狀,中心處是明清間各姓氏所創的寨圍群,以此往南北漸拓建有老新厝局,往東有一片新厝,餘下多為樓房局,規模頗大,往西是一大片田園,外圍同樣以耕地為主;老寨圍聚落的北側,是貫穿東西的村道所在,村道中段北側有大同小學,東段路邊有村委會、大同圩舊址等。
大隴村
大隴村
整體的大隴村可分為兩大片區。一片由村東北往西南依次包括老庵、官地、中鄉(東鄉)、南圍、陳厝(下鄉)、後頭等,其中老庵村民主要姓方、葉、歐、江,官地姓黃,中鄉與南圍姓江,陳厝姓陳,後頭姓楊、巫、江。二片即是頂鄉,即村中心以北以西以南,村民皆一姓江。

文化


歷史遺跡

頂鄉
村東北角一大片,即是頂鄉。
頂鄉寨外北側百多米近村道邊,有一座三間二進兼抱印拜亭朝南建的七世協光江公祠,俗稱后祠、下祠堂,頂鄉江氏多為該祠後裔。協光江公祠西側一片老聚落中,有一座三間二進朝南建的樂祖家祠,是協光祖派下孫輩之祠,據說,這座祠堂在民國時因故起火而毀,現仍為進行重修。頂鄉寨北相鄰,有九世翰祖家祠世德堂,其坐東朝西,三間二進兼抱印拜亭,左右後各有圍厝,祠前設有梯形陽埕,整座建築四周均為池塘連水渠環繞;據介紹,該祠俗稱向西祠,系協光祖孫輩之祠,祠所處原為河溝,后以杉木打樁穩基而建起;另,祠內設有五品大夫火頭牌,懸有江主席光宗耀祖匾額等。頂鄉寨外西北側約百米外,有一處頂新厝的角落,當中有一朝南建三間二進兼印亭的江氏祖祠振德堂,俗稱頂祠堂;這是村中江氏共有的祠堂,不過主要還是未有建祠的房派來此行祭。據相關資料介紹,大隴江氏由漳州詔安霞葛鎮井邊村遷來。
頂鄉老寨。
大隴村
大隴村
頂鄉有一座較大型的古寨圍,其坐東朝西,寨內三街四座,左右後各有圍厝,寨北設有朝西寨門,門樓內設有伯公神壇,門外有天地壇,另據門樓內的碑記,寨門系江氏二世祖首創之基業,明清民國至現代,歷經三百餘年,於1981年重修;門樓內設有福德老爺,村民多來此祭拜。寨南設朝南寨門,門前不遠處有一處伯公廟;寨前圍牆已塌毀,牆外有一條環狀溪渠,由西北角來水繞南往東至北,溪渠上多處地方架有石板橋。頂鄉寨內的房屋無人起居且年久失修,塌毀厲害,長滿草木,基本上無法走入寨心處,已是危房。
中鄉
中鄉,又稱東鄉,三街六座,中街主座是江氏房祖祠孝思堂,祠內有翰林院、欽點戶部主政等三塊牌匾。
下鄉
下鄉,即陳厝。寨前的大門樓,以及國王廟,廟中奉祀三山國王、福德老爺。
後頭
後頭,大概是因位於頂鄉南側、下鄉后側,故而得名?這一聚落的老建築大多朝南建,有形成寨圍的模樣,不過不好辨識。聚落的中心處,是朝南建三間二進的楊氏宗祠,祠前陽埕外是一口池塘。
陳厝
大隴核心老寨圍群區的南端,是下鄉,即陳厝寨所在,該寨坐西北朝東南,寨內三街三座,左右後有圍厝,南角設有寨門;寨的北、東、南三面均有池塘拱護;寨內北街首座是三間一落式的陳氏家祠。寨門前有一座國王廟,內奉祀三山國王、福德老爺。大隴陳氏有部分移居赤崗鎮陳厝寨,在每年清明時候,那邊即有來此拜祖者。
陳厝寨,近期新建的一處公園。
南圍
南圍位於頂鄉東面,古寨圍由南往北一字排開,坐西朝東。
坐西朝東三街五座的南圍寨。
官地
官地,由於村中黃氏最早出科舉功名官貴,故而其寨也稱為官地。
是一個三街規格的古寨圍,主座是建於同治甲子年的黃氏房祖祠世昌堂。祠中拜亭上懸有黃武賢贈的振威將軍匾額。祠內龕中所奉為大隴黃氏開基祖古峰公,及下至十四世列祖。
官地寨北是大宮老爺所在。
官地寨北,是一處廣場,是國王廟所在。
老庵
按行政規劃,老庵是大隴轄下的自然村,其由一南一北朝南、朝東兩片厝局組成,厝局的東北側有感天大帝廟,廟前有一株大榕樹,頗有特色;東北側,有華峰寺,是一處庵堂,老庵自然村即因其而得名。老庵有姓方、葉、歐、江,其中葉氏為相鄰林內村所遷,方、歐則為橫山尾所移。
協光江公祠,俗稱后祠
一座三間二進兼抱印拜亭朝南建的七世協光江公祠,俗稱后祠、下祠堂,頂鄉江氏多為該祠後裔。
翰祖家祠世德堂,俗稱向西祠
三間二進兼抱印拜亭,左右後各有圍厝,祠前設有梯形陽埕,整座建築四周均為池塘連水渠環繞;因其坐東朝西,該祠俗稱向西祠,系協光祖孫輩之祠,祠所處原為河溝,后以杉木打樁穩基而建起;祠內設有五品大夫火頭牌,懸有江主席光宗耀祖匾額等。
江氏祖祠振德堂,俗稱頂祠
朝南建三間二進兼印亭的江氏祖祠振德堂,俗稱頂祠堂;這是村中江氏共有的祠堂,不過主要還是未有建祠的房派來此行祭。
江氏房祖祠孝思堂
江氏房祖祠孝思堂,祠內有翰林院、欽點戶部主政等三塊牌匾。
樂祖家祠
一座三間二進朝南建的樂祖家祠,是協光祖派下孫輩之祠,據說,這座祠堂在民國時因故起火而毀,現仍未進行重修。
楊氏宗祠
三間二進的楊氏宗祠
黃氏房祖祠世昌堂
建於同治甲子年的黃氏房祖祠世昌堂,祠中拜亭上懸有黃武賢贈的振威將軍匾額,祠內龕中所奉為大隴黃氏開基祖古峰公,及下至十四世列祖。
陳氏宗祠
三間一落式的陳氏家祠,大隴陳氏有部分移居赤崗鎮陳厝寨,在每年清明時候,那邊即有來此拜祖者。

歷史沿革


村名由來

大隴村
大隴村
大隴村
大隴,是個比較常見的地名,多因地理環境即田壟而得名,關於南徑大隴村的得名,在附近一帶有個傳說,大概如下:田南老寨門前原有一對石獅,石獅有靈氣,某個不知道什麼時候的半夜,其中一隻獅子跑到隔壁村去,還掉進了寨前的池塘中,後來這村人將獅子撈起,置於寨南門前,不知是否因為風水關係,村民將石獅的頭朝南推(攏),故而此處得一村名:攏頭(隴頭,即今隴華);而大隴得名,則是說村民因風水關係,來將獅子再大力推遠。

社會


大隴村委會
大隴村委會大樓
近年新建的大隴理事會大樓,樓前有一個池塘、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座朝東建一間式的國王廟,廟前配有外天地亭和寶庫爐;國王廟,俗稱大宮老爺,是大隴的地頭老爺廟,其內奉祀有三山國王、關聖帝君、大德老爺等神祇。
大隴小學
大同學校,即大隴小學。
大隴村
大隴村
南徑鎮中心幼兒園
南徑鎮中心幼兒園,原為一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