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於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治國理政方針理論。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馬克思指出,唯物史觀“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由此來理解文化,就不僅要把握其名詞性意義,更要把握其“以文化之”的動詞性意義。“化”是文化深層力量的生動體現,它強調文化的實踐性,即文化對現實世界的改變。所以,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立足唯物史觀,認識到文化不僅來源於人們現實的實踐活動,同時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改變現實世界。正是源於對唯物史觀的自覺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彰顯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定位為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凸顯了文化對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對唯物史觀中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基本原理的自覺運用。文化的興衰直接關涉國家存亡和民族安危。文化興盛才能促進國家興旺、民族強大;反之,文化衰弱只能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中國近代史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演繹。文化的復興,是民族復興的應有狀態和基本前提。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形成文化的繁榮興盛局面。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質性地推向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發展的縱深腹地,使廣大人民群眾實實在在享有中國發展成果的同時,由衷呈現出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並將這份自信自覺運用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新時代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鮮明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文明歷史中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如此偉大的文化,原因就在於這些歷史的真正書寫者不是某些“聖人”,而是實實在在進行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廣大人民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民族危亡之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毅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救亡圖存的指導思想,經歷無數血雨腥風洗禮,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此後,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在此進程中,馬克思主義科學客觀的現實批判本質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內在性格凝結在一起,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堅持文化自信,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牢牢立足於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基礎上並與當前中國發展實際融為一體的,或者說,它本身就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升華和彰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彰顯了對唯物史觀強調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首要性和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觀點的自覺運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五個方面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做出深刻闡釋,這是對文化“化”的功能的鮮活實踐。“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告訴我們,“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中國共產黨要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現民族復興,前提就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何經過歷史實踐檢驗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和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核心價值觀,這是本民族形成強大合力、克服重重障礙、不斷向前發展的生命線,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凝聚起來形成強大合力,披荊斬棘朝著實現復興夢想砥礪前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風氣,營造充滿正能量的社會環境,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發揮文藝潤物無聲的作用,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播開來,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努力探索的重要方面。“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化”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必將發揮巨大的體制性、結構性保障作用。以上五個方面,對於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缺一不可,它們立足中國當前發展實際,充分考慮生產力發展需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頂層設計與推進路線,充分體現了對唯物史觀的自覺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