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善初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開拓者之一
牟善初(1917年9月27日—2017年8月23日),中文名牟善初,男,山東日照人。1942年畢業於成都中央大學醫學院,后留校任教。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著名的心臟病學專家、內科學專家、老年醫學的奠基人,中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開拓者之一。
擅長血吸蟲病防治工作。
牟善初軍裝照
1936年,考上齊魯大學醫學院。
1942年,畢業於成都中央大學醫學院,后留校任教。建國后,歷任第四軍醫大學內科學教研室主任、教授,解放軍總醫院、軍醫進修學院副院長、教授,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技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
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牟善初奉命參加華東地區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牟善初創造性地提出銻劑療法等方法用於血吸蟲病防治。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大兵團抗擊大範圍疾病,為期數年大獲全勝,毛主席揮毫寫下著名的七律詩《送瘟神》。此役,牟善初榮立二等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世紀60年代,在牟善初倡導下,中國開始在臨床應用超聲醫學波。
20世紀70年代,牟善初率先創建了全軍第一個老年醫學研究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著重研究老年人心臟功能及心肌梗塞后心臟功能的改變,並在保健醫療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逝世
2017年8月23日,牟善初病逝,牟善初躺在鮮花叢中,枕邊放著兩本書籍:一本是《最新英漢醫學大辭典》,一本是《骨質疏鬆的營養學》書籍。牟善初從醫80年治癒患者不計其數,國學大師季羨林稱讚他“醫德第一,醫術深通,口碑載道,舉世崇敬”。
躬身臨床,視患如親—— 可親的“牟大夫”
學習,貫穿著牟老的一生。他的舊辦公室里有兩樣東西最顯眼,桌面上翻舊了的醫學詞典和滿滿三書櫃的圖書。女兒說:“父親對吃穿都沒什麼要求,就只是買書,中文外文的都有。”年近七旬自學日語,為的是看懂日文版的設備說明書,90多歲研讀醫學雜誌,為的是了解醫療前沿成果,百歲,病榻的案頭擺著的還是書籍。
2016年11月的一天,牟善初的病房裡來了一對探望的夫妻。
女的叫程惠,是北京一家工廠的退休職工。聽到牟老生病住院的消息后,她和丈夫不顧自己體弱多病,堅持要到病房看望牟大夫——她當年的救命恩人。
40多年前,牟善初下放到某軍馬場勞動。有一天,軍馬場職工程惠騎馬時不慎從馬上摔下來,當場昏迷,造成嚴重的腦震蕩。牟善初緊急施救,在她的床前整整守護了3天3夜,直到程惠轉危為安。
程惠一家一直記著牟大夫的救命之恩。調到北京后,程惠還經常和牟善初一家聯繫。儘管從牟大夫變成了名專家,但牟善初一直在關注著他們一家的健康,像當年的牟大夫一樣親。
這段綿延了40多年的醫患情,見證了牟善初對患者的大愛。調到解放軍總醫院工作后,牟善初雖然不出門診,但不少醫護人員都知道,疑難病例的會診他隨叫隨到,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普通職工,只要有需要找到他,他都會耐心診療、熱情服務。
那一年,牟善初接到新疆一家醫院緊急會診的邀請:一名病情複雜的少數民族患者危在旦夕,急需指導搶救。
經院里批准后,83歲的牟善初和呼吸科醫生劉長庭乘坐當天的航班直飛新疆。經過4個小時的飛行到達當地后,牟善初立即驅車趕到病房。
仔細問診查體,認真聽取病情介紹,現場研究病歷資料,患者被診斷為哮喘、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和酸鹼失衡等多種疾病併發,病情危重。牟善初和大家認真研究后,制訂了詳細的治療方案。第二天,患者的部分急性癥狀就有所緩解。他在詳細交代了後續治療事項后,才飛回北京。
回京后,他一直牽掛著邊疆這名患者的病情,不時通過電話指導治療。過了半年,患者的病情又出現反覆,牟善初放心不下,再次飛赴邊疆調整治療方案,直至患者最終康復。
“就像自己的老父親一樣親!”退休返聘的解放軍總醫院原護士長邢雲琴,說起牟老來心裡依然涌動著暖流。
那年,剛剛畢業分配到解放軍總醫院工作的邢雲琴得了大葉性肺炎,住院治療20多天仍沒痊癒。牟善初知道科里這個年輕護士患病的消息后,專門到病房認真地為邢雲琴聽診查體,親自帶著她到放射科找科主任會診並制訂治療方案,直至她最後康復。
患者們說,讓牟老看病是一種幸福:腳穿布鞋,巡診查房悄然無聲;聽診器在手裡焐熱,再輕輕放到患者胸前;碰到身體虛弱說話無力的患者,他躬下身子,把耳朵貼近患者細心傾聽……
經過牟老診治康復的患者,紛紛對老專家的高尚醫德、高超醫術表示敬意。每當這時,牟善初總是由衷地說:“醫生離不開病人,就像大樹離不開泥土,減輕病人痛苦,就是最高興的一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