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鄉人類稿
子云鄉人類稿
現代化圖書館管理,作者:李華偉著
殷孟倫(1908~1988)語言學家。字石臞,四川省郫縣人。1932年畢業於台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后赴日本東經帝國大學大學院當研究生。歸國后歷任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科研究所召集人及指導教師,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古漢語教研室主任、語言教研室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文史哲》編委,山東語言學會理事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等。他早年曾受業於趙少咸(世忠)、黃侃(季剛),並接受過章太炎的啟發和指導。曾在黃侃門下學習和工作多年,受到黃侃細緻、系統而具體的指導,從而使他在傳統語言學的文字、音韻、訓詁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留學日本又使他接觸到了西方的語言理論和研究方法。
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研究興趣很廣泛,研究範圍集中在訓詁學和漢語的辭彙研究方面,兼及解釋和評介前人的論著、研究文學名著的語言技巧、歷代語言教育概述、剖析前人偽造的著作等方面。其中尤以漢語辭彙史的研究成果為最突出,強調研究漢語辭彙史應從斷代研究入手。著有《關於漢語複音詞構詞形式二三例的試解》(《文史哲》1958年第4期)、《“聞”的轉義用法時代還要早》(《中國語文》1960年第5期)、《“聞”的詞義問題》(《中國語文》1962年第11期)、《談談漢語辭彙研究中的斷代問題》(《文史哲》1981年第2期)等論文。在客觀地研究、評介前人的語言學論著方面,著有《評魏建功擬〈文字學教材綱要〉》(《斯文》1943年第3卷第12期)、《〈爾雅〉〈方言〉簡析》(《山東大學學報》1961年第2期)、《〈說文解字〉〈釋名〉簡析》(《山東大學學報》1961年第3期)、《段玉裁和他的〈說文解字注〉》(《中國語文》1961年第8期)、《王念孫父子〈廣雅疏證〉在漢語研究史上的地位》(《東嶽論叢》1980年第2期)等文章,分別指出這些論著在語言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在文學與語言的關係方面,他對《紅樓夢》《史記》等的語言運用藝術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著有《略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對語言藝術的認識》(《文史哲》1955年第2期)、《略談紅樓夢的人物語言——以王熙鳳語言作例》(《文史哲》1955年第4期)、《試論司馬遷〈史記〉中的語言》(《文史哲》1956年第2期)、《通過〈魏其武安侯列傳〉來看司馬遷〈史記〉的語言藝術》(《文史哲》1956年第6期)、《從〈論語〉看孔子的語言教育論》(《文史哲》1980年第3期)等。在剖析前人偽作方面,著有《莫友芝與〈韻學源流〉的關係質疑》(《山東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判定此書為偽作,糾正了人們此前對該書的錯誤認識。在訓詁、音韻方面,著有《程瑤田〈果臝轉語記〉疏證》(1943年編入《四川大學文學集刊》)、《果臝轉語記疏證敘說》(《學原》1949年第2卷第9期)、《略談訓詁學這門科學的對象和任務》(《文史哲》1957年第6期)、《訓詁學概論》等論著。此外,他還有《中國語文學概說》(成都普益書局,1949年)、《中國語言文字學導論》(1949年自印)、《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註解》(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古代漢語函授講義》(山東大學,1962年)、《商君書新注》(集體編寫,山東人民出版社,1975年)、《古漢語簡論》(合作,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聊齋詩詞選》(合作,齊魯書社,1983年)、《子云鄉人類稿》(論文集,齊魯書社,1985年)等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