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塔

普利塔

普利寺塔又名萬佛塔,坐落在臨城縣城關東北部。據重修普利寺碑文記載:“宋皇祐三年建(公元1051年),明嘉靖二十四年、萬曆四年重修。”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邢台市保存完整的第二古塔,省級文保單位。該塔座北向南,塔的基層磚牆上刻有974個小佛像,內壁四周磚刻佛像40個,故又名千佛塔,萬佛塔。塔內有井,井內葬有志雲異僧佛牙舍利,故又稱舍利塔。塔居城北崗南,依坡就崗,塔基為高10米、南北長28米、東西寬23米的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磚砌而成,高33米,九級八檐,大型飛檐斗拱,頂端有金屬塔剎,每層四角原均有玲瓏鐵鐘一掛,晚風徐徐,叮噹悠遠,“普利晚鐘”為臨城八景之一。

簡介


普利塔
普利塔
普利塔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東北角,塔南原有普利寺,故名普利塔。塔下砌石台,台高10米,南北長28米,東西寬23米。塔身呈方形,底邊長7.12米,通高33米。磚質結構,九級浮屠,飛檐斗拱,頂端有金屬塔剎。每層四角舊有玲瓏鐵鐘一掛,晚風襲來,叮噹作響,“普利晚鐘”乃臨城古八景之一。塔的底級較高,外壁四周磚刻974尊佛像,內壁四周磚刻40尊佛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故又名“萬佛塔”。塔身南面有石拱門可以入內,內有井。縣誌記載:“有志雲異僧持佛骨佛牙舍利葬於內。”塔東舊有亭台,縣誌記云:“宋徽宗下晉陽於此駐蹕,命審相蔡京書‘爽亭’二字於碣上”。今已廢。
普利塔南側有普利寺,它位於江西省宜豐縣境內的洞山(又名“新豐山”),屬同安鄉洞山村。此山岩壑清幽,景緻宜人,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大宗之一的曹洞宗創始的。普利寺宋朝時也負盛名,蘇轍游油山時,曾寫詩曰:“古寺依山占兒峰,精廬彷彿類天宮。三年欽到官為礙,百里相望意自通。出世佛僧何處著,人群鳥獸不妨同。眼前簿領何時覓,一笑相看丈室中。”
普利塔
普利塔
普利寺現任方丈妙忠法師,96歲,四川人,乃曹洞宗雪庭福裕禪師傳法第四十八代。自1997年法師接任普利寺方丈后,對寺院進行了全面的修復工作,預計要投入二千萬元。現任監院純非法師,34歲,江西人。
普利塔建於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和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相繼重修。另據相關資料記載:唐代重修以後,宋代中期曾大修一次,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45年)進行修飾一次,在塔頂裝置了“仰蓮鑽首”鐵制塔剎,清光緒十一年又進行了大規模修葺。民國以後又重修幾次。因年代荒遠,風剝雨蝕,電轟雷擊,又兼一九六六年三月七級地震之烈,塔頂塌裂,塔身向東北傾斜73厘米,震后又進行一次基部加固工程。九月破“四舊”之劫,塔已破損失容,但雄姿不減。1981年搞了兩次維修,並修塔台,四周磚砌了花牆以作欄桿。使得塔貌一新,異常壯觀。

環境


普利塔
普利塔
溶洞的問世,使臨城漸漸撩開了朦朧的面紗,向世人展現出她那秀麗的姿容:岐山湖湖水之清,足可洗濯您心頭的浮塵;天台山山峰之奇,堪驅策您意馬縱橫馳騁;“既有江南綠樹碧水之秀色,又有壩上夏季氣候之涼爽”的小天池,又可使您遠離酷暑塵囂;在小城裡,您還會出其不意地在城邊邂逅一座宋代寶塔,這就是人稱的“普利寺塔”。
該塔為方形七級密檐式仿木磚塔,高28.98米,塔基每邊長7.17米,一層塔身外璧浮雕佛像千餘尊,南面塔門內置一石佛;一層之上有平座承托二層,二層塔身每面浮雕四立佛,四角各雕一力士;七層之上為塔剎基座和金屬塔剎,由受花、覆缽、相輪、寶珠組成。全塔層層鋪座飛檐,銀鈴迎風傳響,故有“普利晚鐘”之稱,為臨城古代八景之一。
普利寺集唐宋建築藝術之精華,造型挺拔秀麗,雄渾舒展;鋪座層層巧變,生動傳神,極富裝飾美的獨特藝術效果。普利寺歷經千年滄桑,經受了1966年邢台大地震的考驗,仍以原貌聳立在原地,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獨樹一幟的經典傑作,具有重大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

修復情況


普利塔
普利塔
臨城普利寺塔,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年代久遠,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嚴重。2005年,國家撥付專項資金對其進行了歷時一年零四個月的加固維修。9月8日,普利寺塔加固維修工程技術驗收會在臨城召開,國家文物局驗收組專家認為工程符合文物保護原則和要求,修舊如舊、效果良好,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普利寺塔又名“萬佛塔”,位於臨城縣縣城內,始建於北宋皇三年(公元1051年)。2001年7月列入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利寺塔通高28.98米,全塔共計佛像、力士像1050尊。普利寺塔每層各角掛有風鐸(鈴),共有64個,晚風襲來,叮噹作響,故有“普利晚鐘”之稱,為臨城縣古八景之一。
8日參加驗收的與會專家們認為:普利寺塔加固維修工程設計科學、效果良好,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很好地保留了普利寺塔承載和傳遞的豐富歷史文化信息;將避雷設施的安裝與加固維修結合起來同時進行的做法很好,特別值得推廣。
普利塔現存法堂、藏經樓等建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於1983年曾做過一次較大修整。寺院內外另有逢渠橋、夜合石、摩崖石刻、木魚石、考功泉、放生池、鹽井“銀瀑飛練”諸名勝。羅漢松一株,已植有千餘年。良價曾有偈曰:“長長三尺余,鬱郁覆芳草。不知何代人,得見此松老。”1983年9月,普利寺被列為宜豐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介紹


普利塔
普利塔
普利晚鐘
普利寺塔位於河北臨城縣關東北部。又稱萬佛塔。始建於北宋皇祐三年(1051),宋徽宗曾到此遊歷。塔為方形實心,九層八檐,檐下有大型斗栱,高三十公尺,塔頂有鐵制塔剎。第一層較高,四壁刻有佛像九七四尊,形態各異。塔檐四角層層掛有鐵制風鐸。舊普利寺有鍾,傍晚風起鐘鳴,故有‘普利晚鐘’之稱。即普向大眾問訊,或大眾一齊問訊。又作普通問訊、普問訊、十問訊。敕修百丈清規卷二迎待尊宿條(大四八·一一二二下):‘尊宿往住持前問訊,歸中普問訊登座,侍者兩序出班問訊,住持問訊說法畢下座,住持前問訊,普與大眾問訊。’同書卷六大夜念誦條(大四八一一四八中):‘受請人出班燒香退身問訊,次住持前問訊,轉東序前問訊,巡至班末問訊,次西序前問訊,然後與大眾普同問訊。’[釋氏要覽卷中、禪林象器箋禮則門](參閱‘問訊’4412)
萬佛塔
萬佛塔位於焦山頂峰,底周24.8米,塔為八角13層樓閣式磚石結構,高46.2米,海拔70.4米,建築面積583平方米。塔的四正面僻門,其餘四面砌作假窗,外檐第2、第3層砌作塔檐平座,自4層以下只出小平台,無平座。從塔的結構上可以看出,此塔自4層以上有變化,下面幾層是穿心式樓梯,上面則改成盤旋式樓梯,7層以上門窗也不規則,塔頂為鐵制塔剎。塔的造型秀麗,結構富於變化,保存亦較完整。始建年代,說法有二。《蒙城縣政書·寶塔真影》云:“蒙邑寶塔在城之南,相傳為唐代尉遲氏所建浮屠,中嵌佛像,高可十三層。”
萬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風格的仿古塔。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宮。塔內設兩套樓梯上下分流,外有欄桿相倚。每層迴廊四通,八面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夜間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為過往船人指引迷津。
萬佛塔塔院設前後門廳、左右碑廊、廂房,錯落有致,與塔相映成趣。前後大門兩側牆上嵌有“海不揚波”、“中流砥柱”八個蒼勁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體現了萬佛塔莊嚴盛瑞的英姿。

歷史


普利塔
普利塔
據普利寺遺址現存的兩通重修寺院碑文記載:“邑之城外東關有寺名曰普利,宋道君曾歷於此,蓋古剎也。”此記載說明普利寺早於普利塔,普利塔是因寺得名。《臨城縣誌》記載:“宋徽宗下晉陽過此駐蹕,命宰相蔡京書‘爽亭’二字於碣上。”這兩通立於明嘉靖二十四年和萬曆四年的石碑和縣誌均明確記載了宋徽宗趙佶一次赴太原路過此地。據考證,普利寺始建於唐。普利塔始建於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
普利寺初由唐朝高僧良價於咸通年間創建,原名“廣福寺”。良價曾在此弘揚他的創的禪學新義,后其弟子本寂至江西省宜黃縣曹山建寺,將良價的禪學新義闡傳播,故僧眾尊其為曹洞宗祖師。咸通十年(869年),良價圓寂,唐咸宗追對為“悟本禪師”,將其肉身葬於洞山廣福寺後山,塔名“慧覺”,俗稱“價祖塔”。
雖經多次重修,終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電擊地震,寺院已不復存在,塔容已嚴重破損,塔身開始向東南傾斜。近年來當地文物部門又進行了兩次修葺,1980和1981年又加固了塔基台座和塔身下四層。並在四圍建造了欄桿、圍牆。使古塔容貌大為改觀。正以其巍巍雄姿迎接八方遊客。
另據《順德府志》和有關縣誌記載,還有一些小型古塔散見於轄區各縣。如內丘縣金店的郭巨塔,城西的張公塔,小驛頭村的雙石塔。隆堯縣趙孟村的心經石塔,染紅村的舍利塔等等,不再一一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