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大寺村的結果 展開
大寺村
山東省東平縣州城鎮下轄村
大寺村位於州城鎮駐地東北部,250省道(肥梁線)從村東通過。耕地300畝,坑塘100畝,全村148戶,564人。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3258畝(其中:田2390畝,地868畝),人均耕地0.74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5132.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454.5畝。有茶園面積3446畝,其中可採摘面積3446畝;核桃面積11067畝;蠶桑面積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3畝,主要種植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5畝,其中養殖面積1.5畝;其他面積1602畝。
大寺村位於山東省東平縣州城街道駐地東北部,250省道(肥梁線)從村東通過。耕地300畝,坑塘100畝,全村148戶,564人。
大寺,又名東大寺,因村內寺廟而得名。東大寺始建於元代,初名“十方報恩禪寺”,明改稱“報恩禪寺”,遺址在州城內東城牆根一帶。現存遺址東西寬約30米;南北長約220米。據當地老人介紹,山門有六、七米高。兩進院落。大殿前立有數幢龜馱碑,每幢高5-6米不等。大殿後有藏經樓,樓前立有數幢石碑。大殿東有一小院為方丈、住持住所。大殿西有一院為僧眾住所。今遺址內僅有三幢石碑和一些石制柱礎、蓮花盆、碑座等。三幢石碑有一定史料和書法價值。1990年代,大寺村開挖魚池,曾出土宋至清各代文物,瓷器有龍泉、耀州等官、民窯器物;其他有佛像、印章、陶器、金條、銀元寶等。還有一些精美石刻工藝品散落在民間,如上馬台、照壁心、柱礎、蓮花台、石佛像、經石、香爐等。文化堆積層高達1.5-2米。
大寺村重視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組建了40多人的民間藝術隊伍,逢年過節,踩高蹺、扭秧歌、玩花船、舞獅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2006年,大寺村民間藝術“摔二鬼”,被泰安市列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泰安市民間雜技類唯一入選項目。
“摔二鬼”就是“摔跤”,道具為木架包裹的兩個木俑,貌相神似、鮮活逼真。傳說宋元時期,宮中兩位六、七歲的皇子經常嬉鬧,不料遊戲摔跤中一位傷亡,另一位悲痛欲絕,宮人勸說無效。一位太監令工匠依照二人形象做成偶頭,分穿綵衣,由藝伶裝扮,模仿二人摔跤,皇子轉悲為喜,后該技藝流入民間。
“摔二鬼”道具獨特,首先仿照表演者體型做一木架,再做兩個假頭裝到架上,外套不同顏色的綵衣,兩臂相交,如同二人扭抱。表演者身背木架,穿著與假人相同顏色的褲子,手腳分別蹬上顏色不同的鞋靴,四肢俯地,表演蹦跳、旋轉、翻滾摔打,四肢相互踢、蹬、別、跳,有“枯樹盤根”等大小大致32個,你進我退,將摔跤表現得鮮活逼真,滑稽幽默。據村內王慶東老人講,明處其祖上從山西洪洞縣搬遷來時,沿途乞討,以賣藝糊口。後輩輩傳承,到其父親王明超時,表演得出神入化,飲譽東平及周邊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