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位於安徽省蕪湖市,前身是1930年創立的省立安徽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系主任由當時理學院院長、全國著名化學家丁緒賢教授兼任,截止到2010年已有80年的歷史。丁緒賢、黃叔寅、李景晟、許熙生、張道政、吳東儒、張定榮、葉鍾文等一批著名學者曾執教於此。
安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學院現有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化學博士后流動站、無機化學二級學科博士點,1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化學學科教學論、應用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教育碩士)和4個本科專業——化學、應用化學、材料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1個國家級實驗中心、化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重點學科(有機化學、分析化學)、1門國家精品課程(化學教學論)、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分析化學)、1個國家級高中化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功能性分子固體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室(分子基材料實驗室,安徽省粉末塗料實驗室),2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功能性分子固體實驗室、化學生物感測實驗室),有機化學為省特聘教授設立崗位。
自2000年建院以來,科研工作一直積極圍繞建設創新型學院的目標,實施精品戰略,質量至上,始終把高素質學術團隊建設,高級別項目申請作為重點。申請並獲得了一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功能性分子固體重點實驗室;一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分子基材料重點實驗室;兩個安徽省高校省級重點實驗室:功能性分子固體重點實驗室和化學生物感測重點實驗室。同時在學科建設方面獲得了化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有機化學博士點,為科研工作搭建了一個較高水平的平台。爭取到科研項目158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項,安徽省科技創新團隊2項,省部級項目42項,廳局級項目65項,累計科研經費3856(含配套)萬元。發表學術論文961篇,其中SCI論文439篇。申請專利15項,獲得授權專利8項。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安徽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教授33人,副高職稱3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7人,在讀博士19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安徽省“皖江學者”特聘教授、安徽省首批“百人計劃”特聘專家、省級學科帶頭人、省級骨幹教師、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51人次。同時學院還聘請了朱清時院士、錢逸泰院士、游效曾院士、陳洪淵院士、吳奇院士等一批著名科學家為我院兼職教授。
化學專業
一、專業概況
化學專業是學校最早設立的理科專業之一。始於1930年創立的國立安徽大學理學院的化學系,創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加快了專業建設,已發展為學校招生規模較大、辦學層次較高、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條件優良、教學質量提升、科研成果突出的優秀專業之一。
化學專業普通本科,招生規模在擴大,由1998年招生120人增加到2004年337人,2000到2009年招生人數分別為2000級200人,2001級302人,2002級270人,2003級314人,2004級337人,2005級282人,2006級239人,2007級234,2008級233人,2009級163人。化學專業在校生人數是869人。就業情況優良,一次就業率均達到了85%左右。
二、專業辦學理念與定位
(一)專業辦學指導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努力實踐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先進文化、代表億萬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進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增強人才培養的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意識,以培養出適應全國全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人才市場要求的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綜合型人才,服務於安徽教育事業,適應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發展需要的各類應用型人才。
(二)專業培養目標
化學本科專業培養具備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實驗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體魄健全、思維活躍、勇於創新的複合型人才,能勝任中等教育的化學教學、理科教學、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工作者;能為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輸送科學研究優秀人才。
化學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業務規格:
①較好掌握一門外語,掌握計算機及其應用;
②掌握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
③掌握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化工基礎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④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化學教學論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學會和掌握專業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⑤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掌握選修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要學習人文科學;
⑥掌握中外文資料查閱、文獻檢索及運用網路技術獲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⑦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知識,了解化學的學科前沿、教研動態為全省一流、全國知名、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優秀專業
(三)學校化學專業建設特色
1、面向中高等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教師,即“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既有從教技能和基本功,又能從事教學研究的複合型人才;同時承擔了省級、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
2、面向科技主戰場,培養科研後備力量,即“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為重點大學、科研院所提供優秀研究生;同時也為企業單位輸送優秀人才;
3、連層次培養人才,提倡本、碩連續,即免試保送優秀高年級本科生進入碩士點深造;
4、創造條件,接收國外本科生、碩士生來學校就讀化學專業本科、碩士研究生,也可選派學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國就讀,真正做到與此國際接軌。
三、專業發展規劃與前景
學院化學專業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增強人才培養的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意識,不斷探索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大類招生,構建相同的基礎教學平台;中期分流,構建各專業的教學平台;後期定位,使學生各有專長。通過突出“改革”(即改革教育理念、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改促進),注重“實踐”(即修改教學計劃,重訂課程大綱,改建實驗中心,改建本科教室,組編專業課、選修課教材,以建促進),堅持“質量”(就是從課堂教學、實驗教學、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主要環節入手,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素質、業務、能力、水平、以質取進。)等措施使化學專業能夠面向中高等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教師,面向科技主戰場,培養科研後備力量,能夠連層次培養人才,提倡本、碩連續,免試保送優秀高年級本科生進入碩士點深造。化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大多知識面較寬,能較好掌握一門外語,計算機及其應用,掌握各類專業知識和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和化學教學論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如何檢索文獻及運用網路技術獲取信息的基本方法等。
一、專業概況
應用化學專業於1994年經省教委批准後設立,是學校較早的非師範本科專業,該專業下設兩個專業方向:儀器分析、精細化工。自1994年開始至今已連續招收12屆本科生,1999年列為省重點建設專業(當年資助經費3萬元)。2003年准應用化學碩士學位授予點。已形成一支素質較高、結構合理、專業課教師約二十餘人的師資隊伍。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及社會需求已開出8門專業方向課及十多門專業方向選修課,教學大綱完整,教材齊全。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已擁有460多平方米的專業實驗室及100餘萬元專業實驗設備。
二、專業辦學理念與定位
(一)專業建設思路
1、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掘學生潛能,借全面推行完全學分制之東風,讓學生選專業、選教師、選課程,利於學生個性發展。
2、以化學學科優勢為依託,夯實公共基礎課、科類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三大平台,全面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
3、緊密聯繫實際,以市場需求為立足點,與時俱進,開設和增設專業方向課,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專業特色:
全面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教材、教學軟體、網路課程等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教學方法改革相結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形成了適應於不同特點學生需要的多層次實驗教學新體系,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建立了全方位開放的實驗教學模式。
(三)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該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的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相對較強的實驗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化學工程及化工製圖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關於科學技術、化學相關產品、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政策、法規;
5.了解化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最新發展動態,以及化學相關產業發展狀況;
6.掌握中外文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該專業在制定計劃時,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在理論教學體系中重視培養學生紮實的化學基礎知識,使其具有從事應用化學方面工作的基本素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應用化學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中,將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與管理技能、科學研究方式與思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培養的學生具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
三、專業發展規劃與前景
應用化學專業在幾年的發展過程中,課程設置體系方案逐步穩定,精細化學品方向進一步得到加強,加大了工科的力度,增加了實踐環節。畢業生就業率和考研率都呈現較好趨勢,同時恢復儀器分析化學,找好市場定位,培養一定規模的儀器分析人員。畢業生以基礎紮實、適應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而普遍受到人才市場和社會崗位的歡迎。
為了適應學校的辦學宗旨,適應專業知識面的拓展要求,該專業在學校的支持下在教學和科研水平方面都不斷提高。並注重將科研成果移植到教學實驗中,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提供創新思路和實現創新的條件;為本科畢業論文開展提供充足的研究課題和經費支持,使學生得到了良好的鍛煉和培養機會。
未來專業建設和發展的規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建立教學質量的監控和激勵機制:在崗位聘任等方面以教學質量為主要指標,制訂具體的措施並加以實施。
2、完善師資隊伍:兼顧學科建設,引進部分國內外的應用化學專業人才;補充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教師;增強專業實驗室的教師配製。
3、強化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相關措施,實現專業實驗室的開放,制訂相關促進大學生創新活動開展的獎勵措施。
4、建立實驗及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方法:提高實驗教學及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計劃中的比例,促進實驗和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涉及的課程有: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實驗、專業實習。
5、進行重點課程的建設,從師資配備、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要進行重點建設,使之成為該專業最具品牌效應的因素。重點建設的課程有: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和膠體化學等。
一、新專業的設置背景
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是當代高新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新材料技術被視為高新技術革命的基礎和先導,它對於各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新材料技術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技術領域之一。為培養適應21世紀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材料專業技術人才,根據安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現有的專業設置和辦學條件,於1999年申報增設“材料化學”專業,經批准於2000年開始招生。已招收了5屆的本科學生,總人數約300餘名。2000級首屆材料化學專業的60名學生於2004年7月份畢業。本屆學生在校期間很好地完成了教學大綱中所要求的學業,畢業率達100%。材料化學專業的建設實踐和成果,為學校學科專業的建設,開闢了新的人才培養途徑,增添了新的專業生長點,拓展了學科專業覆蓋面,豐富了學科專業內涵。
材料化學一般屬於理學範疇。國家專業目錄中規定可授予學位為理學或工學學士。根據學院現有辦學傳統和經驗,專業建設伊始,確定了“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辦學理念,借鑒、移植、依託並加以創新,建設有自己特色的材料化學新專業。
二、專業實力
2005年該專業所屬的化學學科獲一級學科碩士點授予權,2006年材料化學獲安徽師範大學校級重點學科。
校、院兩級在該專業建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2000多萬元購置了一批國際上最先進的現代分析測試大型儀器設備與材料製備裝置,如核磁共振、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瞬態熒光光譜儀器、X射線粉末衍射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紅外光譜系統、熱分析系統等20多台套。良好的硬體條件,為材料化學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新建的材料化學實驗室總面積達到800多平方米,其中用於本科教學用實驗室面積近500平方米,將為該專業培養理工結合的創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師資力量
該專業具有很強的師資力量,大部分教師具有材料科學領域中不同專業博士學歷和出國進修學習的背景。在校、院兩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又引進了化學、物理、材料等方面的高級人才。經過幾年的建設,該專業擁有16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學位12人(含博士后4人);有“皖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3名;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6人;初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團結奮進、富有朝氣、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學術隊伍。
為加強青年師資隊伍建設,該專業積極開展傳幫帶工作,為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指派指導教師,簽訂培養責任書,明確培養目標。由學術帶頭人和富有教學經驗的年長教師對年輕教師進行開課前的指導,讓青年教師掌握教學規律,抓住教學過程的關鍵。
四、人才培養
該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材料科學的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具備材料化學以及相關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及與其相關的領域從事研究、教學、科技開發和相關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學高級專門人才,以及能在材料科學更高層次進行深造的後備人才。
業務要求: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較寬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2、掌握材料製備(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結構與性能測定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實驗技能;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4、了解材料化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5、具有較高的外國語(一門)水平,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自學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
該專業修業四年,授工學學士學位。
五、課程結構
該專業主幹學科為材料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以及材料分析等。
根據國家教育部對材料化學專業建設的基本要求,並參照兄弟院校的教學計劃,制定了既符合該專業的基本要求又體現學校材料化學專業特色的本科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設置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加強基礎、拓寬專業”。
主幹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鄧小平理論概論、大學英語、高等數學A、線性代數、概率論、大學物理A、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C、物理化學B、微機應用基礎B、C++語言程序設計、結構化學、材料化學、材料物理、材料現代測試方法、材料學概論、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化學、膠體化學與界面化學、材料工程基礎等。
集中實踐環節為40周,包括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實驗等。
六、成果與特色
該專業在教材選用和建設方面,始終堅持博採眾長和因地制宜的原則,選用國內外的優秀教材作為該專業的教學參考書,如採用《材料化學導論》等教育部推薦的21世紀教材等。同時,組織教師編寫了《材料科學基礎》和《材料工程基礎》教材,先在校內印刷,已使用了一到兩輪,同行教師和學生反映使用效果良好。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學校先後投入了約200多萬元,購置了相關實驗儀器設備,結合材料科學實驗中心的建設,完成了實驗室的改造,基本滿足了實驗教學要求,保證了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實驗的正常運行。實驗開出率>95%,確保了教學質量。
建立穩定的學生認識和畢業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良好的了解生產企業實際的機會,並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改革。建立了四個條件較好的校外實習基地,從而保證了教學實習的正常開展。
除了加強學生業務能力的培養,還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其中包括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學生中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此外,通過多次組織院領導和知名教授博導與學生座談,開展“走近教授”和“走進學生”的活動,從個人理想,到專業前景,乃至具體的學習方法進行交流,現身說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積極性,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惑和困難,使學生健康成長。
七、發展規劃與設想
繼續加大教改力度,總結專業建設的經驗教訓,跟蹤首屆畢業生走向社會後的成長過程,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借鑒兄弟院校材料化學專業建設的成果,完善“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辦學理念,進一步探索專業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涵,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充實完善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一方面進一步加大工程實踐教學的比重,以適應人才市場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強材料科學的教學,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繼續深造和從事新材料研發工作的後勁。
八、就業去向
該專業凸顯和貫徹將理科知識傳授與工科工程能力培養相結合,即“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辦學理念,因此,該專業學生兼具材料科學、尤其在化學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材料工程實踐知識。所培養的學生基礎紮實,專業知識面廣,適應性強,畢業后可在材料、化學、化工、電子、輕工、環保等諸多領域及交叉學科從事教學、研究、開發、設計和管理工作。而且,由於該專業學生具有良好的材料科學基礎,適應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有利於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
九、社會評價
學院學生工作部門一貫重視對畢業生的質量進行跟蹤調查,有規劃、有制度地開展畢業生質量檢查;建立畢業生質量信息監測反饋點,定期通過專人走訪或函寄的方式聯繫用人單位,請用人單位對學院培養的畢業生進行客觀評價,提出意見和建議,用人單位對材料化學專業畢業生的各方面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尤其對畢業生的務實態度、責任心和業務水平高度讚賞,不少畢業生已在工作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幹和中高級技術管理幹部,各用人單位普遍歡迎學院材料化學專業畢業生到企業工作,每年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0%以上。
十、畢業生的社會聲譽
學院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在就業工作上學院提出“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全員參與,將就業率與各系工作考評相聯繫”、"讓家長放心、學生安心、用人單位稱心"的工作要求,把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學院的工作重心之一,通過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大力拓展就業渠道、加強學風建設解決就業瓶頸等措施大力推進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在就業工作中,一方面不斷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另一方面不斷調查研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採取措施為學生就業謀求新的出路。學院材料化學專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2005屆是89.83%、2006屆是88.50%。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材料化學專業十分注重通過提高研究生錄取率來推動學院就業工作,通過加強學風建設和加強專業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認真學習,大幅度提高學習成績,既解決了到畢業就業時的成績瓶頸制約因素,又使學生的研究生升學率大幅度提高,材料化學專業2005屆和2006屆的研究生錄取率分別為18.64%和31.15%。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一、專業概況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於2005年經省教委批准後設立,該專業自2009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已初步形成一支素質較高、結構合理、專業課教師約二十餘人的師資隊伍。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及社會需求已開出18門專業方向課及十多門專業方向選修課,教學大綱完整,教材齊全。正逐步完善和新建專業實驗室和工科實訓基地。
二、專業辦學理念與定位
(一)專業建設思路
1、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掘學生潛能,借全面推行完全學分制之東風,讓學生選專業、選教師、選課程,利於學生個性發展。
2、以化學學科優勢為依託,夯實公共基礎課、科類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三大平台,全面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
3、緊密聯繫實際,以市場需求為立足點,與時俱進,開設和增設專業方向課,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該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的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相對較強的實驗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化學工程及化工製圖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關於科學技術、化學、化工相關產品、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政策、法規;
5.了解化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最新發展動態,以及化學相關產業發展狀況;
6.掌握中外文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該專業在制定計劃時,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在理論教學體系中重視培養學生紮實的化學基礎知識,使其具有從事化學工程與工藝方面工作的基本素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化學與工程工藝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中,將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與管理技能、科學研究方式與思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培養的學生具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
學院圖書資料室現有各類中、英文藏書數萬冊,國內外化學學術期刊260餘種,擁有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實驗室面積4900m2、擁有儀器3481台件,其中1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30台件,設備總值4200.52萬元,具備較好的科研基礎條件。
解放前歷任系主任
丁緒賢、陳景琪、周萃和、李景晟、黃叔寅、曹自晏、雷瀚
解放后歷任領導
1.黨委(總支、支部)書記:
胡道富、李東方、朱仇美、吳發祥、吳長根、張學浩、傅樂義、顧家山
2.院長(系主任):
黃叔寅、張定榮、吳家良、倪申寬、張文敏、王紹武
3.黨委(總支、支部)副書記:
胡道富、倪申寬、喬金龍、吳長根、傅樂義、袁維華、袁德水、史鐵傑
胡敏
4.副院長(系副主任):
葉鍾文、朱仇美、倪光明、張學浩、王冬生、宮世國、倪申寬、張文敏
方百盈、王金理、王紹武、孔祥發、孫益民、方賓、楊強、魏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