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戴勝鳥的結果 展開

戴勝鳥

犀鳥目戴勝科動物

戴勝鳥(學名:Upupaepops),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雞冠鳥等,頭頂有醒目的羽冠,平時褶疊倒伏不顯,直豎時像一把打開的摺扇,隨同鳴叫時起時伏。嘴細長往下彎曲。

棲息在開闊的田園、園林、郊野的樹榦上,是有名的食蟲鳥,大量捕食金針蟲螻蛄、行軍蟲、步行蟲和天牛幼蟲等害蟲,大約佔到它總食量的88%。在保護森林和農田方面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

物種簡介


戴勝(學名:Upupaepops,英文名:EurasianHoopoe)是戴勝科戴勝屬的鳥類,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雞冠鳥、臭姑鴣、咕咕翅。頭頂花冠似摺扇,嘴極為細長、向下彎曲,常被誤認為是啄木鳥,實際上啄木鳥嘴粗短。戴勝在地面找到蟲子后,猛地甩頭將蟲子拋起,並張開嘴吞入。廣佈於歐、亞、非三洲。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東北地區,台灣、海南等省,西藏自治區都有分佈。在長江以北為夏候鳥和旅鳥,在長江以南為留鳥。戴勝是以色列的國鳥,是中國三有保護鳥類。

形態特徵


戴勝鳥頭上具鳳冠狀羽冠;嘴形細長,自基處起稍向下彎;翅形短圓,初級飛羽10枚;尾長度適中而近方形,尾羽10片;跗蹠短而不弱,前後緣均具盾狀鱗;趾基合併不完全,中趾與外趾僅並連於基部,內趾則遊離。兩性羽色相似。
烏喙骨僅左邊存在,胸骨后切刻深,劍突寬、平;深蹠腱互相分離至屈趾長肌的分支,但自屈拇趾長肌有一韌帶伸至中趾肌腱所連的肌片,連接點在趾根下方。
頭頂羽冠長而闊,呈扇形,顏色為棕紅色或沙粉紅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頭側和後頸淡棕色,上背和肩灰棕色,下背黑色而雜有淡棕白色寬闊橫斑。初級飛羽黑色,飛羽中部具1道寬闊的白色橫斑,其餘飛羽具多道白色橫斑。翅上覆羽黑色,亦具較寬的白色或棕白色橫斑。腰白色,尾羽黑色而中部具一白色橫斑。頦、喉和上胸葡萄棕色,腹白色而雜有褐色縱紋。虹膜暗褐色。嘴細長而向下彎曲、黑色,基部淡肉色。腳和趾鉛色或褐色。
體重♂53-81g,♀55-90g;體長♂266-312mm,♀245-300mm;嘴峰♂47-59mm,♀43-56mm;翅♂140-158mm,♀136-157mm;尾♂95-124mm,♀90-110mm;跗蹠♂18-27mm,♀20-25mm。
(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戴勝鳥用嘴在地面翻動尋找食物。飛行呈大波浪狀,體態輕盈,頗為壯觀。若遇敵害,它有一手絕招,從尾脂腺分泌出一種黑褐色油狀液,氣味極其惡臭,定使來犯者掩鼻而逃。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地面上慢步行走,邊走邊覓食,受驚時飛上樹枝或飛一段距離后又落地,飛行時兩翅扇動緩慢,成一起一伏的波浪式前進。停歇或在地上覓食時,羽冠張開,形如一把扇,遇驚后則立即收貼於頭上。性情較為馴善,不太怕人。鳴聲似‘撲-撲-撲’,粗壯而低沉。鳴叫時冠羽聳起,旋又伏下,隨著叫聲,羽冠一起一伏,鳴叫時喉頸部伸長而鼓起,頭前伸,並一邊行走一邊不斷點頭。
在中國生活長江以北,屬於夏候鳥,一般夏季才會見到,多生活於樹木茂密的森林,以蟲子為食,戴勝主要覓食地面上的各種昆蟲、蠕蟲和幼蟲,此鳥喜歡居住在樹洞和石縫當中,鳴聲低沉略似“屎勃勃”或“背屎桶桶”,是有名的食蟲鳥,以攝食地下金針蟲、螻蛄、步行蟲等昆蟲為生,它所吃的昆蟲量,約佔總食量的90%,多是農作物的害蟲。

分佈範圍


戴勝鳥
戴勝鳥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高至海拔3000m。在雲南南部、廣西和海南為留鳥,其餘地區為夏候鳥,台灣為偶見旅鳥。

生長繁殖


比較規整的洞口直徑據一窩的測量為長8.4cm×5.6cm,洞內徑26cm,洞深50cm,洞口距地高2.5-10m。在缺少樹洞的山腳農田地區,也在廢棄房屋牆壁洞和懸崖岩壁縫隙間營巢,甚至有在地上干樹枝堆下產卵的。我們觀察到2對紅隼、7對寒鴉和1對戴勝在同一處岩壁上的不同岩石縫間營巢。巢由植物莖葉構成,有時雜有植物根、羽毛和毛髮。1年繁殖1窩,大小為24-28mm×17-19mm,重3-5g。雌鳥產出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8天。雛鳥晚成性。雛鳥剛孵出時體重僅3.5g,體長45mm。

生活環境

戴勝鳥
戴勝鳥
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緣、路邊、河谷、農田、草地、村屯和果園等開闊地方,尤其以林緣耕地生境較為常見。冬季主要在山腳平原等低海拔地方,夏季可上到3000m的高海拔地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雄鳥間常為保護領地而格鬥;格鬥時雙方互相逼近,先是高聳著羽冠、嘴盡量向下伸地對峙著,突然間互相咬著嘴尖,拔河似的拉成直線以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接著二者相連著一同拍翼墜下脫開,在地上繼續互相衝擊,直至一方退讓為止。
繁殖期4-6月。成對營巢繁殖。有時亦見有雄鳥間的爭雌現象。雌鳥在一旁觀望,最後和勝者結合成對。通常營巢於林緣或林中道路兩邊天然樹洞中或啄木鳥的棄洞中。洞口大小直徑隨環境而有較大變化,在缺少樹洞的山腳農田地區,也在廢棄房屋牆壁洞和懸崖岩壁縫隙間營巢,甚至有在地上干樹枝堆下產卵的。巢由植物莖葉構成,有時雜有植物根、羽毛和毛髮。
一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通常6-8枚,偶爾少至5枚,多至9枚,甚至有多到12枚的。卵為長卵圓形,顏色為淺鴨蛋青色或淡灰褐色。雌鳥產出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8天。雛鳥晚成性。雛鳥剛孵出時體重僅3.5克,體長45毫米,全身肉紅色,僅頭頂、背中線、股溝、肩和尾有白色絨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親鳥26-29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飛翔和離巢。由於雛鳥的糞便親鳥不處理,加之雌鳥在孵卵期間又從尾部腺體中排出一種黑棕色的油狀液體,弄得巢很臟很臭,故戴勝又有‘臭姑姑’的俗名。

亞種分化


戴勝鳥
戴勝鳥
(9種)
序號拉丁名地區
1Upupaepopsepops非洲西北部,加那利群島,歐洲東部,俄羅斯中南部,中國新疆和印度西北部。
2Upupaepopsmajor埃及,蘇丹北部和查德東部。
3Upupaepopssenegalensis阿爾及利亞南部,塞內加爾,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
4Upupaepopswaibeli喀麥隆,扎伊爾北部,烏干達和肯亞北部。
5Upupaepopsafricana扎伊爾中部和肯亞中部。
6Upupaepopsmarginata馬達加斯加。
7Upupaepopssaturata俄羅斯中南部,日本東部,中國南部和中部。
8Upupaepopsceylonensis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
9Upupaepopslongirostris孟加拉,中國,馬來半島和印度支那。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
保護級別
中國三有保護鳥類: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紅色名錄保護級別:
無危物種
LeastConcern(LC)
受威脅程度較低,保護現狀比較安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很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