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龍

世界上最優雅的泳客

葉海龍(學名:Phycodurus eques)屬於海龍科,主要棲息在隱蔽性較好的礁石和海藻生長密集的淺海水域。無論形態、生活習性和食物習性都與海馬很相似。因其身上布滿形態美麗的綠葉,遊動起來,搖曳生姿,被稱為世界上最優雅的泳客。分佈於南澳大利亞南部及西部海域,通常生活在較淺及和暖的海水。屬肉食性,捕食小型甲殼類、浮游生物等。

常棲息於含有較多大型藻類的溫帶沿海水域。生活在礁石、沙床和海草草甸中。一般活動深度為5-15米。葉海龍善於偽裝,依靠海藻狀附肢進行擬態。其性格孤僻,喜獨居,游泳能力弱,方向感較強。主食為糠蝦,也吃其他小型甲殼類,浮游生物等。攝食時會將吻下部撐大,並將獵物吸入口中,直接吞下獵物整體。該種壽命為7-10年。

葉海龍無明顯繁殖季節。由雄性負責孵化後代。孵化期平均6-8周。幼體吻很短,且葉狀附肢較少。它們會在淺水區域依靠卵黃囊提供的營養生活2天。幼體出會在1-2年內完全發育成熟,具備繁殖能力。

外形特徵


葉海龍
葉海龍
葉海龍可長到45厘米,它的身體由骨質板組成,且延伸出一株株像海藻葉瓣狀的附肢,可以讓葉海龍偽裝成海藻,安全地隱藏在海藻叢生、水流極慢且未受污染的近海水域中棲息與覓食。海龍沒有牙齒,它們的嘴像吸管一樣,能把浮游生物與像小蝦的海虱吸進肚子里。草海龍的大小與葉海龍差不多,不同的是草海龍有紅色、紫色與黃色,有的胸上有寶藍色條紋,身上和尾部的附肢也比葉海龍細少許多,外表比較接近海馬。
葉海龍體長平均約30厘米,最大可達50厘米。身體由骨質板組成,在其身體上呈現出一排堅硬的外骨骼環和一個管狀的吻。吻內無牙,細長,眼睛位於吻的上方。胸鰭位於頸部,背鰭則沿脊椎延伸至整條背部。身體兩側有數根用於抵禦掠食者的硬刺。其體表生有許多海藻葉片狀的扁平半透明附肢,頭頂有數根模仿海藻幼苗的須。附肢有助於對海藻進行模仿擬態。
該種體色多變,與年齡,地點,食物和周圍環境均有關。生活於較淺海域的葉海龍身體呈黃褐色或綠色,體側縱條紋呈粉紅色,葉狀附肢棕綠色;深水海域生活的葉海龍身體則呈灰褐色或酒紅色,葉狀附肢綠色、黃棕色至淺棕色,體側縱條紋白色,眼下方並有一白色斑塊延伸至吻。葉海龍幼體體表花紋及附肢呈黑色,附肢末梢呈藍色。

生活習性


葉海龍
葉海龍
葉海龍屬於海龍科,與海馬和管狀魚屬同一家族。葉海龍主要棲息在隱蔽性較好的礁石和海藻叢生密集的淺海水域。棲息水域的一般深度為4~30米,但在50米深的水域也可以發現葉海龍的蹤影。幼體的葉海龍一般生活在較淺的水域,而成體葉海龍則喜歡生活在10米以深的海域。葉海龍是海洋生物中傑出的偽裝大師,它偽裝的道具是精細的葉狀附肢。此外葉海龍還利用其獨特的前後搖擺的運動方式偽裝成海藻的樣子以躲避敵害。成體葉海龍的體色可因個體差異以及棲息海域的深淺而從綠色到黃褐色。葉海龍沒有牙齒,它的嘴巴很特別,長長的長得管一樣,這一結構特點使得葉海龍適應於吮吸的攝食方式,可把浮游生物、糠蝦及海虱等其他小型的海洋生物吸進肚子里。與同一家族的海馬一樣,葉海龍在孵育後代的過程中也往往存在“角色顛倒”的現象。葉海龍卵一般需要在雄性個體的育嬰囊中待上大約2個月的時間,才可以孵化成為幼體葉海龍。近年來,由於澳大利亞南部淺海水域遭到嚴重的污染和葉海龍不易遊動的身體使它經常保持靜止不動的習性,以及其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使得這一珍稀動物遭到一些不法人士的大肆捕撈。另外葉海龍從產卵、受精、孵化到存活,概率都很低,僅有5%,因此澳大利亞有關部門已將葉海龍列為重點保護珍稀動物。
分佈範圍葉海龍分佈於南澳大利亞南部及西部海域,通常生活在較淺及和暖的海水。種族情況葉海龍的名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它與海馬類似,在雌海龍將這些卵產出后,這些受精卵將在雄海龍尾巴下面的蜂巢狀區域(抱卵點)內度過約8周時間,雄性海龍能夠攜帶150到200枚卵。在澳大利亞,它們被稱為澳洲海馬。從1982年起,南澳大利亞政府將葉海龍列為了保護動物。雖然不像其它神秘海洋動物那樣難覓蹤影,但親眼見到這種特殊海龍的人卻變得越來越少了。由於環境污染和工業廢物流入海洋,葉海龍已瀕於滅絕。海龍的生存受到很大的威脅,不但澳洲南部淺海水域污染的問題愈來愈嚴重,海龍美麗可愛的模樣、不易迅速遊動的身軀、與常保靜止不動的習性,也使它們經常遭到一些不道德的人的捕捉。目這兩種海龍都已被列為保育動物,特別是外表細緻華麗的葉海龍,更是相當稀少珍貴。生長繁殖繁殖季節從10月到3月,雄性葉海龍負責受孕孵化,在交配期間,雌海龍將大約120個卵排在雄海龍尾部的育嬰囊中,雄海龍受精,30~35天後孵化出20毫米長的小海龍。與海馬相同,海龍最特別的也是由雄性負責懷孕生產。在交配期間,雌海龍將150到250個卵排在雄海龍尾部的育嬰囊中,雄海龍就孕育著這些小海龍蛋長達六到八個星期,直到它們變成迷你海龍寶寶,再把他們生出來。每年八月到隔年三月是海龍的繁殖季節,在這段期間,通常一隻雄海龍可以孵兩窩蛋,可惜的是,在自然環境里,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小海龍寶寶有存活長大的機會。保護級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相關資料雖然根據2006年11月的《國家地理雜誌》,一種名叫草形海龍的品種與葉形海龍可能出自於同一品種,不過全身青色的草形海龍體形明顯比葉形海龍來得微小。葉形海龍成為南澳大利亞海洋行事館的官方會徽。
葉海龍該種壽命為7-10年。其性格孤僻,常獨居,很少於同種之間的其他成員進行互動,也沒有固定的家庭或群體。雄性和雌性葉海龍有時會一起行動,而目的也僅僅是為了交配而已。該種有很強的方向感,可以游到100米之外的地方,並毫不費力地返回到原先的地點。每條葉海龍的領地最大可達5公頃。
善偽裝,可以依靠海藻狀附肢的擬態來保護自己,不被天敵發現。其骨質身體及體側的尖刺也是對自身良好的防禦,往往能驚嚇到捕食者。但該種身體堅硬,限制了流動性。唯一能使自己在水中移動的方式是快速擺動臀鰭和腹鰭。胸鰭則主要用於控制移動的方向。葉海龍鰾中的空氣可以波動,所以它們可以保持身體靜止在原地的位置,或在水中垂直上下移動。由於葉海龍的游泳能力極弱,當遇到強大洋流或暴風雨時有可能會因過度疲勞而死亡。
葉海龍沒有牙齒和胃,因此它們幾乎是在不斷地進食。該種動物會在很廣的範圍內大量捕獵。主食為糠蝦,也吃其他小型甲殼類,浮游生物和細小的幼魚為食。攝食時會將吻下部撐大,並將吸入口中吸入口中,直接吞下獵物整體。冬季食物稀少的時候,它們會遷移到更深的水域。

棲息環境


葉海龍常棲息在水溫為13-19℃之間、且含有較多大型藻類的溫帶沿海水域。生活在礁石、沙床及靠近珊瑚礁的海草床和海草草甸中。一般活動深度範圍為5-15米,最低棲息深度為30米。

分佈範圍


該種分佈於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維多利亞州及西部澳大利亞)。

繁殖方式


葉海龍一年內均能繁殖,無明顯繁殖季節。該種由雄性負責孵化後代。雌性葉海龍產卵200-300粒,卵徑4毫米。同時雄性在尾部長出許多毛細血管,然後進行膨脹、起皺,形成約120個卵托,卵托在卵嵌入後會速度硬化。此時雌性會將卵轉移到雄性的卵托上受精,日後由雄性攜帶於尾部孵化。
孵化期平均6-8周,葉海龍幼體會從卵囊中較緊緻的位置破出,尾部最先伸出。幼體吻很短,且葉狀附肢較少。它們會在淺水區域的基層沉澱下來,依靠卵黃囊提供的營養生活2天,待到它們的吻更加明顯,並且有能力進行捕獵。幼體出生時長約2厘米,但在1年內即可以生長到20厘米。1-2年內,葉海龍完全發育成熟,具備繁殖能力。
正在孵卵的雄性葉海龍葉海龍幼體

種群現狀


截止至2017年,對於葉海龍仍幾乎沒有針對性的調查和種群數量估計。對於該種,僅有對分佈地點的種群密度估算。據估計,因康特灣西島周圍地區的葉海龍種群的密度為每公頃57隻(體長小於10厘米的幼體未包括在研究中)。為了確定整個該種地理分佈範圍內的種群規模,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葉海龍的主要威脅來自海洋開發、污染造成的棲息地退化及被破壞,尤其是在城市附近。然而,因這些因素而導致的減少量並沒有受到衡量,預估只佔該種總數和棲息地總量的一小部分。
誤捕和水族館物種收集也會對該種形成危害,但不被認為會造成實質性數量的下降。

保護級別


該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動物文化


澳大利亞的許多人相信葉海龍可以為他們帶來好運,因此該種在澳大利亞的許多節日中都被當做吉祥物或象徵物,其形象常出現於家居飾品、紋身及衣物的圖案上。
葉海龍也是南澳大利亞海洋生物學會、南澳大利亞的官方海洋標誌。為對這種奇妙的動物進行慶祝及表達喜愛之情,葉海龍節常在南澳舉行,由昆士蘭州的區自治會組織,吸引了數千名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