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篇小說

徠《賭徒》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歐之行印象下寫的作品。

小說主要講述波林娜愛上窮苦的家庭教師阿列克謝,但是,在阿列克謝外出期間,為了擺脫家庭的困境,波林娜成了一位放高利貸的法國人的未婚妻。阿列克謝為了拯救波林娜,陷進了輪盤賭。他最後贏了,但賭博的狂熱已淹沒了他對波林娜的愛情悲劇故事。作者以自我經歷為原型,通過對市場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批判,從而寫出金錢對人的扭曲意識。

內容簡介


波林娜是一位將軍前妻的女兒,母親死後她留在繼父家裡充當兩個異父同母的弟弟的外語教師。她與家庭教師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相愛了,這是一個機智而富於才華的年輕人。不久,將軍的事業遭到了失敗,他不得不依賴一個年輕的法國高利貸商人在經濟上的資助。這個法國人以其漂亮英俊的外貌迷住了波林娜,在阿列克謝外出期間,她成了這個法國人的未婚妻。然而,這個卑鄙慳吝的法國人原本只是想獲得一大筆嫁妝,他的希望破滅之後,便同波林娜斷絕了關係。波林娜受到了極大的侮辱。為了拯救波林娜,阿列克謝不顧一切地在賭場上狂賭,他感到:“我的整個生命都成了賭注。”
這個無所畏懼的賭徒在賭場上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他贏了二十萬法郎,然而狂賭、贏錢、黃金這些念頭逐漸淹沒了他對波林娜的深情。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不勝驚訝地察覺到,他對那個波林娜的熱情已經減退並化為烏有,輪盤賭以及它那有魔力的數字已經吞沒了他的整個生命。
波林娜拒絕了她所鍾愛的阿列克謝為她贏來的二十萬法郎的資助,並把錢甩在了他的臉上。他們最終分離。隨後,阿列克謝陷入了生活的泥潭之中,他當過僕人、聽差,蹲過債戶拘留所,他拚命地賭博,贏過錢,而後又全部輸掉,但他仍抱著一線希望,可他知道自己已別無選擇,他已將整個身心交給賭博。

創作背景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輕時曾被沙皇叛過死刑,在臨刑前一分鐘才得到赦免,這使他的神經受到嚴重刺激。他想在賭博中求得經濟和精神上的解脫,於是終日混跡於賭場,整整賭了10年。
186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由於經濟狀況極為拮据,不得不與一位卑鄙無恥的出版商斯塔洛奧斯基簽訂了一份契約,他許諾在1866年11月1日以前完成一本新小說,否則,就意味著授權斯塔洛奧斯基在九年內無償出版陀氏所有作品。時至10月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卻隻字未寫。在絕望中,他雇請了一名速記員,開始口述著書,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擇之一。在速記小姐安娜格利高里耶芙娜的鼓勵幫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這部小說,並使他未來的經濟狀況有了保障。
1871年,他大輸一場后,在妻子的苦苦勸導下,終於戒了賭,專心從事寫作,僅用了26天就寫出了小說《賭徒》。
關於這部小說的主人公阿歷克賽,作家自己這樣寫道:“我要描寫一個率真的性格,而且是個素養頗高,但在各方面又尚未定型的人……但是主要的關芻在於他把全部的生命、精力、狂熱和勇敢都用到輪盤賭上了。他是個賭徒,介不是個簡單的賭徒,正如普希金的慳吝騎士不是個簡單的慳吝人……他在某種意義上是個詩人,但問題在於,他又為自己的這種詩情感到羞恥,因為他痛感其低下,儘管敢於冒險的要求又讓他覺得自己高大。整篇小說就是講述他如何連續三個年頭流連於輪盤場的。”

人物介紹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
阿歷克謝對波林娜既愛又恨,他可以屈辱地去迎合她的每個奇思怪想,而幾乎與此同時又有一種支配欲。而且他對波林娜的感情不可避免地與他的嗜賭相聯繫。當波林娜委身於他時,他就感到一種要回到賭桌旁的衝動。在他狂賭時,又將波林娜忘之於九霄雲外,在贏錢后他又匆匆趕回來,在波林娜面前傾囊相送,這似乎成了他們之間愛情不可分割的過程。真正使他沉迷的並不是波林娜那女人的軀體,而是在追逐波林娜的過程中那種強烈的感受和體會。同樣,使他醉心賭博的也不是到手的錢財,而是賭博本身扣人心弦、險象叢生的刺激。
波林娜
波林娜愛戀阿歷克謝,但又忍不住要去侮辱他。當阿歷克謝莊重地表示為了她甚至可以自殺時,她卻戲弄這一表白,慫恿他去冒犯一位德國男爵。她嘲笑阿歷克謝那種愛恨交加的誓言,但又為此激動不已。她懼怕阿歷克謝對自己的控制,可在需要時又投入他的懷抱,當波林娜委身於阿歷克謝時,她的行為顯得那樣飄忽不定,反覆無常,甚至有點歇斯底里她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不定,一會兒是卑賤地自我屈辱,一會兒又為自己的行為竭力辯解;一會是貶斥、辱罵阿歷克謝,會又向他表示不渝的愛情。後來,波林娜與阿歷克謝共度良宵后,她把阿列克謝賭博賺回來的錢摔在他臉上揚長而去。

作品鑒賞


《賭徒》值是一讀的別一個原因是其中留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生活經歷的極深的印跡。阿歷克賽和女主人公波琳娜的愛情波折折射了作家和他的情人阿·蘇斯洛娃之音質複雜關係。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一封信中寫到過阿·蘇斯洛娃的性格:“她要求於人的是集一切於一身,盡善盡美,決不由於有其他許多優眯而原諒一個缺點。”這些話完全可用來描述波琳娜的性格。阿·蘇斯洛娃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共游西歐,同時又曾迷戀過一個法國人並與他有錢財上的糾葛,小說中波琳娜與德·格里葉的關係與此有相似之處。
作品主題
《賭徒》是對市場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批判。這部小說里不僅探索了愛情挫折和嗜賭這兩大主題,而且還進一步闡析了心理上的自我毀滅的原動力,並以阿歷克賽為模式塑造了一種人物典型。
波林娜與有關婦女的自由和性、被解放婦女愛的權力、及女性主義意識和激烈主義的可獨立發展性的各種各樣的觀點相聯繫。她不再僅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更代表“婦女”和“婦女問題”的概念。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孜孜追求被解放女性波麗娜的意義。它從道德、性心理和形而上等各個角度,苦苦思索著“冒險”的喻義。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19世紀60年代被解放的女性波麗娜與一種源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女性話語浪潮之間形成共鳴。
藝術特色
小徠說中存在作家的自傳。1860年代初,作家在國外旅行期間也曾迷戀輪盤賭博。賭場的生動畫面由“賭徒惡棍”組成,由所有這些“在金幣面前顫抖的壞蛋”組成,比如,維斯巴登的賭場就是作家所熟悉的。除了生動的感受,1859年,他讀到捷爾沙烏的文章《摘自賭徒手記》中各種有關賭博的故事也發揮作用。
小說將傳統男性和女性行為的混淆以及傳統定義的男性和女性領域的轉換激發了作者去探索與文化交犖相聯繫的“非理性”的豐富的形式。

作品評價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鄭體武:“篇幅不大的長篇小說《賭徒》不屬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型哲理小說之列,但從自傳性的角度看很重要,是刻畫心理肖像的練筆之作。”

作者簡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19世紀俄國文壇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走過的是一條極為艱辛、複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複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這使得他的作品在深度上達到了極致。即如有人所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代表作品主要有《罪與罰》(該作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死屋手記》、《少年》、《白痴》、《卡拉馬佐夫兄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