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教門拳
楊氏教門拳
楊氏教門拳由寧夏吳忠一代宗師楊士鵬創立於清朝年代,之後流傳民間,進入清真寺院,由伊瑪目、阿訇、武林高手教授回民練武並吸取兄弟民族武術精華經長期融練成為回族武術。該拳法傳承於楊氏家族,集內外功於一爐,融武術氣功於一家,集搏擊、養生、表演於一體。
楊氏教門拳技擊源於古代兵戰拳,融合了回族的生活習俗及宗教禮儀於武術技擊中,采、閉、封、吃、截、雲、抹、湯、洗、切等的技擊手法,以破壞對方的身體重心和平衡能力,使之失去抵抗能力並以小、靈、巧、妙的技擊特點,是穆斯林武術文化的精華和瑰寶。
楊氏教門拳是博大精深的伊斯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行於回族親友中,具有強烈的回族風味和濃厚的宗教色彩,故而被稱為教門拳。教門拳是回族武術的重要形式、寧夏回族武術的代表與縮影,是傳承於吳忠楊氏家族及其親友中的一種優秀傳統回族武術項目,故又被稱為楊氏教門拳,至21世紀初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秘不外傳,故鮮為人知。
楊氏拳功穆林養功、穆林勁功、伊蘭清凈功功組。功修鍊效促武功飛躍,武功鍛煉,效提功修,輔,缺。兼修,功技,拳功堪稱奇功。楊氏拳蘊藏古今藝術魅,鍛煉,兼修,功技,防病療疾,修養。
楊氏拳:
具強烈族味,濃厚宗彩,拳洗禮,式、收式均垛式,且傳播;
二是伸縮自然,左右協調,上下相隨,進退有序,進攻快速兇猛,防守巧妙嚴密,功技並進,技高法巧;出招古怪別緻,身靈步活多變,內外兼修輕靈巧妙,頭肩肘手胯膝足摔解拿,渾身皆為招,功成都是打;
三是器械的戰招均具有小靈巧妙的特點;
四是具有出手致勝的高效的內功功法。
教門真功至聖傳,歷代先祖勤精研,五功五典為宗旨,無窮奧妙在其間。楊氏教門拳的秘傳套路有譜云:“楊氏教門拳,武藝十八般,若知其中奧,須投楊門練。”其主要秘傳套路有穆聖奇門拳、古蘭聖門刀(含截手刀)、小經斷門槍(含七星槍對扎、雙頭槍)、阿里絕門劍(含殺手劍、雙手劍)、阿里獨門棍(含陰五手棍)、穆民蘇勤拐、聖門換手鞭等,另有對練輔助套路。
楊氏教門拳的創立者楊士鵬先生出身武術世家,祖輩習武掌教。他在繼承家傳武藝后,遊歷外地,以武會友,歷時數載,博取了各家精招,薈萃數派絕技,冶內外功於一爐,融武術、氣功、醫療、養生為一家,保持回族特色和宗教特點。
楊氏教門拳以伊斯蘭文化為指導,以中阿武技相結合為基礎,以濃厚的宗教色彩和強烈的回族風味為靈魂,以接垛爾起式收式為標準,並且自己傳播自己。楊士鵬以此為核心耗畢生心血,將家傳技藝進行精研加工提煉定型為徒手、器械、內功等,創立了精微奧妙的教門拳。他不但將教門拳完善定型,而且將其推向高峰,獨樹一幟,名振一時,被世人稱“小徑槍教門拳,蓋世無雙”。
楊士鵬時任三十六坊總掌教,一生掌教講學武藝傳家,並在清真寺公開向楊氏子弟傳授教門拳,被後人尊為一世祖。遂將教門拳傳其長子楊清先生、次子楊明先生,是為第二代傳人。清同治年間,以寧夏吳忠金積堡為中心爆發了大規模回民起義,並組成了標路十三營,特別是以楊清為營長的由教門拳弟子組成威虎營,英勇殺敵,威鎮四方。
第三代傳人楊吉有先生、楊吉忠先生,繼承先志,使教門拳流傳至今。三世楊吉有先生遂將教門拳秘密傳給其子楊生山先生,是為第四代傳人。解放后楊氏家庭人丁興旺,楊生山遂將教門拳傳其長子楊金忠先生、次子楊金柱先生,是為第五代傳人。
楊金柱先生是寧夏吳忠三中老師,吳忠回族武術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八歲隨父習家傳教門拳,藝成后又先後到武術大師張天洪先生的高足快手吳生保、硬工虎將趙伏堂及單頭棍王何金德、武林泰斗楊耀鈞諸先生處習武。楊金柱先生精八極、教門彈腿、查拳、通備等回民拳種及形意、八卦、太極等拳械。他積數十年之艱辛時日,百餘套拳械之精華,在家傳技藝的基礎上,準確全面系統完整地整理出經過精研錘鍊的楊氏教門拳,並總結出楊氏教門拳精要,使其結構嚴謹,套路完善,內容豐富。遂將教門拳傳其子楊文璽、楊文舜、楊文昭,侄楊文廣,是為第六代傳人。
楊氏教門拳第六代傳人楊文璽、楊文舜、楊文昭受命傳授教門拳,楊文璽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回族武術民間團體——寧夏吳忠回族武術文化研究會、回族武術文化學校,並出任會長、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