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派

隱逸派

20世紀上半葉在義大利和西方頗有影響的詩歌流派之一。它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30年代達到鼎盛。隱逸派的詩歌理論和創作,受到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它以主觀唯心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藝術家避開嚴酷的現實,逃遁到個人情感的世界里去。它的題材主要是描寫片斷的自然場景,抒發人的瞬間的感受、幻想和隱藏在內心的微妙情緒,表現人生的孤獨、憂鬱和生活的邪惡。

隱逸派特點


在藝術上,隱逸派迴避寫實,而側重以奔放的想象,藉助獨特的隱喻和意象來建立藝術形象,表達詩人複雜的主觀感覺。隱逸派的詩歌大多是自由體,講究韻律,追求詩歌的音樂性,強調詞的聲音比詞的意義更富有表現主觀感覺的力量,力求挖掘詞語蘊含的感情色彩,而捨棄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義。
隱逸派詩人避開激烈的社會政治鬥爭,沉湎於個人的感覺世界,把抽象的、超時代的生活之惡當作一切禍害的根源,實際上沖淡或掩蓋了社會矛盾的實質。有時,悲觀傷感的色彩較為濃重。同時,隱逸派又曲折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獨特的、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它同為資本主義和法西斯統治歌功頌德的文學唱反調,表達了義大利中小資產階級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特別是對法西斯獨裁政權及其意識形態既不願順從又無力反抗的苦悶、失望、彷徨的情緒,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和認識價值。
到了40年代,在人民群眾掀起的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影響下,一些隱逸派詩人或直接參加了抵抗運動,或在詩歌中鮮明地表現反法西斯主義、愛國主義的主題,開始觸及社會現實生活的題材。隱逸派詩人在藝術上尋求創新,擴大詩歌的表現手段,善於細膩地刻劃人物的精神世界,精心錘鍊,對後來的詩歌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由於常常刻意追求感覺和意象,有的詩玩弄文字遊戲,內容空虛,大多晦澀難解。

隱逸派代表人物


隱逸派的主要代表有著名詩人蒙塔萊、誇齊莫多、翁加雷蒂。其中誇齊莫多、蒙塔萊分別是1959年、1975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翁加雷蒂(1888~1970)早年曾受到法國象徵主義、義大利未來主義的影響,他善於以精確的、富於巨大表現力的詩句刻劃人的內心世界。屬於這一流派的詩人還有薩巴(1883~1957)、盧齊(1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