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馬安鎮的結果 展開

馬安鎮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轄鎮

鄖西縣馬安鎮位於秦嶺南麓余脈,鄖西腹地,距縣城44公里,東與觀音、澗池接壤,南與夾河、羊尾相連,西與六郎貫通,北與香口、土門、上津毗鄰。

鎮政府駐下川村,人口22996人,面積174.2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下川、馬安關、下河廟、石塔河、徐家灣、白家山、錫洞溝、姬家坪、錢盤子、惠家河、順利溝、上川。

歷史沿革


相傳大約四千餘年前遠古時期,此地西方原烈馬洞村有一座大山,中有一深不莫測的洞,洞內有馬樁、馬槽、獨木橋,洞內藏有一匹寶馬。忽一日,寶馬出洞飲水,恰遇雷電驚駭,馳騁東方,路經此地脫韁棄鞍,故名馬安川(今上川村、下川村),馬安因此延用至今。
馬安解放於1947年10月,建國後設立馬鞍區公所、馬鞍公社、馬鞍鄉人民政府,1999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改為馬鞍鎮。現轄12個村,111個組、6799戶、22709人,勞動力10647人,版圖面積1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885畝,森林面積170010畝。現更名為馬安鎮。

行政區劃


馬安鎮政府駐下川,人口22996人,面積174.2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
夕照
夕照
下川馬安關下河廟石塔河徐家灣白家山
錫洞溝姬家坪錢盤子惠家河順利溝上川

文化


特產美食

馬安有土特產板栗、野葡萄五味子、野生八角、魔芋、土三七、白芨、麥冬、天冬、山羊等
馬安鎮馬頭羊:地道獨特的畜產品,個大肉質好,有健身強體之功能,健胃補腎,去寒聚暖,飼養量達27000隻,年出欄量達10000隻以上。
五味子:保健藥材,製藥原材料生產基地,遼闊山場自然生長,面積達5000餘畝,年產量可達百餘噸。
野生八角:烹飪主料,面積達千畝。
桑蠶:春季是養蠶的好季節,馬安鎮蠶農抓住農閑時機,快速養殖。截至目前,馬安鎮已經發展桑園4300餘畝,為進一步壯大桑蠶產業打下堅實基礎。蠶農已養蠶64張,據餵養和蠶苗長勢來看,預計春季蠶農收入將突破6萬元。

文物古迹

龍頭山烈馬洞、馬鞍川、馬鞍關、龍頭山、龍洞、龍潭、古迹洞、鑼鼓洞、魔芋凸、石門、蜈蚣坎、尖刀山、猴弔頸、蠟燭山、鴛鴦石、錢盤子、閻王匾、羅漢寨、駱駝漢、錐子石等。
楊氏宗祠之謎楊氏宗祠修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位於鄖西縣馬安鎮下川八組。楊家七世祖楊正茂是清朝進士,時任陝南州知府,在任期間是個功績顯赫。因而,楊家的八世和九世兒孫們也深受皇恩,在地方當些小官吏。
後人逐漸發跡,形成上千人口的大家族,於是便共同商討建楊氏宗祠,以流芳百世。為建造祠堂,他們在陝鄖地區請了數百名能工巧匠,大興土木,還從湖南運回了兩人合抱粗的水杉和樺木作樑柱,又從湖南景德鎮買回琉璃瓦,設計一整套皇宮寶殿式的古建築結構,亭台樓榭、雕龍畫鳳,面積約一千多平方米,乃當時鄂西北龐大的建築群物。
楊氏宗祠走進朱漆大門,門枋門檻全是青崗石雕成的,門枋的兩角刻著獅子滾繡球,繡球還是空雕的。第一棟是轉腳樓台,在台下用兩根巨大杉木作柱子,戲樓頂上蓋著綠色琉璃瓦,各個飛檐上嵌有鳳凰展翅,鳳嘴上叨著風鈴,微風吹來叮噹作響。台前一個大院子,院子兩側有20餘間看樓,是兒孫們看戲玩耍之樓。
戲台對面用青磚鋪的觀禮台,是長輩們訓話之處。台後正門就是正廁(廁屋),用六根大柱支撐著列架過梁。廳后正殿三間神龕上供奉著楊氏宗祖的牌位。正殿兩側設有16間廂房,其中有宿舍、糧倉,四大間是私塾學堂,孩子們在塾里攻讀五經四書。伙房六間,乃住持和夥計們做飯和睡覺的地方。每年春節、清明節、七月半及每月初一十五,香火不斷,鐘鼓齊鳴,子孫們虔誠禮拜。每逢過年過節,就請專班唱戲,老爺、少爺、太太和小姐們便登上兩側望樓,玩耍看戲,悠閑自如,談笑風生。楊家當時是西鄉赫赫有名的大家族
。楊氏宗祠也是鄖西縣風格別緻的古建築物。楊氏宗祠於上世紀50年代便“獻身”於馬安教育(馬安鎮初級中學前身),於80年代開始逐步匿跡,楊氏宗祠已成為高樓聳立的馬安鎮初級中學。從那僅存的一顆歷經數百年滄桑的古柏樹身上,還能領略到一點當年的恢宏氣勢。

方言

馬安方言委婉柔和,悅耳動聽。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馬安乃天賜寶地,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藏龍卧虎之地。馬鞍擁有金礦、銀礦、鉛、鋅、磁鐵、鋶鐵、銅等礦產資源。分佈廣,存量大,品位高,已有多家大中型公司在此開發。

旅遊


名勝古迹:烈馬洞、馬鞍川、馬鞍關、龍頭山、龍洞、龍潭、古迹洞、鑼鼓洞等。
馬安鎮[湖北鄖西縣轄鎮]
馬安鎮[湖北鄖西縣轄鎮]
奇 觀:魔芋包、石門、蜈蚣坎、尖刀山、猴弔頸、蠟燭山、鴛鴦石、錢盤子、閻王匾、羅漢寨、駱駝漢、錐子石等。

地理環境


馬安鎮地處大巴山區腹地,山勢崎嶇,平地較少,當地居民多年來多居住在山腳或坡度較緩的山體上,地勢普遍呈中間低,四周高,而且交錯分佈,溝谷縱橫,一山又一山,這是馬安全鎮普遍能看到的景象。

人口民族


全鎮均以漢族人口為主,夾有少量少數民族人口。

經濟


馬安鎮是鄖西縣的貧困鄉鎮,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人均可耕地的不足,又多旱災。近年來,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全鎮大量勞動人口外出打工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