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毛
菌毛
菌毛:在很多革蘭氏陰性菌及少數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表面存在著一些比鞭毛更細、更短而直硬的絲狀物,稱為菌毛或稱傘毛、纖毛。菌毛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必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菌毛由結構蛋白亞單位菌毛蛋白(pilin)組成,具有抗原性。
菌毛是菌體表層附屬器官之一,但比鞭毛細短,不呈波形,與菌動力菌毛無關。菌毛起源於細胞膜內側基粒上,穿越細胞壁而遊離子菌體外。菌毛多見於革蘭陰性菌。
菌毛
菌體表面一種比鞭毛更細、更短而直硬的絲狀物。菌毛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必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目前已發現的細菌菌毛直徑一般為2-7nm,長度為0.2-20μm不等,形態上可分為直絲狀、彎曲狀和束狀三種,大多數菌毛均勻分佈於菌體四周。一個菌的菌毛數目一至數百根,一般是指150-500根。依菌毛形態、數目、排列不同分為6個型。
菌毛的化學性質為蛋白,具有抗原性,可被胰蛋白酶或其他蛋白酶降解。
菌毛類型很多,根據菌毛功能可將其分為兩大類:普通菌毛(Commonpili)和性菌毛(Sexpili或Conjugalpili)。
普通菌毛的功能是使菌體粘附至宿主細胞表面,在感染中起啟動作用。在霍亂弧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志賀桿菌、淋球菌等研究中,均發現菌株菌毛的粘附力和致病力間有良好的相關性。例如腸道菌的I型菌毛,它能牢固的吸附在動植物、真菌以及多種其他細胞上,包括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的上皮細胞上。菌毛的這種吸附性可能對細菌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有著某種意義。
性菌毛
性菌毛是在性質粒(F因子)控制下形成的,它比普通菌毛粗而長,中空呈管狀,數量少,一個細胞僅具1~4根。性菌毛是細菌傳遞遊離基因的器官,作為細菌接合時遺傳物質的通道。現在很多學者趨向於用纖毛表示普通菌毛,而菌毛多指性菌毛。
帶有性菌毛的細菌稱為F菌或雄性菌,無性菌毛的細菌稱為F菌或雌性菌。F菌體內的質粒或染色體DNA可通過中空的性菌毛進入F菌體內,這個過程稱為接合。細菌的毒性及耐藥性等性狀可通過此方式傳遞,這是某些腸道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的原因之一。其功能有的可作為兩菌接合時傳遞遺傳物質的通道,有的是某些噬菌體感染宿主菌的受體。
菌毛遍布菌體。菌毛比鞭毛更為細、短、直、硬。菌毛與運動無關,卻有著很強的黏附能力,能夠幫助細菌攀附著物體表面。無菌毛的細菌容易被人體黏膜細胞的纖毛運動、腸蠕動或尿液沖洗而被排出體外。失去菌毛,致病力亦隨之喪失。
細胞結構與細胞外基質
▪超微結構 | ▪顯微結構 | ▪[細]胞間橋 | ▪生物膜 | ▪單位膜 |
▪細胞膜 | ▪質膜 | ▪胞質面 | ▪質膜外面 | ▪表膜 |
▪間體 | ▪脂單層 | ▪脂雙層 | ▪脂筏 | ▪膜流動性 |
▪磷脂雙層 | ▪膜再循環 | ▪細胞外被 | ▪微絨毛 | ▪刷狀緣 |
▪菌毛 | ▪纖毛 | ▪靜纖毛 | ▪根絲體 | ▪纖毛小根系統 |
▪鞭毛 | ▪軸絲 | ▪基體 | ▪副基體 | ▪動基體 |
▪基片 | ▪km纖維 | ▪偽足 | ▪絲足 | ▪微棘 |
▪葉足 | ▪片足 | ▪足體 | ▪軸足 | ▪胞口 |
其他科技名詞
▪胞咽 | ▪胞肛 | ▪陷窩 | ▪陷窩蛋白 | ▪細胞連接 |
▪緊密連接 | ▪黏著連接 | ▪橋粒 | ▪半橋粒 | ▪黏著斑 |
▪黏著帶 | ▪張力絲 | ▪間隙連接 | ▪連接子 | ▪分隔連接 |
▪細胞黏附 | ▪細胞黏附分子 | ▪外質體 | ▪原生質體 | ▪亞原生質體 |
▪共質體 | ▪合胞體 | ▪質外體 | ▪乳突 | ▪毛狀體 |
▪微原纖維 | ▪細胞壁 | ▪初生細胞壁 | ▪次生細胞壁 | ▪珠光壁 |
▪紋孔場 | ▪篩域 | ▪篩板 | ▪篩孔 | ▪胞壁內突生長 |
▪凱氏帶 | ▪花粉外壁 | ▪花粉內壁 | ▪孢子中壁 | ▪孢子外壁 |
▪萌發孔 | ▪吸器 | ▪胞間連絲 | ▪初生胞間連絲 | ▪次生胞間連絲 |
▪連絲小管 | ▪[胞]外連絲 | ▪烏氏體 | ▪胞質孔環 | ▪頸區 |
▪共質域 | ▪外質 | ▪內質 | ▪原生質 | ▪細胞質 |
▪皮質 | ▪皮層 | ▪周質間隙 | ▪周質 | ▪胞質溶膠 |
▪細胞器 | ▪線粒體 | ▪線粒體內膜 | ▪線粒體基質 | ▪線粒體外膜 |
▪線粒體嵴 | ▪亞線粒體小泡 | ▪線粒體核糖體 | ▪肌粒 | ▪OXA複合體 |
▪TOM複合體 | ▪TIM複合體 | ▪膜間隙 | ▪葉綠體 | ▪葉綠體被膜 |
▪葉綠體基質 | ▪葉綠體基粒 | ▪基質片層 | ▪基粒片層 | ▪類囊體 |
▪基粒類囊體 | ▪基質類囊體 | ▪前質體 | ▪質體 | ▪色質體 |
▪白色體 | ▪造粉體 | ▪黃化質體 | ▪油質體 | ▪圓球體 |
▪裸質體 | ▪糊粉粒 | ▪澱粉核 | ▪葉褐體 | ▪藻膽[蛋白]體 |
▪藻紅體 | ▪內膜系統 | ▪內質網 | ▪光面內質網 | ▪糙面內質網 |
▪動質 | ▪微粒體 | ▪轉運體 | ▪Sec61複合體 | ▪肌質網 |
▪核糖[核蛋白]體 | ▪多核糖體 | ▪高爾基[複合]體 | ▪分散[型]高爾基體 | ▪順面 |
▪反面 | ▪順面高爾基網 | ▪反面高爾基網 | ▪瀦泡 | ▪液泡 |
▪液泡形成體 | ▪小泡 | ▪收縮泡 | ▪溶酶體 | ▪初級溶酶體 |
▪次級溶酶體 | ▪自噬溶酶體 | ▪異噬溶酶體 | ▪吞噬溶酶體 | ▪殘餘體 |
▪吞噬體 | ▪異[吞]噬體 | ▪自[體吞]噬體 | ▪內[吞]體 | ▪早期內體 |
▪晚期內體 | ▪再循環內體 | ▪多泡體 | ▪外排體 | ▪溶酶體貯積症 |
▪微體 | ▪過氧化物酶體 | ▪微過氧化物酶體 | ▪乙醛酸循環體 | ▪細胞骨架 |
▪微梁網 | ▪微管 | ▪微管組織中心 | ▪自組裝 | ▪正端 |
▪負端 | ▪踏車現象 | ▪中心體 | ▪中心粒 | ▪原中心粒 |
▪中心球 | ▪中心粒周物質 | ▪原絲 | ▪絲 | ▪動纖絲 |
▪肌線 | ▪微絲 | ▪中間絲 | ▪角蛋白絲 | ▪結蛋白絲 |
▪神經膠質絲 | ▪核纖層蛋白絲 | ▪波形蛋白絲 | ▪[念]珠狀纖絲 | ▪肌絲 |
▪粗肌絲 | ▪細肌絲 | ▪肌原纖維 | ▪肌節 | ▪肌質 |
▪肌小管 | ▪胞內小管 | ▪橫小管 | ▪肌膜 | ▪明帶 |
▪暗帶 | ▪M線 | ▪Z盤 | ▪應力纖維 | ▪附著斑 |
▪神經元 | ▪神經絲 | ▪核周體 | ▪軸突 | ▪樹突 |
▪突觸 | ▪運動終板 | ▪髓鞘 | ▪神經原纖維 | ▪雙核體 |
▪多形核 | ▪[細]胞核 | ▪真核 | ▪擬核 | ▪[配子]原核 |
▪大核 | ▪小核 | ▪微核 | ▪營養核 | ▪生殖核 |
▪管核 | ▪核液 | ▪核質 | ▪核質比 | ▪外切體 |
▪核被膜 | ▪外核膜 | ▪內核膜 | ▪核周隙 | ▪環孔片層 |
▪核孔[複合體] | ▪[核孔複合體]中央顆粒 | ▪胞質環 | ▪核質環 | ▪核籃 |
▪柱狀亞單位 | ▪環狀亞單位 | ▪腔內亞單位 | ▪孔膜區 | ▪核仁 |
▪顆粒組分 | ▪[核仁]顆粒區 | ▪[核仁]纖維區 | ▪[核仁]纖維中心 | ▪[核仁]無定形區 |
▪緻密纖維組分 | ▪核仁結合染色質 | ▪核仁染色質 | ▪核仁組織區 | ▪核仁組織染色體 |
▪核球 | ▪核仁線 | ▪核仁內粒 | ▪核網 | ▪染色質 |
▪常染色質 | ▪異染色質 | ▪組成性異染色質 | ▪兼性異染色質 | ▪螺線管 |
▪核小體 | ▪染色質纖維 | ▪染色質凝縮 | ▪核基質 | ▪核纖層 |
▪染色體支架 | ▪[細]胞外基質 | ▪[細]胞外基質受體 | ▪間充質 | ▪結締組織 |
▪膠原 | ▪膠原纖維 | ▪膠原原纖維 | ▪前膠原 | ▪原膠原 |
▪彈性纖維 | ▪彈性蛋白 | ▪原彈性蛋白 | ▪蛋白聚糖 | ▪黏結蛋白聚糖 |
▪糖胺聚糖 | ▪透明質酸 | ▪透明質酸黏素 | ▪肝素 | ▪硫酸乙醯肝素 |
▪硫酸角質素 | ▪硫酸軟骨素 | ▪硫酸皮膚素 | ▪基[底]膜 | ▪黏附受體 |
▪纖維素 | ▪半纖維素 | ▪木聚糖 | ▪磷壁酸 | ▪糖醛酸磷壁酸 |
▪阿拉伯聚糖 | ▪半乳聚糖 | ▪阿拉伯半乳聚糖 | ▪果膠 | ▪伸展蛋白 |
▪木栓質 | ▪木質素 | ▪愈傷葡萄糖 | ▪基質金屬蛋白酶 | ▪組織金屬蛋白酶抑制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