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子長

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之一

謝子長(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號浩如,化名冬陽,陝西省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人。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1934年任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人,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並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1919年起先後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學和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讀書。
1922年考入太原學兵團學軍事。
1924年回安定縣辦民團,任團總。同年赴天津、北京,參加反帝鬥爭。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初根據黨的指示,回安定縣繼續辦民團,利用團總身份進行革命活動。同年到陝北軍閥井岳秀的部下、政治傾向進步的石謙旅的一個團里任連長,並在該團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特別支部。1927年2月被選為安定縣地方行政會議主席團成員和農民協會促成會委員。曾創辦青年軍事幹部訓練班和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教育;組織和領導農民協會打擊封建官僚,懲辦土豪劣紳,被群眾譽為“謝青天”。
1927年 10月,謝子長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游擊支隊營長、副指揮。
1928年 5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革命軍第 3大隊大隊長。起義失敗后,回陝北開展武裝鬥爭,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委員。
1930年8月任中共陝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總指揮。
1929年至1931年,先後在陝北、寧夏、甘肅等地做兵運工作。
1931年10月,和劉志丹等將南梁游擊隊和陝北游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任總指揮,率部轉戰陝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
1933年夏被派往察綏抗日同盟軍第18師,負責中共組織的工作,協助師長許權中指揮作戰。同年11月回到陝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恢復了陝北紅軍游擊隊第1支隊,壯大了第2、第3支隊,建立了第4、第5支隊,並協助地方黨組織建立赤衛軍、少先隊、婦女會等,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據地。
1934年7月,謝子長任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率部奇襲安定縣城,佔領縣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共黨員和革命群眾,使紅軍軍威大振,推動了陝北游擊戰爭的開展。8月兼任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率紅42師第3團及陝北游擊隊第1、第2、第5支隊,進行陝北、陝甘邊蘇區第三次反“圍剿”,連續取得清澗河口、橫山董家寺、安定縣城等戰鬥的勝利。在河口戰鬥中,謝子長不顧個人安危,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胸部被敵彈擊中,身負重傷。他忍住劇痛,堅持指揮,直到戰鬥完全勝利。
1935年2月5日,謝子長被選為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由於醫療條件有限,他的傷勢不斷惡化,於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時年38歲。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
1939年,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和政府決定將謝子長的遺骸移葬於他的家鄉棗樹坪並修建了謝子長烈士墓。毛澤東親筆為謝子長墓題詞: “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為謝子長墓寫了277字的碑文。
194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又為謝子長在瓦窯堡修建了陵墓。毛澤東再次為謝子長墓題詞:“謝子長同志千古。前仆後繼,打倒人民公敵。”朱德的題詞是:“子長同志,陝北人民領袖,前仆後繼。”中共中央西北局的輓聯上寫著:“一生為人民創造紅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當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其他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彭真、賀龍、劉伯承都為謝子長墓題了詞。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 1954年重修后改名為“子長烈士紀念館”,並於2017年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9年9月10日,謝子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人物事迹


1926年初,受中共北方區執委會派遣回到陝北,與中共和共青團綏德地方組織取得聯繫后,回安定繼續辦民團,仍任團總。
不久,在友人、中共黨員李象九推薦下,縣民團編為陝北軍閥井岳秀部石謙團第十二連,謝任連長,以公開的身份在安定一帶進行革命活動,並秘密在石謙團建立了中共第二特別支部,謝任第二特支書記,發展了一批中共黨員。在此期間,他還積極協助中共上級組織建立中共安定縣特別支部(書記馮景翼);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訓了一批農民運動的骨幹。他領導縣農民協會開展對土豪劣紳和高利貸者的鬥爭,拘禁和審判了大土豪宋運昌、李耀輝等,趕走了全縣最大的高利貸者王玉書和馬子厚,當眾燒毀了文契、賬簿,宣布欠債作廢,廢除苛捐雜稅,群眾親切地稱他為“謝青天”。
1927年4月,李大釗等被奉系軍閥張作霖絞殺的消息傳到陝北,謝義憤填膺,和馮景翼一起領導安定縣農民協會召開大會,追悼李大釗,聲討帝國主義、奉系軍閥和蔣介石鎮壓革命的罪行,決心武裝農民,繼續開展反對土豪劣紳的鬥爭。8月,白色恐怖籠罩陝北,軍閥井岳秀企圖消滅由共產黨掌握的石謙旅,形勢十分緊張。
此後,謝被派往洛南許權中的暫編第三旅,任營特派員兼副營長。5月奉中共陝西省委指示,與唐澍、劉志丹、許權中、高克林等一起領導了渭(南)華(縣)起義。謝在新成立的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任委員兼第三大隊大隊長,率部英勇奮戰,殲敵甚多,並領導暴動的農民打土豪分財物,建立區鄉蘇維埃政權。由於代理陝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派三師之眾“圍剿”,起義又遭失敗。謝離開部隊抵達西安。不久,奉命秘密回陝北開展革命武裝鬥爭,1929年2月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書記。
同年10月初參加中共陝北特委第三次擴大會議。會議貫徹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擴大會議精神,合併黨、團、工會、農會組織,成立中共陝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謝任總指揮,至1931年1月行動委員會撤銷。同年10月,陝北游擊支隊與南梁游擊隊在陝甘邊界會合,1932年1月建立西北反帝同盟軍,中共陝西省委派謝任總指揮。他組織黨員幹部學習古田會議決議,開辦軍政幹部訓練班,使大家明確紅軍的政治任務,糾正部隊中的軍閥主義和極端民主化等不良傾向,為在陝甘邊建立和擴大紅軍、開展游擊戰爭奠定了基礎。
1932年2月,根據中共陝西省委的指示,西北反帝同盟軍在甘肅正寧縣三嘉塬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設總指揮部,謝仍任總指揮,率部在旬邑縣職田鎮、陽坡頭、旬邑縣城、耀縣宜君等地同國民黨軍作戰,連戰皆捷,殲敵近千人,繳槍600餘枝;還領導農民群眾鬥地主,成立農民協會,進行分糧抗捐鬥爭。4月,中共陝西省委常委杜衡來到陝甘游擊隊,指責謝是“逃跑主義”、“右傾機會主義”,並撤銷了謝任總指揮的陝甘游擊隊總指揮部,強令他離開部隊,到甘肅搞兵運工作。5、6月間,謝和焦維熾等人領導了靖遠兵變,成立了陝甘邊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三支隊,謝任總指揮。
12月,中共中央任命的紅二十六軍政委杜衡到陝甘邊,宣布將陝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並在宜君楊家店子(今屬旬邑)進行整編。杜衡誣衊謝子長和劉志丹犯了“右傾機會主義”、“土匪路線”等錯誤,撤銷了他們兩人的領導職務,並擅自決定給謝以留黨察看處分(后中共上海中央局撤銷了這個錯誤決定),強令謝離開部隊,到中共上海中央局受訓。
1933年夏,謝被派往北方,在張家口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十八師,協助師長許權中指揮作戰並做黨的工作。抗日同盟軍失敗后,謝又到北平和天津地區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1月,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派謝回陝任駐西北軍事特派員(一說為駐陝西或駐陝北軍事特派員)。
謝於1934年初回到安定,立即著手恢復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積極開展武裝鬥爭,還協助中共地方組織創建根據地,擴大了中共和紅軍的政治影響。7月8日,根據中共陝北特委的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在安定縣楊道峁成立,謝任總指揮,郭洪濤任政委。為了粉碎井岳秀部對陝北根據地發動的第一次“圍剿”,謝率部南下,在南梁地區的閻家窪子與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率領的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會合,兼任該師政委。
1934年8月15日率紅四十二師第三團和陝北游擊隊第一、二、五支隊由南梁抵達安定地區。17日起,先後取得了安定景武家塌、綏德張家圪台戰鬥的勝利。1934年8月26日率部奔襲清澗河口。在27日的激烈戰鬥中,謝親臨前線指揮,不幸胸部中彈,鮮血滲透了他的夾襖,仍繼續指揮戰鬥,直到勝利。
戰後他不顧重傷在身,揮師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擊潰井岳秀的一個營,徹底粉碎了國民黨新軍閥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1935年2月初,中共陝北特委和陝甘邊特委在赤源縣周家嶮(今屬子長)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以統一領導陝北、陝甘兩塊根據地的黨和紅軍。
謝因傷重未出席會議,仍被推舉為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說劉志丹為軍委主席) 。由於傷勢繼續惡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與世長辭。毛澤東先後兩次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寫了碑文。為紀念這位西北紅軍和西北蘇區的主要創建人,陝甘寧邊區政府於1942年5月批准,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

人物生平


謝子長(1897年~1935年),原名世元,后名德元,號浩如,化名秋陽,陝西省安定縣人。
1897年1月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1919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翌年轉入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在榆中未及畢業,即回家鄉創辦小學。1922年秋,考入閻錫山辦的太原學兵團,學習軍事。1924年,回安定辦縣民團,任團總。1925年,為聯絡陝北旅京之軍界學界人士,進行反對陝北軍閥的活動,奔赴京津地區,與陝西旅京學生中的中共黨員及中共北京黨組織負責人接觸較多,接受了革命思想。同年,經白超然、白志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底,受中共北方區委派遣,回陝北與中共綏德特別支部負責人李子洲等人取得聯繫。根據黨的指示,在安定縣任縣民團團總。其時,謝子長的友人、中共黨員李象九利用和井岳秀部下石謙的同鄉關係,當上了安定縣巡官。不久,謝、李2人都任石團的連長,利用公開身份,在安定縣一帶進行革命活動。
1926年秋,在中共北方區委的領導下,陝北的革命運動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此時,石謙升任旅長。次年春,石旅中共黨組織由特支改為直接受中共陝甘區委領導的軍支,謝子長為委員。在軍支和謝子長等人的努力下,石謙及其部屬大部分官兵傾向革命,在營、連都建立了黨組織,100餘名官兵加入了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8月初,中共陝西省委派魏野疇、唐澍、白樂亭等人秘密來到清澗縣巡視工作,指示謝子長、李象九等人繼續留在石謙部隊開展黨的秘密工作,做好武裝反抗軍閥的準備。為了加強軍隊中黨的力量,中共陝西省委決定留唐澍、白樂亭同謝子長、李象九等人一起開展工作。8月下旬,同情革命的十一旅旅長石謙在榆林被井岳秀派刺客暗殺,李象九、謝子長等立即召開黨的會議,分析形勢,研究對策。會後,根據中共陝西省委指示,成立了陝北軍事委員會,唐澍任書記兼支部書記,謝子長、李象九、白樂亭任委員,並在清澗縣城召開了黨員大會和排以上幹部會議,決定駐清澗的4個連首先起義,然後會合延川縣的另一個連南下宜川,與宜川其他3個連會師。10月12日晚,在一片“為石謙旅長報仇”的口號聲中,清澗起義開始,起義部隊裡應外合,殲滅了駐軍兩個連並一個營部。10月20日,清澗、延川起義部隊趕到宜川城下,敵代旅長康子祥棄城逃跑,3支暴動部隊在宜川勝利會師。宜川會師后,部隊駐守宜川,被敵包圍進攻,遭受重大損失。謝子長帶領一部分人馬衝出重圍轉戰韓城。按照中共陝西省委指示,重組了軍委,部隊改編為西北工農革命游擊第一支隊,唐澍、謝子長任總、副指揮,閻揆要任參謀長。1928年1月,部隊在陝甘邊界處打游擊,因攻宜川城和數次戰鬥失利,損失過重,起義失敗。
1929年初,中共陝北特委第二次代表大會作出關於在陝北開展軍事運動的決議。會後,謝子長受命到宜川鳳凰山作爭取改造梁占魁土匪部隊的工作。同年底,謝子長又受命到寧夏,在平羅、賀蘭的立崗、姚伏一帶從事兵運活動,曾在國民革命軍騎兵第四師蘇雨生部任旅長職務,並從陝北組織、派遣100餘名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到寧夏從事兵運工作,建立了中共特別支部。隨後,又同劉志丹打入隴東地方軍閥譚世麟部,任團長、營長,利用公開職務收集了各地躲避反革命追捕的一部分中共黨團員,爭取民團、哥老會,在敵人力量薄弱的陝、甘、寧邊界地區活動。
1930年8月,中共陝北特委為了加強對武裝鬥爭的領導,決定成立中共陝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謝子長任總指揮。10月中旬,謝子長奉命調往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受訓。次年春,回陝北繼續在甘肅平涼一帶從事兵運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民族矛盾急劇上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形勢高漲,中共陝西省委決定把原楊仲遠、閻紅彥等人領導的晉西遊擊隊和劉志丹領導的部隊合編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謝子長、劉志丹分任正、副總指揮,為在陝甘建立和擴大紅軍,開展游擊戰爭奠定了基礎。1932年2月,根據中共陝西省委指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正式改編為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2月13日,謝子長率部消滅了旬邑職田鎮民團,陝西軍閥急令警衛團三營和彬縣、旬邑、長武3縣民團約1000餘人向職田鎮撲來,妄圖消滅紅軍。當敵先頭部隊進入陽坡頭村邊時,謝子長指揮兩個步兵大隊出擊,將敵擊潰,殲敵500餘人。戰後,游擊隊南下避開敵人,轉移至耀縣照金,向敵兵力薄弱的銅川、宜君地區行動,準備襲擊山河鎮,開闢根據地。山河鎮是敵正寧縣府所在地,城內駐新編十三師陳珪璋部100餘人。1932年3月19日夜,游擊隊襲擊山河鎮,因走錯路,戰鬥失利。1932年4月13日,在當地赤衛隊和農民1000餘人的配合下,游擊隊再襲山河鎮,駐西峰之敵前來增援。謝子長指揮游擊隊集中力量打敵援兵,殲敵200餘人。這時,旬邑縣地下黨組織向游擊隊報告,旬邑城內只有敵警衛團兩個連及民團一部駐防,謝子長遂決定奔襲旬邑。1932年4月20日,游擊隊從四村原出發,星夜兼程。次日拂曉,全殲守敵,解放旬邑。
1932年9月,謝子長率部攻打保安失利,又重新部署進攻,但敵軍大量增援,我軍再戰失利。1932年10月上旬,游擊隊撤至人煙稀少的合水平正川一帶,處境極為艱苦。謝子長知道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盡量不打擾群眾。游擊隊買到糧食運不回來,他和留守人員一起去背。游擊隊籌得少量衣物,謝子長總是先發給傷病員,自己在篝火旁過夜。他這種吃苦耐勞,以身作則的精神,深深地教育大家,戰勝了重重困難。
1932年12月下旬,陝甘游擊隊改編為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在宜君楊家店進行整編。這時,省委書記杜衡再次來到游擊隊,誣衊謝子長、劉志丹犯了所謂“右傾機會主義”“土匪路線”“梢山主義”錯誤,蠻橫地撤銷了謝子長、劉志丹的領導職務,並擅自決定給謝子長以留黨察看的處分(後撤銷這個錯誤決定),送上海中共中央局“受訓”。
1933年夏,謝子長在上海中央局“受訓”期滿,先到天津,后又被派往張家口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吉鴻昌部第十八師(師長許權中)工作,協助許權中指揮作戰。11月,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孔原派謝子長回陝任駐西北軍事特派員。當時,陝北根據地尚在初創時期,謝子長到安定后,根據中共陝北特委的決定,立即著手恢復第一支隊,進一步發展武裝力量。經過一段工作,第一支隊正式恢復,在中共陝北特委的領導下,謝子長帶領部隊打土豪,籌經費,採取夜戰奔襲的作戰方式,打了幾次勝仗。還協助地方黨組織成立了赤衛隊、少先隊、婦女會等群眾組織,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據地。
1934年8月15日,謝子長率紅四十二師第三團和陝北一、二、五支隊由南梁到達安定地區。8月17日起,在景武家塌及綏德張家圪台作戰數次,連獲勝利,大大鼓舞了士氣。8月下旬,謝子長等決定攻打河口,26日晚戰鬥打響。敵人憑藉有利地形和工事負隅頑抗。紅軍連攻數次,直到天明,仍未攻克。這時,謝子長親自到前線指揮,重新組織力量,予敵以重大殺傷,迫使敵人不得不放棄該據點逃往清澗縣城。在這次戰鬥中,謝子長不幸中彈,繼續指揮戰鬥,直到勝利。戰後不顧重傷在身,又率師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擊潰敵人一個營,徹底粉碎了敵人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1934年9月15日,謝子長仍帶傷指揮部隊,攻入安定縣城,擊斃團總李丕成,並收編了李丕成的民團。1934年9月18日,部隊轉至安定崔窯溝,根據中共陝北特委神堂溝會議精神,陝北游擊隊一、八支隊共200餘人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獨立師第一團,謝子長授了軍旗。
1934年12月,劉志丹率紅二團和陝甘邊五、六支隊親赴安定。翌年一月中下旬,多次到紅柳溝、燈盞灣、韓河裡等地探望了正在養傷的老戰友謝子長。兩人就當前形勢、兩地區和兩軍統一領導等問題交談很久,談得十分融洽。劉志丹臨走時,摸著謝子長蓋的薄被子,關切地說:“你的被子太破了,應當給你換塊好的。”謝子長笑了笑說:“只要能把傷養好,被子破點沒關係。”劉志丹走後,謝子長對身邊的同志說:“老劉來了就好了。”
謝子長在戰鬥中總是親臨前線,身先士卒,不怕犧牲,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在身負重傷后,雖經同志們再三勸說,仍堅持不離開戰鬥崗位,直到身體實在難以支持,才被轉移到楊道峁村休養。敵人時刻偵察謝子長的行跡,圖謀殺害。紅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為避開敵人追蹤,把他從楊道峁轉移到周家,再轉移到磁圪灣,后又轉移到安塞縣韓河裡村。春節前,謝子長的傷情惡化。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傷無好轉的希望時,痛苦地對家裡人說:“就這樣死了,我對不起老百姓,我給他們做的事太少了!”1935年2月21日,謝子長在安定縣燈盞灣與世長辭,時年39歲。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
謝子長是陝北紅軍和蘇區的創建人,是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毛澤東曾兩次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為子長墓寫了碑文。

人物紀念


謝子長出生於1897年,謝子長和劉志丹一起創建了西北革命根據地,是陝北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和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謝子長不僅自己獻身於革命,還教育和帶動全家投身革命,成為一個革命的家庭。謝子長家中先後有11人參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3年多時間裡,就有8人為革命英勇獻身。儘管身居高職,謝子長不顧個人安危,前往一線指揮作戰。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在一次戰鬥中胸部中彈,因傷情惡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謝子長出生的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這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烈士命名的縣名之一。
謝子長將軍犧牲后,毛澤東主席先後數次為他題詞,稱讚他是“民族英雄”、“雖死猶榮”,並親筆為子長墓撰寫了碑文。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了紀念謝子長烈士,鄧小平為謝子長陵園題寫“子長陵”。1989年,謝子長陵園列入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
為迎接六一國際兒童節的到來,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瓦窯堡小學在謝子長陵前舉行了“謝子長爺爺永遠在我心中”慶“六一”大型綜合活動。活動分為“烈士紀念碑前的獻花”、“少年先鋒隊入隊儀式”、“革命歌曲大合唱”、“近距離感受謝子長爺爺的故事”等十個板塊。
全校1700多名師生及部分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活動,整個活動生動活潑。同學們或唱或跳,或講或聽,或書或畫,以不同的形式感受“六一”所帶給我們不同的歡樂。

人物陵園


陵園坐落在(陝北)延安子長縣瓦窯堡東北部的走馬梁山腳下。陵園四周環繞著白色的磚砌圍牆,佔地10o0多平方米。
20多米寬的鐵柵欄大門上,鑲著象徵革命的紅五星和鐮刀斧頭。門頂橫立著“謝子長烈士紀念館”8個鮮亮的大字。大門兩側,有磚雕藍底黃字對聯:全心全意樹立革命旗幟,矢忠智勇堪稱人民英雄。 “革命烈士紀念塔”在門內,有10多米高。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鑲十塊青色碑石。塔頂是虎殿式建築,精巧秀美。塔頂和塔身之間有幾何圖紋,潔凈樸素。塔后是寬敞的院子,院中有筆直的磚道。磚道兩側是陳列室。陳列室後邊,松柏成林,百花放香,雅靜肅穆。再向後,有7米高的檯子。陵園的主要部分——紀念堂和靈墓,就建在高台上。
紀念堂碧瓦紅柱,古色古香,內立4塊碑石,上面鐫刻著毛澤東給謝子長烈士的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等。
謝子長墓在紀念堂後邊。靈堂高大,棺木上覆蓋著紅色棉被,靈堂掛有謝子長畫像。
謝子長有一個模範的革命家庭;父親謝彪鵬出錢出物支持兒孫們參加革命活動。大哥謝德惠,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安定縣地下黨負責人之一。謝子長犧牲后,為避免敵人下毒手,他帶全家進居外邊,后因患病無錢醫治而死。二哥謝占元,被敵人押進監獄進行嚴刑拷打,最後慘遭殺害。二侄兒謝福成,在甘泉縣下寺灣戰鬥中英勇犧牲。三侄兒謝紹安,在榆林魚河堡通過敵人封鎖線時陣亡。全家先後有9人被敵人迫害致死(其中有5名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