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座

帝座

帝座(Alpha Herculis)也稱為武仙座α星,佛蘭斯蒂德命名法則稱該星為64 Herculis。帝座是由α1與α2這2個系統所組成的,α1是一顆紅色的M型亮巨星,而α2則是個雙星系統,由一顆黃巨星與一顆黃白矮星所構成。

中國記載


星官名。屬天市,一星,即武仙座α。《宋史·天文志》座一作坐:“帝坐一星,在天場中,天皇大帝外坐也。”
1.帝王的座位。晉 陸機 《辯亡論上》:“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乎紫闥。”
2.亦作“帝坐”。古星名。屬天市垣。即武仙座α星。戰國 甘德 石申 《星經》:“帝座一星在市中,神農所貴,色明潤。”《後漢書·襄楷傳》:“熒惑入太微,犯帝坐。”宋 王安石 《和吳沖卿集禧齋詞》:“帝坐遙臨物,星圖俯映人。”清 龔自珍《夜坐》詩:“一山突起邱陵妬,萬籟無言帝坐靈。”

名稱


帝座在古代希臘神話中被認為英雄海格力斯的頭部,因此帝座傳統的名稱涵義為“頭部”,雖然星座的方向上下顛倒。
帝座在埃及天文學家Al Achsasi al Mouakket編製的星表《Calendarium》當中,被稱為ra's al-jaθiyy或是Ras al Djathi。
在中國天文學中,武仙座α星被稱為帝座,意味著“皇帝的寶座”,因為這顆恆星象徵著皇帝的座椅星芒,屬於天市垣。帝座也被R·H·艾倫英文化為Ti Tso。

性質


武仙座α1星為一顆紅巨星,它的角直徑被天文學家使用干涉儀測量之後,大約為34 ± 0.8角分,或0.034角秒。估計武仙座α星距離地球約為110秒差距,半徑相當於2.8億公里(或1.7億英里),大約是太陽半徑的400倍或1.87天文單位(AU)。如果武仙座α1星位於太陽系中央,它的半徑將延伸至火星的公轉軌道(1.5AU),但還碰不到小行星帶。這顆紅巨星原先的質量估計大約為太陽的7-8倍,但是目前的質量僅有太陽的2.5倍。武仙座α星就像大部分的M型恆星,在生命接近結束的時候一樣,這顆紅巨星正經歷著巨大的恆星質量流失,並創造出一些稀疏星際氣體,並延伸至少90天文單位的距離外。
α2星是一個黃巨星,它的質量幾乎和主星相等。但是目視亮度要比主星暗弱7倍,它的總光度大約是太陽的126倍,直徑則為太陽的14倍之大。α2還有一個小得多的F型矮星作為伴星。α2星的光譜為G5III,表面溫度約為5300K,比太陽稍低。

恆星系統α2


人們透過望遠鏡觀看帝座時,可以將該恆星系統分解成兩個部分:武仙座α星(或稱為HR 6406)和武仙座α星(或稱為HR 6407)。這兩顆恆星彼此距離超過500天文單位,公轉周期估計約為3,600年。武仙座α星是一顆相對之下比較龐大的紅色亮巨星。而武仙座α星實際上則是一個雙星系統,由一顆黃色巨星和一顆黃白色矮星所構成。(這些恆星有時分別被稱為武仙座α星A、武仙座α星Ba和武仙座α星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