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布雷內

悉尼·布雷內

悉尼·布雷內,1927年1月13日出生於南非,英國科學家。

1951年在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大學完成了他的碩士學業,1954年取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現任職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的分子科學研究所。

學術生涯


布雷內和羅伯特·霍維茨、約翰·蘇爾斯頓
布雷內和羅伯特·霍維茨、約翰·蘇爾斯頓
悉尼50年代初在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前往劍橋大學卡文迪遜實驗室師從弗朗西斯·克里克開始了數十年 波瀾壯闊的學術生涯。
1956年揭示了DNA轉譯密碼機理;
1961年發現了信使RNA
1965年展開了長達12年的線蟲研究併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71年榮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獎;
2000年獲得拉斯克特殊成就獎;
他創辦的“分子生物學雜誌”成為該領域的國際權威性期刊;
他的弟子如大衛·巴爾蒂摩、約翰·蘇爾斯頓和羅伯特·霍維茲先於他或與他同時獲得諾貝爾獎

研究經歷


悉尼·布雷內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就正確地選擇線蟲作為研究對象。這一選擇使得基因分析能夠和細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發育聯繫起來,並且能夠通過顯微鏡追蹤這一系列過程。霍維茨發現了線蟲中控制細胞死亡的關鍵基因並描繪出了這些基因的特徵。他揭示了這些基因怎樣在細胞死亡過程中相互作用,並且證實了相應的基因也存在於人體中。蘇爾斯頓則描述了線蟲組織在發展過程中細胞分裂和分化的具體情況。他還確認了在細胞死亡過程中發揮控制作用的基因的最初變化情況。

理論成就


程序性細胞死亡
程序性細胞死亡
發現了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規則“程序性細胞死亡”是細胞一種生理性、主動性的“自覺自殺行為”,這些細胞死得有規律,似乎是按編好了的“程序”進行的,猶如秋天片片樹葉的凋落,所以這種細胞死亡又稱為“細胞凋亡”。
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的誕生固然非常重要,但細胞的死亡也非常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受精卵分裂逐步形成大量的功能不同的細胞,發育成大腦、軀幹、四肢等。在發育過程中,細胞不但要恰當地誕生,而且也要恰當地死亡。人在胚胎階段是有尾巴的,正因為組成尾巴的細胞恰當地死亡,才使我們在出生后沒有尾巴。如果這些細胞沒有恰當地死亡,就會出現長尾巴的新生兒。從胚胎、新生兒、嬰兒、兒童到青少年,在這一系列人體發育成熟之前的階段,總體來說細胞誕生的多,死亡的少,所以身體才能發育。發育成熟后,人體內細胞的誕生和死亡處於一個動態平衡階段,一個成年人體內每天都有上萬億細胞誕生,同時又有上萬億細胞“程序性死亡”。
在健康的機體中,細胞的生生死死總是處於一個良性的動態平衡中,如果這種平衡被破壞,人就會患病。如果該死亡的細胞沒有死亡,就可能導致細胞惡性增長,形成癌症。如果不該死亡的細胞過多地死亡,比如受艾滋病病毒的攻擊,不該死亡的淋巴細胞大批死亡,就會破壞人體的免疫能力,導致艾滋病發作。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科學家就開始探索“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奧秘。要揭開這一奧秘,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研究對象,像細菌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太簡單,而像哺乳動物這樣由大量細胞組成的生物又太複雜,科學家最終選擇了線蟲。線蟲長僅1毫米,細胞數量不多,功能也不複雜,而且它身體透明,便於用顯微鏡觀測。
程序性細胞死亡
程序性細胞死亡
這3位獲獎者的成果為其他科學家研究“程序性細胞死亡”提供了重要基礎,後來科學家又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績。科學家們發現,控制“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基因有兩類,一類是抑制細胞死亡的,另一類是啟動或促進細胞死亡的。兩類基因相互作用控制細胞正常死亡。如果能發現所有的調控基因,分析其功能,研究出能發揮或抑制這些基因功能的藥物,那麼就可加速癌細胞自殺,達到治療癌症的目的,提高免疫細胞的生命力,達到抵禦艾滋病的目的。目前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已經開始利用“程序性細胞死亡”的機理,研究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的新方法,一些醫藥生物科技公司已經開始在進行這方面的臨床實驗。不久的將來,由3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開創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機理研究將可能在人類戰勝疾病中發揮出重大的作用。

獲得獎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前立下的遺囑,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發。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舉行。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生理學或者醫學領域有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起初,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評選是由卡羅琳醫學院的教員完成的。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相關章程,評選由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負責,大會由50名選舉出來的卡羅琳醫學院名教授組成。現在,生理醫學獎的評選程序大致為:
1、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任命一個工作委員會——諾貝爾委員會負責前期工作。
羅伯特·霍維茨
羅伯特·霍維茨
2、邀請生理醫學領域的代表提名候選人,提 名截至日期為每年2月1日。
3、諾貝爾委員會對提名進行初步篩選,然後候選人提交給諾貝爾大會。
4、諾貝爾大會最終決定得主,並對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份)。
5、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頒獎儀式。
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授予了英國科學家悉尼·布雷內、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和英國科學家約翰·蘇爾斯頓,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在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規則。

合作交流


悉尼·布雷內
悉尼·布雷內
悉尼高度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研究合作,在他的推動下,亞太地區分子生物學聯盟在90年代末成立,吸收了近20個國家和地區百餘位資深科學家的參與。悉尼花費十幾年之心血幫助新加坡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培養造就了多名具有國際影響力、原籍為中國的科學家,他對此深感自豪。外界很少提到的是這位科學巨匠的冒險精神和創業勇氣。悉尼對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極為關注,對創新技術的風險投資情有獨鍾。90年代中期全球最大的煙草商菲力普·茂瑞斯公司曾答應投資1億美元由悉尼創辦分子科學研究所,悉尼為此擇地選址,折騰數年。不料後來該公司改變初衷,決定撤資,令悉尼大為惱火。但他聰慧務實的態度和高超靈活的談判技巧使其得到幾百萬美元的補償。除一部分用作支持他的實驗研究外,另一部分悉尼就用來進行生物醫藥技術的風險投資。每當他提起這段經歷時,悉尼總是頗為得意地說:“我簽署了一份很好的協議”。悉尼在組合化學的概念方問世時就與他人在加州拉荷亞投資創辦了CombiChem醫藥公司,該公司上市后相繼被杜邦和施貴寶公司收購,也算是生物技術公司創業成功的範例。其實,雖受挫折,悉尼也從未放棄建立分子科學研究所的設想。1998年他重整旗鼓,開始在加州伯克利實現自己的計劃。他執著與堅韌的性格令人欽佩。

性格評價


悉尼·布雷內獲得諾貝爾獎章
悉尼·布雷內獲得諾貝爾獎章
悉尼以他獨特的人格和絕頂的名望在吸引一批又一批優秀青年獻身科學的同時,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傑出學者開創奇迹。他讓秘書把來自世界各地請他推薦人才的信件按時間順序整理成冊,弔掛在實驗室的告示板上,以此向研修人員提示職業發展方向,提供潛在就業機會。生活中的悉尼·布雷內不僅工作嚴謹,也是一位對學生關愛有加、注重友情的人。悉尼一生絢麗輝煌,名利雙至,聲望空前。他剛正不阿、敢怒敢言的顯明性格和直截了當、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在成功推進他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得罪了不少親朋部屬,其中不乏一些聲名顯赫的賢能達官。由此而產生的一些流言傳聞如今已經成為頗具傳奇色彩的史料,是後人認識解讀這位偉人必不可少的典故。與悉尼同輩的著名劍橋免疫學家布魯斯·羅薩曾這樣評論他:挑戰強大是身材矮小的他生來俱有的進取本能,掌握主動是出身低微的他後天形成的獲勝訣竅。對跨入80歲人生的悉尼而言,旁人如何評價他毫不介意,重要的是他一直在做他想要做的事而且做成了不少科學因為他的參與而發展,人類因為有他存在而受益,剛度過800年華誕的劍橋大學因為他的成就而增光。

軼事典故


悉尼出身貧寒,父親開一家皮鞋作坊謀生。悉尼在南非結束大學教育后隻身赴英倫留學,他當年遠洋北渡時使用的旅行皮包長期存放在實驗室,以資紀念。另一件使悉尼極為珍惜的物品是懸掛在他劍橋辦公室對牆的黑板,上有包括他導師弗朗西斯·克里克和他弟子大衛·巴爾蒂摩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用白漆親署的名字,這也許是世界上最富特色的生日禮物,頗顯輝煌。

人物評價


悉尼·布雷內是20世紀最為傑出和最具影響力的偉大科學家之一。他選擇線蟲作為新穎的實驗生物模型,這種獨特的方法使得基因分析能夠和細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發育聯繫起來,並且能夠通過顯微鏡追蹤這一系列過程。悉尼·布雷內在英國劍橋完成的這些發現為他獲得諾貝爾獎奠定了基礎。他的成就與貢獻、他的生平和傳奇以及他的科學哲學觀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學家奮發勇為,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