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戚冢
寧戚冢
春秋墓葬。位於山東省平度市馬戈鎮冢東村西山頂上,高大如丘陵。據《平度鄉土志》,齊伐東萊,寧戚死於行軍途中,士兵用戰袍兜土築成此冢。經探查,冢土確與冢外之土異色,且有夯築痕迹。寧戚,春秋衛人,一說萊之棠(今平度唐田一帶)人。以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宿東門外,喂牛於車下。值桓公夜出過之,戚擊牛角而歌,桓公聞之,以為非常人,召見,拜為上卿,任官大田。與隰朋、賓須無等並稱齊國“五子”。著有《相牛經》。清雍正七年(1729年),平度知州姚廷槐於墓道東立《寧公碑》一幢,又立《寧戚飯牛處碑》於平度縣城西0.5公里處。
寧戚,春秋時菜國棠邑(故城在今平度市門村鎮境)人,一說衛國人。早年懷經世濟時之才而不得志,后隨商旅來到齊國。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后,招其在齊國輔助朝政,是齊桓公主要輔佐之一。據傳,他率兵征戰,屢建功勛,出師伐東萊時死於途中。寧戚待兵如子,官兵關係極好,死後士兵痛哭萬分,揮淚將其埋葬,怕雨水沖土裸露,用衣兜土築成此冢,以悼念這位可愛的將領。寧戚家雖經2500年的流水沖刷至今仍高于山丘。冢上置二塊雕石立柱(- -! 就在俺家旁邊哪有什麼石柱。也沒雲霧,才多高啊。沒人管理,就跟個大土坡似的。旁邊還有一家石墨廠..都糟蹋成啥樣了),早晨旭日噴薄而出時,雲霧繚繞石柱頂部,似龍舞、如鳳飛,遠望宛如兩棵枝葉繁茂的蟠松,成為一大景觀,名曰“寧冢雙松”,列為平度舊八大景之一,文人學者題詠者甚多。因此冢負有盛名,寧戚冢附近的冢前、冢東、冢西諸村也以冢名村,清代平度州設十鄉,其西部一鄉,亦因“寧戚冢”在境而稱“寧公鄉”。
寧戚,仁途屢遭磨難,能由一個放牛青年走向參與國政的高位,得益於自作的《寧戚歌》:
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
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
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這首著名的《寧戚歌》真實地表現出了懷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複雜心態。寧戚放牛的史實,至今在李園街道辦事處柳行頭村存有“寧戚大夫飯牛處”的石碑的佐證。據《東周列國志》載,周厘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齊王國攻打宋國,齊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軍隊出發。一天,軍隊到峱山(山東臨淄附近),管仲見一放牛青年沖他疾擊牛角高歌,氣質非凡,即派侍從把他招來,管仲問其姓名,答曰:“衛國百姓,姓寧名戚”。管仲叩其所學,寧戚對答如流。管仲嘆道:“豪傑辱於泥塗,不遇汲引,何以自顯?我國國君大部隊在後,不過幾日到此,我寫封信你去拜見國君,必當重用。”數日後,齊桓公大軍到此,寧戚又唱起《寧戚歌》。齊桓公聞聽此歌甚感驚奇,派人將寧戚叫至跟前,問其姓名后,桓公說:“寡人率領諸侯征戰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草木沾春,舜日堯天不過如此,你說不逢堯舜,又說‘長夜不旦’,你是放牛的為何要諷刺朝政?”寧戚據理爭辯,有些言辭冒犯齊桓公。桓公大怒,命令斬首。寧戚面不改色,仰天嘆道:“桀殺龍逢,紂殺比干,今寧戚為第三個!”這時身邊大臣隰朋上奏說:“此人見勢不趨,見威不惕,非尋常放牛的。”桓公轉念一想,怒氣頓消,對寧戚說:“寡人聊以試子,子誠佳士”。這時,寧戚從懷裡拿出管仲的親筆信,桓公閱后說:“既有管仲的書信,為何不早呈上?”寧戚說:“賢君擇人為佐,賢臣亦擇主而輔,君如惡直好諛,以怒氣加臣,臣寧死也不自薦”。桓公聽后非常高興,即拜寧戚為大夫,與管仲同參國政。寧戚不負厚望,屢建戰功。后又長期任大司田(農官)。他管理農事,獎勵懇種,薄取租賦,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並著有《相牛經》一卷。他仕途四十餘年,對齊桓公完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起了重要作用。
寧戚冢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