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水上古城

中華水上古城

中華水上古城位於山東省聊城市中華水上古城區,中華水上古城建設總投資約38億元,融資20億元。

簡介


中華水上古城建設以光岳樓為中心,利用十字步行商業街將城區用地分為四塊。十字大街為商業步行街,兩側以傳統風情的商業為主。樓東大街以休閑、保健、養生為主;樓西大街為時尚、高檔商品街;樓北大街為餐飲一條街;樓南大街為文化一條街。城市單元的中心地塊為風情居住區,以四合院形式住宅為主,臨街巷的建築作民間特色小商業使用,前店后宅,靈活方便。

古城歷史


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區內東昌湖中間,北宋時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牆始建於宋熙寧三年(1070),初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東昌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改築為磚城。城牆周長3.5千米,高11.7米,頂寬6.7米,基厚11.7米。內牆用三合土夯築,外牆用磚石砌壘。城設4門,上築門樓,外設瓮城。南、東、西瓮城為扭頭門,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故名“鳳凰城”。四城門樓皆重檐歇山,四角飛翹,東曰“春熙”,西曰“清遠”,南曰“正德”,北曰“宣武”。明萬曆七年(1579),城牆上又建垛口2700餘個、敵樓27座;4城門樓更名,東曰“寅賓”,西曰“納日”,南曰“南熏”,北曰“鎖鑰”。各個城門均有水門、弔橋。城東北角、西北角原有“望岳”“綠雲”2樓。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又有“能陷不失的鳳凰城”之說。
如今,聊城醞釀多年的古城保護與改造已經拉開序幕。為了真實再現古城風貌,將東昌古城打造成集歷史古迹、文化典故、旅遊休閑、生態宜居於一體的中華水上古城。中華水上古城是聊城市最大的民心工程,是整合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經濟、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項目,是聊城轉變發展方式的新平台、新支點,更是提升聊城形象、豐富“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生態聊城”城市內涵的戰略品牌。

特色


中華水上古城
中華水上古城
中華水上古城區面積僅有1平方公里,卻被6.3平方公里的湖水包圍,其“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一體,河湖相應的”的特色在中國版圖上是絕無僅有的。聊城是歷史文化名城,是聞名遐邇的“江北水城·運河古都”,作為聊城的形象和標誌,中華水上古城的特色可用八個字概括:以“文”為魂,以“水”為韻。
以文為魂,以水為韻,體現出中華水上古城建設中對歷史的傳承和對自然的尊崇,也由此形成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相依並存的特色。

古城建築


聞名遐邇的光岳樓該樓位於中華水上古城正中央,其主體結構建於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築,系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襲了宋元樓閣遺制,在結構上繼承了唐宋傳統。光岳樓由樓基和主樓兩部分組成,主樓為木結構。樓內匾、聯、題、刻琳琅滿目,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筆“神光鍾瑛”碑,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鍾岳手跡,郭沫若、豐子愷題寫的匾額、楹聯至為珍貴。

神話傳說


據傳說,聊城一帶原是一片梧桐林,住著一對鳳凰,統率著林中百鳥,過著幸福的生活。有一年發大水,東海一條惡龍來到此地,驅走了鳳凰,使這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人們叫它東州湖。地方官見湖波蕩漾,周圍林茂花繁、景色優美,便想在湖邊建城,但工匠們感到工程艱難,均不敢承擔。這時,來了兩個人,一個叫王東,一個叫王昌,他們自告奮勇,願意承建。原來這兩人就是被惡龍趕走的那對鳳凰所生的兒子。王東、王昌建城,鳳凰率百鳥送來木石用料,不久,一座雄偉的湖城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鳳凰在建城中的功績,便將該城起名為鳳凰城。後來,東海惡龍又興風作浪,企圖摧毀新城。王東、王昌力戰惡龍。惡龍逃往東海,扒出一條水道,引海水來灌城。為救鳳凰城的百姓,王東、王昌兄弟二人鑽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們為感謝兩兄弟獻身保城救眾的高尚品德,便將鳳凰城又改名叫東昌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華水上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