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通寶

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南唐錢幣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昪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

錢幣簡介


大齊通寶
大齊通寶
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錢幣概況


大齊通寶
大齊通寶
大齊通寶
大齊通寶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所鑄造,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李弁鑄造的“大齊通寶”,錢文纖細清晰,工整有力。寬緣。平背。色澤淺黃。直徑約22.5毫米,厚約0.8毫米,重約3克。

鑄期與鑄主


大齊通寶錢的鑄期與鑄主問題,是中國貨幣史上的懸案之一。大齊通寶錢最早見錄於晚清戴熙的著作中,並被定為黃巢建大齊政權時所鑄。秦寶瓚等持不同看法,認為:此錢是十國時期吳國徐知誥受封為齊王時所鑄。從而開始了兩說之爭。
建國前後,徐知誥所鑄說為多數論者所接受。30年代,羅伯昭、岑子潛等為此說作再考,認為:“黃巢雖稱齊帝”,但“實未鑄錢”。天祚三年,徐知誥“篡吳位,立國稱帝,國號大齊,改元昇平,大齊通寶必鑄於此時期”,而且大齊通寶實物“酷似十國時物”,文字製作亦均與徐氏後來鑄造的大唐通寶錢極相類似。
50—60年代,彭信威亦持此說,並認為:十國時期正處中國古代錢幣名稱由記重向年號過渡的過程中,大齊通寶“錢上鑄國名也是一種嘗試”,“這時似乎有以國號為錢名的風氣”。
80年代,兩說繼續相峙。馬定祥認為:黃巢建大齊政權時,已在唐咸通之後,“而唐自咸通(860—874年)后,不復鑄錢,且黃巢鑄錢史無明文。尤其大齊錢之風格,更不類乎正統唐錢”,故此錢當為十國時徐知誥所鑄。千家駒、郭彥崗則認為:大齊通寶錢當鑄於公元880年,即黃巢金統元年,為其“占長安建大齊王朝時所鑄”。大齊通寶錢既不見於史載,又無任何出土記錄,僅有的兩枚實物亦已先後失蹤,除“大齊”國號史有所記外,鑄主、鑄期等說,多系論者推斷,難以考實。
目前雖以持徐知誥說者居多,但這一論辯並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