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心理學
集群心理學
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主要研究一定數量的人在共同的動因、興趣的情況下,偶發性或突發性地集合於某一場所下的心理規律。也稱群眾心理學。
目錄
集群是一種未組織的群體,它有如下特點:①集群的成員具有共同的動因;②成員間的接觸是短暫的、不定期的;③參加集群的成員帶有偶發性;④集群成員間沒有等級地位的區別;⑤一旦集群解散,成員的歸屬感和一體感就消失。
集群問題是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最早對它進行研究的是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G.列朋和G.塔爾德等。研究表明,集群心理是作為集群的成員(個人)在集群時所顯示的各種行為的心理狀態的總和。主要有如下特徵:①同質性、匿名性和過激性。同質性是集群成員具有共同的動因,因而彼此情緒聯繫增強;匿名性是在同質性增強的前提下,個性融化於群體之中;過激性是在集群情景下,個人自我的社會抑制力降低,容易產生偏向極端情緒的行為。②被暗示性。在集群的情景下,由於同質性增高,個人與他者融為一體,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產生無批判地接受他人意見的現象。③情緒性。在群體氣氛的情景下,群體的情緒性高於理智性,顯示出原始、簡單的特點。④無批判性和非理智性。情緒性的高漲,相對地促使智力判斷及抑制力的降低。⑤無責任性。在集群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受過激情緒的支配,作出平時不敢作的行為。同時,在集群的情景下,人們往往會產生法不罰眾的責任分散心理,因而作出過激的行為。
關於集群行為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①暗示、模仿理論。認為在集群的情景下,由於社會促進而產生反應增強和動員集群成員行為,彼此間容易產生暗示和模仿,因而無論在成員的心理上還是在行為上均顯示明顯的同質性。②感染理論。認為在集群的情景下,就像受傳染病傳染那樣,群體的情緒、觀念及興奮感迅速向周圍人傳播,人們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很快地受到感染。但是,集群成員被感染的程度,則取決於個人參加集群的態度和目的。③需要不滿理論。認為在集群的情景下,個人很容易將自己難於消除的不滿轉化為集群的行為,用這種方式宣洩自己的不滿。如在集群中,常能看到群體暴力性破壞行為和攻擊行為。④群體標準理論。在一定的場所下,由於集聚大量的人,很快就形成了群體的判斷、感情和需要的規定,這一群體的標準決定了每個人的行為及思想方式。⑤壓力理論。在集群的情景下,大多數的人具有共同的動因而顯示共同的反應,產生一定的壓力,使個人感到要遵從群體行為,而且使個人相信群體的行為是正當的。近期對集群心理較有影響的研究者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K.蘭和G.E.蘭、R.H.特納和L.M.基利安。K.蘭和G.E.蘭提出的理論試圖解釋一群人是通過什麼樣的步驟和機制才逐步形成列朋所描述的群眾;特納和基利安則提出了“緊急規範理論”,認為當一群人處於模稜兩可的情景下,某個人的行為舉止就可能成為所有人行為的規範,促使人群的情感、行為趨向一致。
除以上幾種理論以外,還有的學者認為,作為產生集群行為的條件,不能忽視社會背景的因素,即社會結構內部矛盾越大、階層與階層之間越緊張,就越容易產生集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