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鎮
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轄鎮
常寧鎮,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由原常寧鎮、上邑鄉、豆家鄉3個鄉鎮撤併而成,位於縣境東北部,地處乾禮永三縣交界處,東和禮泉縣南坊鎮接壤,南傍五峰山與乾縣峰陽鎮相接,西連馬坊鎮,北和淳化縣官莊鎮隔涇河相望。總面積162平方千米,常住總人口41001人(2017年)。
唐時建常興寺,后取常久安寧之意,改為常寧寺。
宋時曾在常寧鎮設寨(相當於縣一級的軍事建制),取名常寧寨。因當地群眾經常在此進行農副產品交易,逐漸形成集鎮。
金收國元年(1115年)前後,改名常寧鎮。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在常寧境內設常寧里、強(jiàng)化里。
常寧鎮
常寧鎮在永壽縣位置
清順治四年(1647年)上邑屬寧化里。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設常寧鎮。
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為常寧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豆家、上邑屬常寧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設店子頭、上豆家鄉、上邑鄉。
1952年6月,撤銷店子頭鄉,增設北順什鄉。
1953年7月,重設店子頭鄉、撤銷北順什鄉。
1956年3月,轍區並鄉時撤銷店子頭鄉,常寧區建立袁家鄉。
1958年5月,改稱常寧鄉。
1958年10月,常寧鄉、豆家鄉、上邑鄉合併建立常寧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分設為常寧、豆家、上邑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機構改革時改稱常寧鄉、豆家鄉、上邑鄉,同年7月改為常寧鎮。
1998年4月,改稱豆家鎮。
2011年,撤上邑鄉併入常寧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豆家鎮,併入常寧鎮。
2005年,原常寧鎮鎮轄荔家嘴、直家宮、強(讀“將”)華、安德(讀dēi)、等25個行政村、42個自然村、68個村民小組。
杜家 | 西班白 | 龍子溝 |
劉家 | 東班白 | 炎家山 |
陳家 | 姜家 | 新華 |
袁家 | 南章 | 穆家 |
房家 | 東邑 | 左家 |
官莊 | 折樓 | 朱家嘴 |
高侯 | 北屋 | 果納 |
2005年,原豆家鎮轄14個行政村、36個村民小組。
和平 | 三峰 |
灰家 | 楊家嶺 |
下豆家 | 王家嘴 |
胡家嘴 | 南順什 |
豆家 | 店子頭 |
左村 | 良店 |
良村 | 何談 |
2005年,原上邑鄉轄上邑、下(讀“哈”)邑、石橋頭、草德(讀dēi)、馮家、線家、坳里、東嶺、磑子頭、北順什、油坊村、千家、應(讀“妮”)村、小張等14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45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9年10月,常寧鎮轄35個行政村。
常寧鎮區劃詳情 | ||||||
果納村 | 石橋頭村 | 強華村 | 胡家咀村 | 官莊村 | 店子頭村 | 小應村 |
班白村 | 下邑村 | 安德村 | 良左村 | 折樓村 | 良店村 | 千家村 |
南章村 | 上邑村 | 陳家村 | 三峰村 | 新華村 | 何談村 | 北順什村 |
北屋村 | 和平村 | 袁家村 | 王嶺村 | 穆家村 | 豆家村 | 東衛村 |
直家宮村 | 豆灰村 | 房家村 | 南順什村 | 高侯村 | 草德村 | 馮家村 |
原常寧鎮屬黃土破碎塬溝壑區,整體向東、南、北3面傾斜。北部多丘陵溝壑,南部較為平坦。海拔1000~1300米。
原豆家鎮被南北走向的店子頭溝分割成東西兩個塬面。東部較平緩,西部由南向北傾斜。五峰山橫亘南部,最高峰海拔1467米。
原上邑鄉塬面較為完整平緩,塬地佔總面積的61%。
常寧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617.3毫米。冬季長而乾旱,夏季短而溫和。年平均氣溫10.8℃。最高氣溫為38.9℃,最低氣溫為-18℃。早霜始於10月下旬,晚霜終於3月下旬,無霜期約為210天。
常寧鎮主要河流有涇河、三岔河、店子頭河。涇河境內流域面積26.8平方千米,三岔河境內流域面積12.6平方千米。涇河從北端流經,年均流量60.97平方米/秒,最大洪水9200立方米/秒。建有水力發電站1個。三叉河從南端流經。
常寧鎮境內植物以農業植物群落和栽培的落葉闊葉樹為主,自然植被中,喬木主要有杜梨、沙棘等;灌木主要有狼牙刺、山桃等;草被有野蘆葦、黃蒿等;草藥有柴胡、甘草、蒲公英、茵陳等。人工植被分經濟林和用材林。經濟林型包括糧、果、菜等;用材林型包括刺槐、中槐、楊、桐、椿、榆、柏、柳、皂角等。
常寧鎮境內野生動物以野兔、獾、鼠、雉、鴿、鵲、麻雀等為多,並有少量狼、野豬等出沒。飼養動物主要是家畜、家禽,以牛、馬、羊、豬、狗、雞等為多;蟲有蜜蜂、蠍、蚊、蠅、蝴蝶、蟬等;其它動物有蛇、青蛙、蚯蚓等。
2005年,原常寧鎮共3806戶、16786人。其中城鎮人口603人,佔總人口的3.59%。
2005年,原豆家鎮共2298戶、9362人。其中城鎮人口203人,佔總人口的2.17%。
2005年,原上邑鄉共2586戶、11251人。其中城鎮人口110人,佔總人口的0.98%。
截至2017年末,常寧鎮常住總人口41001人。
2005年,原常寧鎮生產總值5800萬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3900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146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4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9元。
2005年,原豆家鎮生產總值3640萬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2830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23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5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1元。
2005年,原上邑鄉生產總值2948萬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2740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126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20元。
2017年,常寧鎮企業個數共103個,企業從業人數590人,其中工業企業5個。
2005年,原常寧鎮農林牧業總產值3900萬元,是1990年2810萬元的1.39倍。耕地面積2642公頃,主產小麥、玉米、高粱等;經濟作物有油菜、烤煙、蘋果等。蘋果種植面積達到520公頃,總產1.2萬噸。和渠子鎮共有水庫1座,有抽水站8處、機井19眼。果納、西班白、穆家、左家等村成為烤煙生產重點村。
2005年,原豆家鎮農林牧副業總收入2830萬元。耕地面積1654公頃,主產小麥、玉米、高粱、豆類、糜谷等。經濟作物以蘋果、油菜為主,另有烤煙、中藥材及桃、杏、柿子等水果和乾鮮果。全鎮蘋果面積1237公頃,佔總耕地面積的74.79%,人均2.1畝,蘋果總產量2700多噸,銷售收入1430萬元,佔總收入的50.53%。
2004年,原上邑鄉鄉政府在北順什村建日光溫室大棚48座,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芹菜、辣椒等反季節蔬菜,當年單棚收入近8000元。2005年,原上邑鄉農林牧業總產值2740萬元,是1990年的8.3倍。耕地面積1829公頃,主產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豆類等。經濟作物有蘋果、油菜、柿子、核桃、大棗、花椒等。果園面積801公頃,果品總產6324噸,收入711萬元。
2005年,原常寧鎮有鎮辦企業7家、村辦企業4家、個體私營企業10多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460萬元,是1990年的1.63倍。
2005年,原豆家鎮無鎮辦企業,只有兩家磚瓦廠及1家白灰廠。企業產值230萬元。
2005年,原常寧鎮商業、飲食業較多。個體私營工商業戶380多戶,實現產值440萬元,是1990年的6.88倍。
2005年,原豆家鎮商業、餐飲業等第三產業收入580萬元,是1990年的6.1倍。
2004年,原上邑鄉緊臨常寧鎮,商業、餐飲業數量很少。
幼兒園
2005年,原常寧鎮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800多人。完全小學4所、初級小學19所、幼兒園3所、在校學生2450多人,教職工108人。
2005年,原豆家鎮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2所,初級小學10所、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1650人,教職工123人。
2005年,原上邑鄉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3所、初級小學6所、幼兒園2所,在校學生2033人、教職工109人。
2005年,原常寧鎮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35名,其中中級以上職稱5名。開設床位18張,醫療設備較為齊全。個體診所8個、藥店6家,從業人員18名。農村衛生室、保健站25所,鄉村醫生25人。
2005年,原豆家鎮有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人員16名,開設病床10張;個體診所5家,從業人員9名;農村衛生室14所,鄉村醫生18名。
2005年,原上邑鄉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2名;個體診所、藥店7家,從業人員7名;農村衛生室15家,鄉村醫生15人。
2005年,原常寧鎮新鋪設通村公路25.3千米。25個行政村中,22個村路面柏油化,3個村路面砂石化。新建水塔6座,16個村的農民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結合扶貧重點村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共建新村5個,移民搬遷822戶、4014人。農民新建房屋1萬餘間、24萬多平方米。舊庄基還田360公頃。在新農村建設中,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同步發展。老街改造中新建二層臨街門面房201間,建成綜合市場1個;配合永(壽)常(寧)公路改道,延伸街道1050米。
2005年,原豆家鎮主街新建兩層臨街門面房36間,向南延伸街道500米,新建商業門面房87間。共建扶貧村2個、新農村4個。農民新建房屋6200間、11.9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21平方米。舊庄基還田55公頃。12個村通村道路柏油化,2個村砂石化。有12個村、1950戶用上了自來水,各行政村全部完成了農網改造。
2005年,原常寧鎮共有電話機2540部、手機3260部、電視機4120台、機動車3650輛、摩托車3100輛,人均住房面積由1989年的2.1平方米增加到16.4平方米。
2005年,原豆家鎮有電話機1700部,每百戶74部;手機3540部,每百人39.33部;電視機2281台,戶均1台;機動車643輛,摩托車1562輛。
2005年,原上邑鄉有電話機780部、手機835部、電視機2280台、機動車195輛、摩托車107輛。人均住房面積15.6平方米。
常寧鎮有永常公路、永豆路和南坊鎮—永壽縣公路過境。有鄉道1條絳山路,鄉村道路21條,柏油化路面8個,沙石化12條。
常寧鎮有永壽槐花蜜、羊肉泡饃、長壽挂面、刺繡、儀井豆腐腦等特產美食。
永壽槐花蜜,顏色呈水白色、白色及微黃色,清香甜潤,有槐花香味,蜜質粘稠。每年5月至6月蜜源植物泌蜜期,組織蜜蜂采蜜,在保護區範圍內經蜜蜂自然釀造成熟蜜,人工分離取出后裝入蜜罐儲存。2018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永壽槐花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羊肉泡饃是永壽的一道特色小吃,先將新鮮的羊肉洗乾淨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留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的死面(不用發酵)烙餅,碗是一種看著比較笨重的大老碗。吃的時候把饃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香菜、料酒、鹽、味精等調料,再佐以辣子和糖蒜即可食用。
涎水面
長壽挂面,又叫長壽麵,俗稱“細面”,逢年過節或者紅白喜事的餐桌上都能見到,一般都是搭配辣湯佐食。挑一小撮面,澆上沸騰的辣子湯,撒上雞蛋餅和韭菜末,吃的時候只撈麵、不喝湯,將剩下的湯回入鍋中,反覆澆面,當地人管這種吃法叫做“涎水面”。
相傳“涎水面”為周文王所創,又叫和氣面,主要流行於永壽、乾縣地區。周文王曾被囚禁於此,獲釋后,鄉親們拿肉、菜來看望他,文王將所有的肉、菜做成了一鍋鮮美臊子湯,為了使數萬部族都能嘗到臊子湯,規定只吃面,不喝湯,將湯倒回鍋中,故稱涎水面,取和氣團結之意。
村名由來
常寧鎮:唐時建常興寺,后取常久安寧之意,改為常寧寺。宋時曾在常寧鎮鎮設寨(相當於縣一級的軍事建制),取名常寧寨。因當地群眾經常在此進行農副產品交易,逐漸形成集鎮,改名常寧鎮。
豆家鎮:豆家鎮以駐地豆家村得名。本為“竇家鎮”,后書寫為“豆家鎮”。
上邑鄉:上邑原名上營。據《後漢書·百官志》載,時屯騎校尉分5營,“掌宿衛兵,領北軍營壘之事”。光武中興,“但設中侯,以監五營”。其上營(今上邑村)、下營(今本鄉下邑村)、營房村(今本鄉油坊村)、營村(今本鄉應村)連同順城(今本鄉北順什村、東順什村及豆家鎮南順什村)構成5營。
2010年,常寧鎮曾先後榮獲省級衛生鎮、市級文明等榮譽稱號。